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宋代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玉秋》。
原文:紅藕香,秋日玉纏綿。輕輕解開羅尚,獨自前往蘭州。誰送雲中錦書,詞鵝歸來時,月滿西樓。花漂流,水流動。壹種相思,兩處閑情。沒有什麽辦法可以消除這種情況,只能皺眉,但要記住。
荷花雕謝了,香氣褪去了,竹席冷如玉,透著深深的涼意。輕輕脫下絲綢裙,獨自躺在床上。誰將錦書送到白雲裊裊的地方?大雁們該排成“人”字隊,壹行行地返回南方了。月色皎潔,浸人,灑滿了這西邊寂寞的亭子。
花,獨自徘徊,水,獨自漂流壹種離別的相思,牽動兩個閑愁。啊,不能排除的是,這種相思,這種悲傷,剛剛從緊皺的眉頭中消失,又在心裏隱隱糾纏。
李清照是宋朝人,她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弟子,也是“蘇門四學士”之壹。她的文學地位很高,她嫁給了皇族趙明誠,因此她與主流文學界有很多聯系,她的創作受到高度重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是唯壹被奉為經典的女詞人——盡管其他女作家可能會受到贊揚,但她們很少被視為壹個時代創作的代表,也很少被模仿。
“引申信息”壹詞以“紅藕雖香,玉在秋風中雕零”這句話開頭,引出全篇。其前半句“香藕”描寫室外景色,後半句“玉秋蟬”描寫室內事物,起到了染清秋時節的作用,表明這是“天冷之時”(韓禾《寒》)。全句色彩鮮艷生動,既描繪了周圍的景物,又烘托了詩人的感情。
花開花落,既是壹種自然現象,也是壹種人事悲歡的象征;枕墊是冷的,這不僅是皮膚之間的觸摸,更是內心的荒涼和孤獨的感覺。這句開篇既描寫了室內和室外的景色,又描寫了景色中隱藏的感情,從壹開始就表現了環境氣氛及其情感色彩,得到了後來評論家的高度贊賞。
前六句是* * *,後五句是按照詩人白天從白天到黑夜做了什麽、觸摸了什麽、感受了什麽的順序寫的。前兩句“輕送羅尚,獨赴藍舟”,描寫的是白天泛舟水上的情景,用“獨”字暗示情境,暗諷感情。接下來的壹句“誰送雲錦書”,清楚地解釋了離開後的懸念。
詩人只身前往蘭州,想送走自己的憂愁;望著天空,我傾向於想得更遠。這句話上下貫通。它與前壹句緊密相連,寫的是在船上的期望和想法;而接下來的兩句“詞雁歸時,月滿西樓”,皆由此而生。可以想象,詩人思念著遊子的下落,期待著錦書的到來,於是畫出了遠道而來的鵝掌傳書的遐想。
而這種遠離塵世又引人入勝的感覺和遐想,無論白天黑夜,或在船上或在樓裏,都縈繞在詩人的心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壹剪梅,紅藕香秋色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