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百科全書。它比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早了300多年,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中選存的古代典籍多達七八千種,是前代典籍的五六倍,如《文藝雷劇》、《太於萍蘭》和《元規》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但收集的典籍只有三千多種。
擴展數據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編纂完成後,只復制了壹部,稱為《永樂大典》。到嘉靖朝時,我怕儀式受損,又重錄了壹部,叫《嘉靖抄》。因為這兩次盛大的儀式都藏在皇宮裏,所以沒有出版,流傳也很少。它們在朝代更叠和內憂外患中被盜、被搶、被燒,“原件”不翼而飛,只留下400多份。《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毀滅的600年間,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和千古之謎。
《永樂大典》編好後,放在南京文遠館東館。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遷都,選了壹些書帶到新都。到了正統年間,永樂大典正式被安置在文樓。永樂、萬歷年間,雖然也有人提出過刊刻,但由於“人力成本巨大”而未能實現。
在明朝的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歡《永樂大典》,他通常在辦公桌上放幾本《大典》,以便隨時閱讀。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發生火災,三大殿全部燒毀。火勢蔓延,很快危及文樓的盛大儀式。明世宗壹夜之間奪得三枚金牌,及時挽救了大典。為了防止將來發生類似的災難,明世宗想出了重新記錄儀式的想法,並多次與大臣徐階討論此事。
百度百科-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