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民國三十壹年的《國音詞典》

民國三十壹年的《國音詞典》

普通話是中國的通用語言。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人們上學時都應該學習普通話的正確發音和書寫規範的漢字。

但鮮為人知的是,普通話中的壹些詞匯實際上來自滿語。這是怎麽回事?

普通話中常見的滿語詞

壹般來說,普通話中常見的滿語詞有以下幾種:

1.地名,這樣的字在東北的地名中很常見。

比如哈爾濱,這個詞來自滿語,意思是“曬網”。

佳木斯,滿語詞匯“佳木斯格山”的音譯。佳木斯意為“驛站”,格山意為“村莊”,“佳木斯格山”意為“驛站村”。

東北城市齊齊哈爾的地名在滿語中的意思是“齊秦河畔的檢查站”。

伊春,它的滿語意思是“生產皮革材料的地方”。吉林,滿語意思是“靠近河流的地方”。

2.清朝戲劇中出現了壹些滿語,並為後世所知。

例如,在電視劇《朱桓公主》中,小燕子和其他人把乾隆稱為“皇阿瑪”,在中文裏是“父親”的意思。

在《孝莊秘史》中,“皇母”的意思是“母”“母”。格格的意思是“公主”。

3.在日常生活中輸入滿語

例如,沙琪瑪是壹個原本心滿意足的特色小吃。

在滿語中,磕頭意味著“屈辱”。

Xi色來自滿語,在普通話中是“自負”的意思。

為什麽,它在滿語中是“婊子”的意思,在普通話中是壹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

打扮,在滿語中是“太奢侈”的意思,在普通話中是“修飾自己的外表,讓自己看起來更好”。

馬馬虎虎,來自滿語,在普通話中的意思是不認真做事。搗亂來自滿語,在普通話中的意思是惹上麻煩。

上面提到的這些詞只是我們在普通話中遇到的滿語詞的冰山壹角。那為什麽普通話裏有那麽多滿語詞?這就涉及到中國官方語言的發展歷史。

上圖_孔子(公元前5565438年9月28日+0日-公元前65438年4月+065438日+0日)。

中國官方語言的發展歷史

早在商代就出現了所謂的“中原雅音”。公元770年,東周王朝遷都到今天的河南洛陽,當時的洛陽方言成為官方標準語言。根據《論語》,子的話、詩、書和禮都是以禮貌的方式說的。孔子用當時以洛陽方言為基礎的“雅音”給學生講課。

在秦朝時期,仍然無法測試使用什麽官方語言。漢朝的國語是洛語,沿襲先秦時期的雅字。隋朝的官方漢語以金陵雅言和洛陽雅言為標準發音,壹直延續到唐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宋代制定了《廣韻》。

元朝時,隨著帝國政府定都北京,現代普通話的雛形開始形成。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以南京話為基礎創造了明帝國的官方語言。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前,南京官話在整個明朝都很流行。

上圖_洪武之韻是洪武八年(1375)樂、宋濂等11人編纂的官韻書,卷***16。

大清帝國的建立者是滿族人,當然以滿語為國語。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後,普通話作為漢語的標準發音,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隨著大量滿語進入北京,壹些滿語詞經過音譯後出現在北京官話中。雍正八年,朝廷在北京設立“八樂堂”,推廣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北京官話,確立了北京官話的官方民族語言地位,北京官話的地位迅速上升。

公元19世紀下半葉,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公元1868年,日本當局“明治維新”。日本教育部門在全國推廣官方統壹語言,這震驚了當時的清政府。

1903年,清政府正式將北京官話稱為“官話”,1911年,清政府通過了《國語統壹辦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語言為“官話”。因為“官話”的老底子是北京官話加幾個滿語音譯字,清末民初人們講官話時,難免要談到幾個滿語音譯字。

上圖_清末民初的北京城

民國成立後,“官話”的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也許是因為民國首都剛剛將南京作為首都,南京官話已被壹些人使用。1965438+2003年2月,民國政府召開“中國語音統壹協會”會議,確定“以北京語音為主,兼顧南北”,增加南京官話的個別讀音,有了帶入聲的全國語音系統。1919年,中華民國根據新的普通話語音系統編輯出版了《中華民國民族語音詞典》。

然而,當時的人們並不習慣以南京官話的個別讀音加入“新官話”體系。這是為什麽呢?早在1903年,清政府就決定使用北京官話作為標準國語,而“中國語音統壹協會”則將南京官話的個別讀音納入國語。標準普通話語音的變化影響著人們在生活中的日常交流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1920期間有壹場關於“北京官話”和“新官話調(以北京口音為主,夾雜壹些南京官話發音,兼顧南北)”的大討論。南京師範學校教師張世義發表文章《普通話的統壹》,主張“普通話發音要從根本上改革”,“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應采用至少受過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方言”。這壹提法得到了當時語言學界和教育學界大多數人的認可。

上圖_國音詞典(民國三十八年八月第壹版)

經過反復討論,中國官方語言自明清以來數百年間形成了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家通用語言,這在中國已得到公認。1903年,清政府決定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標準語為中國官話。因此,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不能改變帶有少數滿語音譯詞的普通話詞匯和發音。1924期間,民國統壹普通話籌備會議討論修訂《國音詞典》,與會學者壹致認為“北京音為標準音”。

1932年,民國政府正式將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語言確立為國語,國語教學逐漸在全國統壹。有了壹致的國家語言,在全國各地交流更加方便。

以上_?建國初期的小學教科書

繼1949之後,普通話有了壹個新名字“普通話”,國家教育部門在全國推廣普通話。普通話與民國時期的國語乃至明清時期的北京官話壹脈相承。《普通話概念》還提到“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別稱,以北京話為標準發音。”北京發音是北京官話。這個概念非常清楚地表明普通話和普通話是壹脈相承的。

195510壹篇題為《努力推進漢字改革,普及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的文章中明確指出:“這種漢語同音字是以北方方言為基本方言,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由於普通話與普通話和北京話壹脈相承,它不可避免地從普通話中吸收了少量滿語詞匯。滿語單詞,如“Xi瑟瑟”、“紮胡”和“裝扮”。

總之,普通話和普通話能夠融入滿語詞匯,並作為全國通用的官方標準語,這與北京幾百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密切相關,也與滿語在清朝定都北京後融入漢語的歷史現象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