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心理有點“崩潰”。
給三歲半的寶寶做了幾個月的“功課”後,我越來越懷疑自己12年前的全日制本科學歷是否“過期”。
我壹直不明白幼兒園小班的孩子看完動畫片後會有什麽感受。
完全搞不清楚所謂的“少兒編程班”和“網上搭積木”有什麽區別。
無論我的記憶力有多差,我都能記得30多年前我從幼兒園畢業時,我從未接觸過這些內容。
“從娃娃抓起”的口號現在是否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糾結之下,我趕緊上網查了壹下別的幼兒園在教什麽。
結果這壹調查直接把我心態打崩了。
上海壹位5歲“學二代”的簡歷讓我感到有些不安,我為我“三歲”還不會飛的孩子深感焦慮。
先說說這份簡歷的內容。
語文素養方面,我3歲前認識50個字,其中小班200個,中班1200個,大班1500個。
英語詞匯量方面,3歲前閱讀量為100,小班為120,中班為500,大班為500。
此外,我每周可以寫三篇英語日記。
當然語言只是基本操作,綜合能力讓人瞠目結舌。
這個“雞娃”兩歲就開始唱詩,五歲時就能唱幾百首古詩。
妳不僅知道重力、浮力、熱脹冷縮等基本物理知識,還會踢足球、彈鋼琴、遊泳,並有圍棋11的證書。
無數次國內旅行,幾次出國旅行。
我真的讀過萬卷書,走過萬裏路。
如果不是家長解釋說這份簡歷是為了申請高端國際學校準備的,我還以為是為了培養中科院的後備院士。
也許“德智體美勞無所不能,工農兵商學兵樣樣精通”,就是這樣的寶貝。
縱觀全篇,整個簡歷寫了15頁,不少於1500字。
這是什麽概念?
這麽說吧,加上這句話,這篇文章才607字。
看到這裏,我自然想到了那個以“雞”寶寶聞名的“海澱媽媽”。
因為當“海澱媽媽”打印出兒童節的時間表時,妳會發現這簡直就是壹場火星撞地球的神仙打架。
過去,“雞娃”只來自壹個小精英家庭的焦慮。
具體來說,只是北京和上海的壹些地區。
然而,焦慮是會傳染的,普通家庭遲早會被卷入其中。
在濟南,有提前5840多天感受考研氛圍的家長。
在我看來,小妞圈是壹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甚至各種各樣的小雞都在使用壹系列妳無法理解的俚語詞,如素雞、家雞、禁雞、青蛙和牛蛙,以渲染緊張和焦慮的氣氛。
但妳無法反駁他們,因為“雞娃”這個概念只存在於“凡人”眼中。
在他們的小組中,這被稱為“正面管教”。
雖然“雞娃”媽媽們也會用科學或偽科學的方法來保護孩子的健康。
但我所做的壹切,歸根結底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去雞寶寶。
雖然這看起來很神奇,但展望未來,它是如此真實。
平心而論,我曾經認為我是雞娃的老父親。
畢竟,我受益於我的學歷。
因此,無論那些新的教育理念多麽奢侈,我堅信,能夠給孩子光明未來的仍然是壹紙學歷。
但我只是擔心他將來不努力學習。
與小雞相比,我看似焦慮的態度只是躺平,甚至不碰魚。
我不想談“雞娃”對不對。
畢竟這個問題只是焦慮下的不同選擇。
但從自然規律來看,這似乎並不符合人類等靈長類動物的生長發育規律。
因為接受的發展是周期性的。
妳不能指望妳大腦的發育能趕上妳自己的輸液速度。
我們不能寄希望於肌肉骨骼的生長速度可以直接跳過基因而力壓姚明。
邏輯沒形成就學奧數,審美沒形成就學音樂。
最後我只花了200%的精力,卻只收獲了美好的回憶。
然而,和諧的家庭關系喪失了,正常的情感體驗缺失了。
即使妳五歲就能達到八級,妳可能最終只會在看到鋼琴時搖頭。
當然,我能理解吉娃父母的心情。
就像我上了大學才知道學歷的用處壹樣,吉娃家的父母也享受或見證了教育的驚人回報率。
雖然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行為看似盲目,但實際上,這種盲目來自於太多的“被吃和被看”,以及太多可預見的問題。
在強烈的危機感下,孩子未來的挑戰都是提前掌握的必備技能,而自身的不足也是孩子不再次翻船的關鍵。
但是妳對孩子的要求是根據現在的問題和壓力制定的。
誰能說長大後會變成什麽樣?
如果這樣看的話,其實應該“雞”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因為“雞”孩子的投資周期太長。
而如果這種“雞”繼續下去,誰也不能說有壹天會出現其他問題。
相比之下,“雞”本身的效果可能是立竿見影的。
因為妳努力工作,妳會升職加薪,真正的好處就在眼前。
特別是當妳用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時,這種有形的體驗可以流入血液,融入本能。
所以“雞不如雞本身”。
與其讓孩子成為富壹代,不如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順便讓自己成為“富壹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