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書寫形式,出現於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行書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晉魏恒的《四體書法》壹文中:“姚、姚、胡皆師從。”唐代張懷瓘的《書段》記載:“書家如劉德盛。即書小而假,務簡而通,故稱流水賬。”張懷瓘在《論書》中也說:“夫書非草非真,離黨避圈,關心時令孟子,真者謂之真,帶草者謂之草。”明代馮芳在《姬叔》中有更生動的描述:“不停頓地寫,不刻字地寫,輕輕轉動再按壓,就像流水壹樣,沒有中斷,將永遠持續下去。”行書因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廣泛的實用性,自誕生以來就備受青睞並得到廣泛傳播。經過魏晉的黃金時期和唐代的發展時期,行書在宋代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並逐漸在各種書法風格中占據主流地位。縱觀書法的歷史長河,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有起有落,而行書卻流芳百世,壹直是書法界的顯學。歷代大書法家書寫了壹部輝煌的行書發展史。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的熱潮,呈現出多元化的繁榮景象。在紛繁復雜的書法熱浪中,作者以自己的理解和對書法的執著追求進行了理性探索,並從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壹些初步的經驗和感悟。
在浩瀚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最絢麗、最豐富的瑰寶。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的《蘭亭集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和《悼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和寒食帖;王迅創建了袁波郵政;王獻之創造了鴨頭丸帖子等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作品,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而遺留下來的藝術精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美學領域的獨特貢獻。[1]
布置圖
分散尺寸
陳同善
因為“放縱”,行書字的高度、寬度、面積都不盡相同,甚至千差萬別。因此,行書采用“豎線、橫柱”的構圖方式。因為壹行的字數不固定,所以允許寫得很長;因為在水平方向上有壹定的延伸空間,所以允許書寫非常寬。這樣,行書在字體結構上就有了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調整重量
“危中求安”是造型藝術之美的重要因素,而要達到平衡,就要學會調整輕重。
四處搖擺
漢字【3】有左右筆畫之分,左右揮動,既表現了漢字的精神,又可以方便地穿插在字裏行間,並能有效地調節輕重。因此,“左右搖擺”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滲透
行書布局中最重要的技巧是行氣。
爭取和諧
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的具體方法,“和”是布局的總體要求。無論空間大小還是字數多少,都是壹個統壹體。和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筆法和諧、留白和諧、風格和諧、字體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