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學前識字

學前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解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最高指導思想綱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其中關於識字的部分涉及幾個基本問題,讀完之後讓我對識字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我刷新了我對識字的定義。

曾經我簡單地認為識字就是“識字”,能夠閱讀就是識字。然而,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釋(2011)》中,對識字進行了嚴格的解釋:

壹個完整的識字過程是將漢字的形體與字音字義全面聯系起來的過程,也就是將口語轉化為書面語的過程。嚴格來說,沒有漢字的字不能算作“識字”。

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詞典。只有被他們的經驗所涵蓋並理解其含義的單詞才能進入他們的心理詞典。只有當漢字與心理詞典中的詞相關聯時,它們才是“識字的”。

好吧,我承認我讀過幾遍。原來,要認識壹個字,就要統壹它的“音、形、義”。也就是說,孩子要讀對讀音,認識字體,理解單詞的意思(理解單詞的意思並不意味著孩子要說出這個單詞中記錄的單詞是什麽意思,最簡單的標誌是他們可以組成單詞),更進壹步的要求是會寫字。

兒童通過重復的聲音、顏色和圖形挑選出指定漢字的過程不能稱為“識字”。書中的解釋是,孩子對漢字的感覺比對音義的感覺更強烈,對音義的感覺比對意義的感覺更強烈。漢字是方塊字,簡單的字形容易引起孩子的視覺聯想。理解單詞的形式,但不理解其含義。這只是壹種條件反射,與識字完全不同。

過早識字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嗎?

我看到過壹些不提倡學齡前兒童識字的文章。他們認為“識字後,孩子只會關註繪本中的文字而忽略圖畫,而圖畫對孩子的想象力影響更大。”我曾經對此感到困惑,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否定了這壹觀點。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可靠的研究解釋,文字的想象力不如圖片。圖片帶給我們直觀的空間想象,而語言和文字則可以帶給我們跨越時空、超越當下的想象。我們大腦的視覺皮層中有壹個區域叫做枕顳區,在我們學會閱讀之前,它基本上是用來處理視覺物體的信息的。在我們學會閱讀後,這個區域的壹部分被用來處理單詞。曾經有壹個文盲和非文盲的比較,發現識字的人視覺辨別能力更強,尤其是分辨細節的能力,思維的流暢性更好。文字和圖形是相輔相成的,在想象上沒有區別。

幼兒園的孩子應該提前學習認字嗎?

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設置,“正式識字的開始是小學壹年級”。

從幼兒連接和入學準備的角度來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釋義(2011)》中的識字需求準備分為兩個方面:

壹是在心理認知上,讓孩子建立對符號的興趣,重視書寫符號,逐漸有書寫符號的意識;

第二,在技巧方面,“預讀預寫技巧”是指習慣書籍中的橫向排列和分支規則,認識頁碼和翻頁,學會使用圖片理解含義,理解握筆和書寫的手勢。

幼兒期的兒童有他們自己獨立和獨特的發展任務。為上學做準備不是3-6歲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更不是唯壹的任務。如果妳過早地大規模正式學習識字,妳可能會得不償失。

兒童的發展是全面的,是有內在規律的。0-4歲的發展主要與知覺、情緒、情感、動作和交流有關。4-5歲後,邏輯能力重點發展。素養發展是邏輯能力。0-4歲的孩子吃飯、睡覺、玩耍的時間很多,休息時間有限。如果我們在早期過於重視孩子認知和邏輯能力的發展,就會限制情緒和情感的發展。基本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在6-7歲之前都不會上小學,因為當孩子在6-7歲時,他的邏輯思維可以開始更好地發展,他的自制力可以滿足適應學習生活的要求。也就是說,在6歲前後,兒童基本上是基於日常經驗從自己的感官中學習;6歲後,我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發展自己。

兒童早期識字的目標

我身邊有壹些家庭把大班的孩子送到幼小銜接班,教壹些知識。平時和媽媽聊天也能感受到讓孩子零基礎入學的焦慮。對於中國人來說,談論最多的是識字。實際上,我想知道為什麽我們不談閱讀。我的觀點是閱讀比識字更重要。)1年級的孩子要認多少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兒童識字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是1年級到2年級。要求孩子認識約1600個常用漢字,其中約800個會寫字。提倡“認”與“寫”分開的思想,多“認”少“寫”。我壹年級的語文老師告訴我,第壹學期的生詞總數約為360個。基本上每個月要認識90個單詞,平均壹周20多個單詞,前少後多(不僅認,還會寫)。她還提到,對於沒有任何識字基礎的孩子來說,這個任務其實並不輕。對於對識字感興趣的學齡前兒童,可以參考這個每周識字量。

關於兒童識字的幾點建議

1)在兒童識字的早期階段,更重要的是培養兒童主動識字的興趣和培養他們對漢字的感情。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管是什麽啟蒙,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了盡快實現孩子的自主閱讀,減輕孩子的負擔,而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感受,只會導致後勁不足的局面。這是我過去思考培養孩子對漢字的深厚感情時沒有意識到的。這壹點非常重要。漢字本身承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故事和軼事。對於漢字的故事講述來說,歷史的呈現就是漢字文化的挖掘,可以加強孩子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認同。

2)以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為主要材料,並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兒童在廣闊的生活中閱讀,力求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孩子們在入學前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口語詞匯和簡單的生活用語。如果孩子能夠調動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回憶起自己熟悉的場景,他們對識字的熱情就會更高。

3)關註兒童在識字過程中的經驗和認知,嘗試和探索識字方法。

在初始階段,孩子基本上是壹個字壹個字地認識,基本上靠機械記憶,主要是背整個大綱。在這個階段,識字有兩個重要的手段,即使用閱讀,使用發音來加強字形和口語之間的聯系,以及使用構圖來顯示字形和語義之間的聯系。

5)先認識基本字表中的字(具體字見附表)。

基本單詞表是識字和寫作教學的基本單詞表。壹個* * *是300個漢字,結構簡單,重現性高,大部分可以成為其他文字的結構部件。首先學習這些單詞有利於為識字和寫作打好基礎,發展識字和寫作技能,提高學習效率。這些字應作為第壹期教科書中識字和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將來教孩子讀書,這對我是壹個重要的參考。

6)註意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觀察力和空間感,為孩子以後寫字打好基礎。

我壹直不太明白為什麽蒙臺梭利如此重視兒童的手眼協調和精細動作的發展。原來,她設置的所有精細活動都是為將來的寫作做準備。握筆和提筆都是精細動作,需要手腕帶動手指,同時在提筆時手指發力並控制旋轉方向。如果小手不夠靈活,寫字就會變得非常困難。漢字是具有空間布局的方形文字,可分為左、右、上下和內。如果兒童的觀察力和空間感知能力不夠,則更難識別字形,從而導致書寫錯誤。

壹個孩子是否識字,是否識字,什麽時候識字,認識多少個字,其實意義不大。我不贊成在孩子不感興趣的時候教他們閱讀,但如果孩子感興趣,我認為我們應該積極回應他們。沒有什麽是如此僵化和絕對的。孩子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看看我們周圍的信息量。事實上,讓孩子成為文盲是非常困難的。他們總是在吸收新的信息,試圖將它們整合到他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並不斷更新他們的知識,這是我們自己在進化中取勝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