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北移後,嶽飛宣布肩負起抵抗徐進的歷史使命。在此之前,民間故事的婆婆在嶽飛背後刺上了“精忠報國”三個字,其中的奧妙何在?
追根溯源,關於婆婆文身的故事,最早源於元代《宋史·列傳》。按照歷史學家的劃分規範,這本書完全是野史秘史,但野史秘史的資料通常不作為參考。同時,現階段人們也沒有看到《宋史》中關於文身的全部記載,成為人類歷史的壹個懸案。
通俗壹點的版本,說我婆婆紋身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加壹點“國”字,意思是中國別無選擇,真是可笑。要記住“國”字的繁體字寫法是“國”,即使去掉也和“主”字有關系。這種說法更多是建國後提倡簡化字的壹廂情願。
此外,《宋史傳》似乎還揭示了另壹個問題,那就是嶽飛後面的四個字其實是“精忠報國”而不是“精忠報國”,這就像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平靜的湖中。後人說“忠君報國”,主要是因為傳播方式過時,人們口口相傳時有疏漏。
到了明朝,不管有沒有字,就連文身的主角也從丈母娘變成了嶽飛的屬下。壹個母親以身作則,孩子背負民族氣節的故事,成為壹首軍旅題材的革命歌曲,常見於馮夢龍的《仲晶旗的傳說》。
這樣看來,後世幾百年來誤讀嶽飛背後的文字是真的嗎?目前來看,之前的這種說法似乎值得懷疑,可靠但不確定,異常但不完全值得懷疑。忠肝義膽,鋼鐵之魂,不如茍且偷生,畏首畏尾。
嶽飛的壹生是傳奇而悲涼的,其遺憾在於,他在空中奮戰了十年,卻沒能留住宋朝不堪的局面,卻辜負了身後的四個刺青。後人認為背後的紋身是“精忠報國”,但根據最早記載此事的人的傳記,他嶽母為他刺的其實是“精忠報國”。只是後來改了無數次,自然就變成了“精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