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潛力的象征是什麽?

潛力的象征是什麽?

有壹篇文章供妳參考:

對中國歷史上三次繁榮的理性審視

“史聖”是近年來被頻繁使用的壹個詞。所謂“盛世”,是指歷史上中國社會發展的壹些特定階段,國家從混亂走向大治並長期保持繁榮的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盛世只有三個,分別是西漢從文景之治到武帝的盛世,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的盛世和清朝的盛世。

康雍很繁榮。".這三個盛世,壹方面確立了中國傳統“盛世”概念的基本內涵,另壹方面也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從而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話題和思考。

三個繁榮時期的* * *相同特征。

中國歷史上三個繁榮時期的具體情況有很大不同,但總的來說,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相同的特點。

第壹,內憂外患已經消除,軍事實力強大,國家統壹,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勢力。漢朝開國之初,不同姓氏的諸侯別有用心,匈奴部落頻頻出擊,逼迫他們;唐朝建立之初,中原群雄割據,邊疆突厥入侵疆域;清入關後,內有三藩之憂,臺省之憂,準部之憂,外有俄患。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平定了內亂,打敗或擊退了外敵,統壹了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疆域之遼闊,在中國歷史上除元朝之外絕無僅有,在世界歷史上也不多見。長期以來,不僅在亞洲,而且在世界上,沒有任何對手能夠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發展和經濟文化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穩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裕,國力領先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大亂之後,人口死亡,經濟蕭條。統治者能夠吸取以往的教訓,下大力氣治理國家,興利除弊,註意與民同息,使社會整體保持了長治久安,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人民越來越富裕。《川中伸彌》壹幕之際,傳“京師錢多不勝糾,太倉粟老得教,貪得食也”。漢武帝時期,大興水利,農業更加發達。鹽鐵官營,財政加強。唐朝貞觀年間,經濟從恢復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時期。詩中說“小城尚有千戶,米肥粟白,公私糧倉富”。歷史上漢唐並存,無疑證明了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最繁榮的國家。清朝乾隆年間,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十分繁榮,財政收入豐厚,達到中國古代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首。直到1800年(嘉慶五年,乾隆前年駕崩),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是世界其他地方望塵莫及的。國家的穩定和繁榮為軍事力量的強大提供了基礎。於是,就出現了武打互補的局面。

第三,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影響很大。在國力和財富的基礎上,三朝文化繁榮昌盛。自漢初以來,朝廷大力提倡藏書文獻的收集和整理,使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在秦焚書之災後得以復興。漢武帝只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國子監和樂府的設置,催生了壯麗的史記。唐朝人民吸收了數百條河流,融合了過去和現在,在科學、文學和藝術方面做出了傑出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面八方來到朝鮮。"中國研究的繁榮是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輝煌華麗的唐詩終於在全盛時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康、甘、盛、制”,《康熙字典》的編纂,古今圖書的匯集,《四Ku全書》,經學和史學的繁榮,使清朝的學術地位“超越漢、宋嶽”,是歷代的頂峰。《紅樓夢》是壹部時代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往往被視為效仿的典範。

第四,繁華局面持續時間長。漢朝的鼎盛時期從漢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歷時130年。唐朝的盛世從唐太宗統治時期(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歷時1.28年。清代康、雍、甘盛世,從1662年到1795年,歷時133年。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盛世,維持了國家壹個多世紀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文化和治理上的武功相得益彰,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宏大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很多時期是比較清晰或者說比較繁榮的,尤其是在王朝更替之初,總體上呈現出壹種崛起和發達的氛圍,但都不叫“盛世”。原因有二:壹是持續時間短,但只有幾年、十幾年或稍長壹點;第二,不能做到全面繁榮,只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沒有三個盛世的宏大氛圍。另外,中國歷史上也有壹些自稱“盛世”的,但大多事與願違,就像過眼雲煙,空付壹句玩笑話。可見,“盛世”是壹個歷史評價,是壹個時間跨度很長的結論。

盛世靠的是強大的軍事裝備。

自古以來,世人都期盼著“太平盛世”。但絕對“和平”的“盛世”,從來都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和美好期待。所以先賢反復強調:“居安思危”、“備戰”、“居安思危”。沒有強大國防的盛世從來不存在。

在壹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要創造盛世,首先要解決邊界和民族問題,消除內憂外患,實現和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這是壹個復雜曲折的歷史過程。在漢唐清時期,伴隨著壹系列的戰爭。比如西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武帝遠征匈奴;唐太宗征服突厥、吐谷渾,武侯謀滅徐敬業;清朝康熙平定三藩叛亂,統壹臺灣省,抵禦沙俄入侵,乾隆平定準噶爾、和卓、金川等。這些戰爭的勝利,無壹例外,都取決於武裝有序。因此,國家統壹、邊境安全和社會穩定得到有效維護,從而有可能形成和保持繁榮局面。

相反,國防和軍事裝備上的失誤,必然會直接危及盛世的延續。以唐朝為例,玄宗時期的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壞,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官兵制度也在瓦解,中央集權的軍事制度逐漸被削弱。到了晚年,玄宗越來越強大,藩鎮武裝不斷壯大,而與此同時,中央軍事裝備日益空虛。天寶元年,邊城增至10,雇傭兵49萬。只有安祿山有18萬軍隊,而朝廷管轄的軍隊總數是12萬。在兵力部署上,出現了內輕外重的嚴重局面。另外,我們的使臣都是身兼數職,軍政財權,長期處於任壹方,這樣就可以大力培養私黨和親兵,這就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藩鎮士兵的自尊心進壹步激發了他們奪取更大更高權力的欲望和野心。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雖然叛亂最終被平定,但唐朝元氣大傷,從此壹蹶不振。

