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教育名著點評1曾經有人問我葉聖陶教育名著的相關內容,比如葉聖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他說過哪些教育名言,師從誰。面對這些問題,我腦子裏壹片空白,然後覺得似曾相識,於是我知道的壹些教育名言脫口而出,提問者笑著搖頭,回答者則羞愧得說不出話來。
對我來說,每個人的作品都很難讀,我也壹直舍不得讀,何況書中還有很多人。但是,因為我的尷尬,我又壹次拿起了葉聖陶的教育名著,沈下心來,細細讀了壹遍。沒有感覺到壹顆稚嫩的心在文字中被慢慢滋養。
被譽為“壹代宗師”的葉聖陶為語文教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教育理念——“教是為了不教”,為語文教育引入了壹個全新的理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猶如甘露滴入今天的教育之河。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這個詞是表面的,‘養成良好習慣’這個短語也解釋了它的意思”。簡潔明了的壹句話,蘊含著多麽深刻的含義。“再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是說出來,卻不能完全消化,那就是語言的遊戲。壹定要變成習慣,才能用壹輩子。”而這種“受益終身的習慣”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們需要做不忠於作為老師的初中生“大朋友”的朋友,和他們壹起成長。
好習慣不僅僅指學習習慣,還包括生活中各種文明行為的習慣。輕關門窗,離開教室把凳子放在桌子下面,坐著站著,等等。這些好習慣背後更多的是思考:不打擾別人,保證學習環境的整潔有序,精神面貌更好。
致力於習慣的培養,是壹個艱巨但也很有成就感的項目。我將努力工作,繼續潛心學習葉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並積極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去。
葉聖陶教育名著讀後感2。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很大影響。20世紀已經過去,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看完《陶行知教育名著》,我隱藏了自己的想法,覺得受益匪淺。
“老師的責任不是教,而是教會學生學習”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成為什麽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切實際的教學方法:
1,只教,只拿壹本書讓學生看,記。
2,不是教,而是教學生,關註的焦點從書本上轉移到學生身上。
這兩種教學方式中的學生處於被動地位,他們的知識是無限的,而老師能教給學生的東西是有限的。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教給學生知識,或者說把學生當鴨子,把知識當食物,只知道餵鴨子。今天看來這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重視老師的教,不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
那麽我們需要什麽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課堂教學指明了出路:教與學掛鉤:壹方面教師要負責引導,另壹方面學生要負責學習。他還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壹個問題,教師不壹定要教給學生壹個現成的解法,而是要把如何恰當地找到這個解法的程序安排好,並引導他,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經過類似的經歷後,自己找到這個方法,並能利用這個經驗理想找到其他方法,解決其他問題。仔細想來,他的思路是深刻的,既指出了老師教的方法,也指出了學生應該怎麽學,還告訴了我們學生應該學什麽。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學生要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對學生的小組活動提出問題,這正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手續和程序。壹旦討論題設置得當,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解題方法,同時依靠自身能力解題,掌握新知識,最終舉壹反三。
思考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不正是為我們落實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指明了具體的方法嗎?事實上,老師為學生創造了教學活動,強調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按照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在反復嘗試、失敗、成功中自然會掌握學習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知識和解題技巧。在整個過程中,必須伴隨著學生的情緒和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價值觀。
重新思考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教師安排“如何找到解,並引導他”的程序,恰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研究。讓他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教師的工作,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
讀了葉聖陶的教育名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第壹點就是老師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老師要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從老師身上學到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因此,教師在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上壹定要嚴肅、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此外,教師應該定期與學生進行精神交流,並向他們敞開心扉。他們不僅可以從生活中講出自己的寶貴經驗,還可以向學生公開自己的人生教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妳不僅是壹位好老師,更是壹位好朋友。
上課是壹門藝術,除了要有壹定的知識結構,還有壹些技巧和方法。壹個老師上好壹堂課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靈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習和借鑒。這本書對我來說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專業上都是壹個很大的提升。為每壹位奉獻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營養盛宴,也再次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指明了方向。願我們的老師,像大海壹樣虛懷若谷,容納百川,也像太陽壹樣,繼續進行新的核聚變,積蓄新的能量,做照亮人類和未來的取之不盡的蠟燭。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時刻關註我們教師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加強我們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壹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技術的機械執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思考者。壹定要保證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地位,深刻感受到教學方法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中有法,教中無法,得法重要;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格。教師必須具備開發課程和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也要不斷學習,不斷增加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預設生成與教學的矛盾,把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成無限的生命。
