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3到1978,海安西部青墩遺址(原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縣中西部地區就已有人登陸並有人類居住。夏商周時期,海安地區屬九夷(懷夷)。於將天下分為九州,海安為揚州之域。從周武王到周元王,海安地區屬於吳國。春秋戰國時期,海安及周邊幾個郡被稱為“海陽”。今如臯、海安、泰州屬吳國,地名雲,位於今海安市李法橋壹帶。據清代立法橋碑文《海安縣誌大事記》記載:“十二年(公元前483年),會於鄖”。這可能與事實不符,因為據新版《如臯縣誌》、《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二年,侯偉遇吳玉中”。根據《左傳》中對十二年經傳的記載,筆者認為吳、魯、魏、宋四國應在此會師。
到了三年(前473年),吳越滅,海安越多;周憲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亡,海安成了楚國的國土。秦統壹中國後,海安屬廣靈郡、東海郡。漢初屬東陽郡,東初屬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歸楚,次年歸荊,漢高祖十二年歸吳。漢景帝三年(前154)屬江都。漢武帝開國大典六年(117)設臨淮郡,轄29縣,海安屬海陵郡(見《漢書》第1589頁)。漢元五年(前106),臨淮縣屬徐州刺史部。東漢時,海安仍為海陵郡地。漢獻帝十八年,曹操棄守海陵郡。三國時期,吳國的呂岱回到了海陵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仍設海陵縣,屬徐州廣陵縣。
二、東晉改置唐海安數郡。
據《宋史》(1055頁)、《郁芳紀要》和《鹹豐海安縣誌》記載,晉安帝Xi七年(411年)設廣靈縣,轄建陵、臨江、如臯、寧海、葡萄等縣。民國《如臯縣誌》和《郁芳紀要》均記載寧海縣在如臯縣北部。《鹹豐海安縣誌》認為寧海縣即今海安縣,海安縣誌(1997版)亦采此說。其郡治的位置是不祥的,很難詳細檢查縣領土。事實上,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集的東晉疆域圖來看,寧海縣比今天的海安還要大,而且不僅今天海安的壹部分在它的版圖內,今天的東臺、如臯、靖江、泰興都在它的版圖內,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宋太始七年(471),明帝設新平縣,轄江陰、海安兩縣(據《宋書》1058頁)。《辭海》節本1999版(1121)描述為“南宋海安縣,廢於唐。“齊永明五年(487年)廢新平縣,設吉昌、海安兩縣(《鹹豐海安縣誌》)。這時,海安縣的縣城就是現在的海安鎮。此時寧海縣地圖標註的是西部如臯、靖江、泰興,可能有些不準確。海安縣很快被廢除(時間不詳),其領土仍屬於寧海縣。從東晉到隋朝,寧海縣繼續存在,管轄範圍發生了變化。北朝鄭玄元年(578年),撤銷葡萄縣(今如臯白蒲),臨江縣(今如臯石莊)並入寧海縣。隋開帝九年(589年),如臯縣也並入寧海縣。此時的寧海縣包括海安、如臯及如臯東南、西南以外的地區。唐朝武德元年(617),寧海縣更名為武陵縣。不久寧海縣被並入海陵縣。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海安縣位於海陵縣東部,縣治設在海安鎮,即當時的如臯縣。由於海水入侵,海安縣東部被海水淹沒,因此海安縣於唐玄宗十年(722年)再次並入海陵縣,隸屬揚州。幾十年後,766年(唐大歷元年),淮南巡撫李擔心潮水上漲,在滁州郾城(今淮安)至揚州海陵之間修建了壹座防洪堰,全長142英裏,名為長風堰。長豐堰在後世屢建屢建,為保障蘇北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從唐代中期到民國壹千多年間,海安的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
唐朝中後期,海安仍屬海陵郡。五代十國時期,在海陵縣城東設立靜海院。南唐時,海陵升為泰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泰州等地屬後周管轄,海陵縣為揚州首府泰州的壹個團練。宋元時期,海安地區大部分屬於海陵縣,海安鎮是海陵縣的重鎮之壹。海陵縣的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1967年,宋太祖在淮南路(直道三年改為淮南路)的泰州軍中。宋天寶二年(1024),範仲淹出任西溪(今東臺)鹽官。他帶領四萬多名士兵,歷時四年,修建了海晏(廟灣至栟茶)以保護海安和東臺的沿海農田免受海水入侵。宋神宗熙寧五年(1022),改為淮南東路。南宋仍屬臺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位於泰州路,屬海陵、如臯兩縣。海陵縣轄海安鎮、角斜場,屬江淮中書省。元二十壹年,泰州路總管府改為泰州,隸屬於江淮等地的揚州路中學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江淮等地改為河南省江北等地。
