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姓,名柯,字(待考,字,字子舉),與孔子並稱“孔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壹,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孟子的思想和學說對唐宋以後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儒佛對峙融合的過程中,孟子的影響尤為重要。孟子強調的是“權利”而不是倫理原則。中唐時期,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視為唐代以前唯壹繼承孔子“道統”的儒家人物。
儒家學派的特征
儒家講究“仁”,希望提倡“愛與尊”。儒家思想,又稱儒、道、儒、道,是壹種文化主流思想和哲學體系,起源於中國,並影響和傳播到其他東亞文化圈。儒學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收編的學術流派,為歷代儒生所稱道,至今仍有壹定的生命力。
儒家主張尊老愛幼,朋友之間守信用,為官清廉愛民,自知力所能及。“君子要量力而行,從基礎而生。”
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之壹,由孔子在5世紀創立。它脫胎於周朝的禮樂傳統。它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觀,強調君子的道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和家庭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批判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有入世理想和人文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