關於葉聖陶教育名著的思考4最近又看了壹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教育名著。看完之後,我被他深刻的教育思想深深感染,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壹盞明燈,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他就像壹本字典,讓我查找我不知道的問題。它就像壹個長輩,給我講壹些經驗和方法。我由衷地佩服這位老人,尤其是因為他認為教育的全部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這對我幫助最大。他說:“什麽是教育?簡單來說,就壹句話,就是養成好習慣。”簡潔明了的壹句話,蘊含著多麽深刻的含義。“再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是說出來,卻不能完全消化,那就是語言的遊戲。壹定要變成習慣,才能用壹輩子。”這種“終身習慣”的形成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需要我們作為老師來做壹個引領者,陪伴孩子成長。
看了葉老的話,再想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感覺到了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學生,由於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反復的波動,但良好的習慣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持之以恒,還要講究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說到方法,首先我們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修養。
並牢記“先正己”、“身教重於言教”的名言,明白身正而不令的道理。要求學生做的事,他們必須先做。例如,如果妳要求妳的孩子按時到校,妳絕對不能遲到。即使遲到,也要及時向孩子說明情況。要求孩子愛護環境,老師自己要帶頭做愛護環境的表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看到地上的紙屑可以彎腰撿起來。孩子看到老師這樣做,自然會向老師學習,主動撿紙,愛護環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裏學生的情況,從思想、學習、交往、行為習慣、心理素質、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對每個孩子進行教育,做到知己知彼。
比如要求孩子認真完成作業。這個要求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很容易,但對部分孩子來說並不容易。這就需要分析孩子的情況。對於有能力做但自制力差的,壹定要嚴格,絕不妥協;對於有意願但沒有能力的,幫助他們,適當降低要求,讓孩子不產生學習恐懼。在這個基礎上,慢慢讓孩子養成習慣。
第三,要求要具體,不能空洞。
小學生年齡小,缺乏知識和社會經驗,理解能力有限。提出的要求太大或太高,孩子理解和接受不了。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壹定要具體。比如要求孩子遵守紀律,好好學習。孩子覺得自己要求的範圍很廣,需要註意的點很多,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把這個要求細化成這樣可能更好:上學不要遲到;上課認真聽講;對人有禮貌,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愛護校園環境,看見紙屑和垃圾就撿起來;在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課時要安靜有序;上下樓梯靠右,輕聲慢語講文明...讓孩子明確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做到了這些要求,好的習慣自然會養成。
第四,尊重和關愛孩子,始終堅持正面教育。
對孩子要講道理,要感性,要有說服力,要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走進孩子的內心,尊重他們充滿個性的想法,逐步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們的想法,努力融入學校和社會生活。班裏60多個孩子住在壹起,難免不會有矛盾和沖突。但是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往往會發現別人的錯誤,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這需要老師有很大的耐心,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多生氣,和孩子說話都要心平氣和,耐心和孩子講道理,處理事實,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是真誠的。不要動不動就大聲責罵,采取高壓政策,甚至諷刺孩子,或者拉舊賬。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第五,充分發揮班集體的力量,發揮榜樣的作用。
壹個班有十幾個同學,長期在壹起學習生活,相互影響和動力非常大。努力調動和利用班裏的壹切積極因素,教育、引導和激勵孩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可以在班裏開展多種形式的評比活動,在班裏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時也可以用英雄故事,好習慣故事等。要加強孩子對良好習慣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向榜樣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六,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父母每天都和孩子在壹起,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壹定要向家長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確提出家長配合的要求,這樣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與學校教育達成壹致,教育好孩子。對於壹些不能理解學校錯誤的、偏激的、溺愛甚至縱容孩子的做法或教育理念的家長,要多與他們溝通,告知他們學校的想法,取得他們的理解,形成* * *知識。對於壹些缺乏或者教育方法不當的家長,要多和他們溝通討論,教給他們壹些好的教育方法,引導他們正確有效的教育孩子。只有抓住父母,與他們形成合力,我們才能采取最好的方法來幫助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
教育是人們的工作。只要我們能努力思考,努力實踐,幫助每壹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相信壹定會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