明洪武元年(1368)海陵縣入泰州,屬直隸中書省揚州府,明永樂二年(1404)屬南京揚州府,海安鎮、西昌場屬泰州。清順治三年(1645),泰州屬華南秘書揚州府管轄。清雍正二年(1724)隸屬江蘇布政使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隸屬江寧外交部。龍超三十三年,東臺縣位於泰州東北部。至此,海安縣的東南部在如臯縣,北部在東臺縣,中部、西部和西南部仍屬臺州。民國元年(1912),泰州改為泰縣,海安屬泰縣、如臯、東臺,均屬江蘇省。3年,屬於江蘇省淮陽路。海安鎮道飛16裏屬於泰縣第八區。今天,南模鎮南部、墩頭鎮、姬胡鎮、大公鎮、固本鄉、海安鎮、曲塘鎮、崖州鎮、孫莊鎮、城東鎮北部,甚至西場鎮西部都屬於臺縣。海安鎮以南、城東鎮以南、西場鎮以南、鮑莉鎮以南屬如臯縣;南莫鎮北部、白店鎮、墩頭鎮、大公鎮大部分地區、鮑莉鎮北部、角斜鎮、老八崗鎮屬東臺縣。
第四,民主政府建立海安縣及其隨後的區域變化。
1940年,新四軍東進抗日,蘇中地區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同年6月5438+10月在海安鎮成立泰縣民主政府,2月1941遷往農村。轄崖州、海安、禮法、鮑莉、姜多(今泰縣)和栟茶(今如東縣)六個區。不久,又增加了海南區、角斜區和曲南區,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0、11成立,1941改為蘇北行政公署)。1941二月,在臺縣通榆河以東設立臺東行署。3月,重建臺東縣,轄立發、鮑莉、角斜和栟茶。同年7月,在楊桐運河以北屬於臺縣海安、曲塘和米白的地區,設立了“海曲白河北辦事處”(簡稱臺北辦事處)。5438年6月+10月,臺北府脫離臺縣,建成蘇中行署直屬的獨立行政區。1942,11年6月,臺東縣並入東臺縣,隸屬蘇中第二行政區。
1943年6月,撤銷臺北辦事處,設立紫石縣(即海安縣),轄區南以栟河和楊桐運河為界,北以福安為界,東以鮑莉為界,西以米白為界。此後,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縣界與東臺、如臯、泰縣等地頻繁發生變化。1941年3月,新增秋湖、石巖兩個新區,縣城向北延伸。1944年10年,子時縣新增米白、江北、沙崗、城東四個新區,縣域向西擴展。同年65438+2月,鮑莉和海府被劃分為東臺縣。至此,子時縣南接海泰公路,北接福安至十堰線,東臨串場河、通榆河,西與泰州市接壤。1945年8月新增陳蘇區。9月,米白、江北、陳蘇和城東四個區劃歸臺縣,臺縣的海南、曲南和崖州三個區劃歸子時縣。6月+10月,東臺縣鮑莉區劃入紫石縣,石巖區劃入東臺縣。1946年6月,子時縣轄12個區,即角斜、鮑莉、西昌、泊口、海安、海南、曲南、崖州、曲塘、高登、沙崗、秋湖。縣界與今天的海安縣大致相同,屬於蘇皖邊區第壹行政區。1946年8月,如臯柴灣劃入子時縣。5438年6月+10月,崖州、衢南和海南被劃分為臺縣,臺縣東、江北、米白、東臺石巖和城南被劃分為子時縣。6月,將紫石縣的岱口、西昌、鮑莉、角斜、柴灣、東臺茶區劃出,設立臺東縣。65438年2月,臺東縣被劃分為東臺郡。此時的子時縣境內大致是以泰州、東臺、海安為頂點,南以海泰公路為界,東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北以臺東河為界的三角形區域。1948年3月,子時縣改稱海安縣,疆域不變。從65438年到0949年,海安與泰縣、東臺縣的邊界再次發生變化。2月,泰縣的崖州、衢南和海南三個區劃給海安縣,海安縣的城東、江北和米白劃給泰縣。5月東臺縣西昌、硚口2區劃歸海安縣,海安臺南、石巖、溱東3區劃歸東臺。六月,鮑莉、東臺被劃分為海安縣。當時海安的版圖與6月1946相同,轄鮑莉、西昌、泊口、海安、海南、崖州、曲塘、姬胡、沙崗、秋湖6個區。當時縣城東端是角斜鎮,與如東縣接壤;西端是沙崗的金陽村,與東臺、臺縣接壤。西南端是崖周亞灣村,與泰興接壤;金莊村(今崖州鎮)南端,與如臯縣接壤;北端是鳳凰村(今墩頭鎮),與東臺縣接壤。
1949年4月,撤銷蘇皖邊區政府,設立蘇南、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原屬蘇北泰州行政區。1950 1月,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1953 1月,撤銷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區,設立江蘇省,海安屬江蘇省南通地區(1971年改為南通地區)。1956年5月,如東縣陳莊鄉劃歸海安縣。1959年4月,如東縣舊人民公社劃入海安縣,縣域延伸至黃海,海岸線長達6公裏以上。1959年冬至1960年春,海安鹽場復墾復建,1962年北嶺河開挖,導致鹽場報廢。1965 165438+10月,如東、海安兩縣達成協議,納潮閘以西的四十總6454畝土地劃給海安縣,以東的7000畝土地劃給如東縣。