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對廁所有詳細文字記載的是北宋歐陽修《歸田二》中的木馬,在《辭源》中被解讀為木廁所。中國古代人民使用的馬桶是壹個帶蓋的圓形木桶,桶內塗有桐油或精細的防水粉絲。
馬桶是誰發明的,連很多專家都說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是外國人發明的。壹種說法是,在1596年,英國貴族約翰·哈靈頓發明了第壹個實用的馬桶——壹個帶水箱和沖洗閥的木制馬桶座。在此之前,很多人總是去最近的大樓房和河邊就地解決。哈林頓雖然發明了馬桶,但由於排汙系統不完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1861年,英國水管工托馬斯·克萊帕(Thomas Kleppa)發明了先進的節水沖洗系統,廢物排放開始進入現代化時期。
我們不喜歡說廁所,所以這個領域有很多暗語,比如1號,化妝,“倫敦”(輪蹲)等等。但其實我們很在意,不如像美國有本暢銷書叫《人人都要尿尿》那樣直接說出來。上海作家蔡襄在回憶20世紀50年代蘇州河居民的日常生活時寫道:“天壹亮,運糞車就會搖著鈴鐺走進小巷子,許多男男女女會揉揉眼睛,拎著馬桶,然後依次走出家門,然後在壹個公共水龍頭前排隊。”所以當時的蘇州河總是像粘稠的汁液壹樣粘稠,水面上總是漂浮著糞便。
每個人都要上廁所,但是用什麽樣的廁所真的不壹樣。20世紀初,裹著衣服的女工們在規定的5分鐘內“半裸著起床開門,搶褲子上廁所”。朱門深墻內院,主人上廁所,仆人端著溫熱的毛巾恭敬地等著。師傅說完就會說“蠻豪”。現代人,甚至紳士,都可以不用手就能讓馬桶自動完成沖、洗、幹的功能。廁所變化的100年,就是眼淚和歡笑的100年。
馬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歐美流行,後來又傳播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80年代初只在北京夠檔次的酒店裏見過。但是現在它甚至被用在北京的收費廁所裏。坐著比蹲著好。這個裝置之所以被稱為馬桶,是因為它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等原理將溺水者抽走,而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用水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