繁榮和衰落的內在根源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而且盛世的衰落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成定局。開元、天寶之際,唐玄宗被稱為“全盛時期”,這是繁榮史上前所未有的。然而,“安史之亂”的囂張氣焰瞬間驅散了匡時王朝的繁華,唐朝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康乾盛世是多麽輝煌,但就在乾隆退位後,安百裏叛亂突然爆發,四面八方發生騷亂。從此,清朝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研究“盛極而衰”這壹反復出現的歷史現象,至少可以找到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A)國家的發展缺乏持久的動力和壹貫的進取精神,社會意願消退,英明的領導人後繼乏人。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和繁榮的持久延續,需要不斷為社會註入新的動力,向社會成員提出理性的、振奮人心的新目標,輔以正確的政策引導,使整個社會始終保持昂揚的活力。安於現狀,墨守成規,是不可能長期保持繁榮的。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出現後,都不可避免地傾向於各自為政,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逐漸從開拓進取轉變為“守利保泰”,社會風氣也發生了變化,從爭功到安享太平。壹個國家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壹旦社會失去了探索的動力,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陶醉於當下的繁華,沈溺於現有的輝煌,各種問題和矛盾就會逐漸滋生和醞釀。缺乏英明的領導人和領導班子,直接加劇了這種情況。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盛世,都是由英明的領導人和領導集團領導的。漢代有文帝、景帝、武帝,唐代有唐太宗、武侯、玄宗,清代有康熙、雍正、乾隆。他們才華橫溢,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身邊圍繞著壹群雄心勃勃、才華橫溢的名臣。這是世界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封建社會,說到底還是屬於人治,沒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統治國家的專制王朝,君主的素質壹般會壹代比壹代差。幾代下來,所有的接班人都是“宮中出身,長於婦人之手”,才華無法與太宗相提並論,但在裙帶關系盛行、宦官當道的朝中,他們已經老朽雕零。堅持都難,更別說奮進了。漢武帝後期,由於苛捐雜稅和社會動亂,國家已經呈現出浪費的形象。武帝以後,幾任君主都難免衰弱。到了趙宣朝,國家還在舊臣的幫助下不斷進步。再往下,外戚掌權,國家事務日益混亂腐敗,貴族官僚吞並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加劇。西漢壹步步走下坡路。

(二)喪失憂患意識,歌舞升平,忽視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中國先賢反復強調:“和而不忘危,存而不忘死,治而不忘亂”;“如果妳這樣想,妳就會安全;妳這樣想,妳就被治愈了;妳這樣想,就有救了。”。但進入盛世後,歷史上大多數統治集團都傾向於“保衛盛世,保衛泰國”和“保衛憲法”,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修修補補,甚至驕橫跋扈,掩蓋矛盾,粉飾盛世,縱情聲色,縱情歌舞,根本看不到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在這種狀態下不斷滋長,日積月累,小麻煩變成大麻煩,壹旦爆發就壹發不可收拾。開創貞節之治的唐太宗,由於晚年的自滿,沒能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幸好他得到了好部長的協助,及時提醒。貞觀十三年,魏徵針對唐太宗逐漸奢靡的傾向,呈獻名篇《不要停止十年勤政》,指出與貞觀初年相比,唐太宗的誌向發生了十個方面的變化,治國欲望急劇下降,驕橫之氣逐漸萌發。唐玄宗的悲劇,直接證明了對國家的狂妄和錯誤,以及懈怠的真相。武藝高明的玄宗,曾在吳末年把瀕臨內亂的唐朝引向“開元盛世”。但他晚年縱情享樂,毫無政治心理,將政務托付於其配偶楊等人,全然不顧政治的不斷惡化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未能補救均田法和政兵制的逐漸瓦解,這與國家計劃、 而坐視緩沖城鎮的力量積累和中央軍事裝備的削弱,導致“直到漁陽戰鼓,震動了整個地球,打破了彩虹裙子和羽毛外套的曲調”

(3)自尊、涵養,看不清世界大勢的浩瀚。清朝盛世的締造者們不僅忽視了國內社會潛在的矛盾和問題,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發展的大勢,沈溺於“盛世”,最終使盛世成為近代中國落後走向世界的開端。德國哲學家赫爾德在1787年出版的《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考》中,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狀況表達了如下看法。大清帝國的血液循環已經停止,就像壹只冬眠的動物。繁榮的時間相當於乾隆後期的拿破侖,中國被稱為“東亞的睡獅”。的確,從1662年到1796年的135年間,西方國家的思想解放運動在文藝復興之後持續了200到300年,最終導致了如火如荼的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科技、軍事走上了加速發展的軌道。在這個世界劇變的關鍵時期,康、雍、甘三朝進壹步強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社會更加傾向於封閉、愚昧和自負,卡在封建時代的隧道裏,停滯不前,從而拉大了與西方的發展差距。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國,在自戀的榮耀中,不知不覺成為了世界潮流的落伍者。落後就要挨打。乾隆退位後不到半個世紀,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易受中西碰撞,成為不折不扣的進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