1979年底至1980年初,海安填海造地建設北淩閘。1983年2月江蘇省撤銷地區行政公署,海安隸屬南通市。6月1984、6月165438+10月至2月65438對北嶺門下遊灘塗進行圍墾,圍墾總面積3.4萬畝,岸線延伸至8.55公裏。至此,海安縣形成了今天的區域:當時轄42個鄉鎮、5個農場,東臨黃海,西接姜堰市(原泰縣),南接如東縣、如臯市、泰興市,北接東臺市,總面積1108平方公裏。1995 65438+2月,海安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原42個鄉鎮調整為34個鄉鎮。老鄉並入老壩崗鄉,曹苑鄉並入鮑莉鎮,海北鄉、海南鄉、田莊鄉並入海安鎮,化莊鄉並入曲塘鎮,鄧莊鄉並入南磨鎮,雙溪鄉並入墩頭鎮。2000年,海安縣再次合並部分鄉鎮,原18鄉、16鎮調整為14鄉、15鎮。5438年6月+10月,清平鄉並入姬胡鎮,北嶺鄉並入大公鎮;4月,堰口鎮並入角斜鎮,丁所鄉並入鮑莉鎮,壯誌鄉並入西場鎮。2001、1海安縣第三次合並鎮,29個鎮整合為22個鎮。新盛鄉和漢陽鄉合並為楊滿河鎮,利發鄉與南屏鄉和開發區合並為城東鎮,王鐸鄉、張鐸鄉和崖州鎮合並為崖州鎮,李莊鄉合並為曲塘鎮,沙崗鄉合並為南磨鎮。當年,老壩港鄉改為老壩港鎮,全縣542個村調整為217個村。2004年7月,海安縣第四次撤鎮設市,由22個鎮合並為14個鎮,鄭龍鎮合並為海安鎮,楊滿河鎮合並為城東鎮,固本鄉合並為大公鎮,張果鄉和雙樓鎮合並為曲塘鎮,慶忌鎮和仇湖鎮合並為墩頭鎮,英西鄉和任橋鎮合並為孫莊鎮。全縣轄14個鎮、212個行政村和5個國營農場,總面積112平方公裏。
海安文化
從青墩走來的海安文化多姿多彩。“海安花鼓”北上北京,南下杭州,參加首都國慶晚會、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演出、參加上海世博會江蘇周活動。獲中國文聯民族民間廣場最高舞蹈獎“山花獎”;黑龍舞展呈現了海安人奔放熱情的豪情,是聞名全國的“中國民間藝術(舞龍)之鄉”。多部文藝作品獲國家級、省級榮譽。北陵農民運動會聞名世界。
海安工業基礎雄厚。海安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機械電子產業基礎雄厚,生產規模、加工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絲綢、紡織產業與成龍配套,紡織產品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國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和絲綢出口基地之壹,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海安農業極具特色,是著名的“中國雞蛋之鄉”、“中國繭絲綢之鄉”、國家大東海農業產業化示範縣、國家畜牧科技示範縣、江蘇省生態農業先進示範縣。全縣桑園面積1.8萬畝,鮮繭年產量1.8萬噸,連續20多年位居江蘇省第壹。家禽飼養量4500萬只,鮮蛋年產量654.38+0.4萬噸,居全國農區首位。
海安是全國知名的“建築之鄉”,全縣擁有建築特級資質企業2家。江蘇蘇中建設集團擁有國家特級建築資質和對外簽約權,在全國建築業65,438+000家最大企業中排名第20位左右,多次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是全國知名的“建築鐵軍”、江蘇省著名建築企業,合格率100%,部省優工程82項,魯班獎16項。
海安有良好的投資環境。人力資源豐富。是“二五”和“三五”期間文化工作、教育、廣播電視、科技、普法工作先進縣。是全國教育工作先進縣、江蘇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縣。高考高分人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壹,素有“全國教育的江蘇、江蘇教育的南通、南通教育的海安”之稱。
海安生活環境優美。海安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自然環境優美宜人。它是中國最長壽的地區之壹。是江蘇省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
海安縣在僅有8公裏海岸線的海洋經濟產業化、規模化、高效化上做了大文章,創下了紫菜養殖面積和產量全國第壹、紫菜加工出口量全國第壹、黑籽鰻苗基地規模全國第壹、河豚魚養殖和年存欄量全國第壹、河豚魚養殖場規模全國第壹等五個“全國之最”。9月10日,國家海洋局專家來縣考察,認為海安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紫菜、鰻魚、河豚之鄉。
歷史名人:韓、喬林等。
參考:/view/206462.htm?fromId=895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