簡牘中東漢初年行書的墨跡,多屬於壹些具有草書、書法風格的“大象無形”痕跡,是壹種字體風格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基於對眾多出土資料的考察,可以確定行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漢,正式產生於東漢至魏晉。
第壹,竹簡
中國古代用於書寫的竹簡、竹簡和木片,稱為開卷書。其實是幾種東西的統稱,指的是竹簡、木簡、竹簡、木簡。在紙發明之前,簡牘是中國書籍最重要的形式,對後世的書籍體系影響深遠。時至今日,書籍的術語、書寫格式、書寫方法仍然繼承了竹簡時期形成的傳統。
2023年,雲南晉寧河伯索遺址出土竹簡10000余枚,其中2000余枚為文字。100字以上的長文章寫在簡單攻略上,100字以下的短文章寫在木刻上。木刻上寫的字大多與公文、戶籍、告示、書信、小冊子、圖畫有關。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起源。
第二,生產
將竹木剁成狹長的片,然後將表面刮平。這種用來書寫的又長又窄的竹片或木片叫做竹簡或木簡,寬的竹片或木簡叫做竹簡或木簡。簡的長度不壹樣,有的三英尺長,有的只有五英寸。
經文和法律壹般寫在兩英尺四英寸長的簡上。字母有壹尺長,所以古人稱之為“字母”。每封信上寫的字沒那麽多,有的是三四十個字,有的只有幾個字。長文或書用的竹簡很多,必須按順序編號排列,再用繩子、絲線或牛皮條串起來,稱為“策”或“書”。
第三,書寫工具
竹簡使用的書寫工具有筆、墨、刀。竹簡上的字是用筆墨寫的,刀的主要作用是糾正錯別字,而不是雕刻。先秦時期的竹簡用的是古文和篆書。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隸書開始流行,字體變圓,於是公文、書信都用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