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慢,草書難以辨認的缺點。行書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和技巧性;相比較而言,草書的藝術性很高,但實用性相對不足。
行書出現於東漢末年,其名稱最早見於西晉魏衡的四體書法。經過魏晉的黃金期和唐代的發展期,行書在宋代達到壹個新的高峰,逐漸在各種書法風格中占據主流地位。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的熱潮。呈現出多元激蕩的繁榮景象。
擴展數據:
宋體是壹種似乎適合印刷的中文字體。筆畫粗細不壹,壹般有細有粗,末端有裝飾部分,點、劃、劃、鉤等筆畫有尖點,屬於襯線字體,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的文字排版。
宋體是明朝以後才出現的。由於宋文化的鼎盛和宋刻的精美大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因此,明代出版界經常翻印宋刻本。這些明代的仿宋體,往往只刻“皮廓”四個字,而不刻韻味濃厚的原宋體。最後形成了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
到了清代,宋體進壹步發展,康熙中期以後逐漸形成了清代的風格。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此時的宋體更接近我們後來熟悉的印刷體。後來,弘治年間蘇州地區開始出現宋體字,鄭德年間發展到蘇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區。它們最初形成於嘉靖年間,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行書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