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清代吳斌所建的余音山房四絕指的是什麽?

清代吳斌所建的余音山房四絕指的是什麽?

1867年,19歲的廣州番禺南村人吳斌在省考中勝出。後官至監刑部,任吳品外交部長。後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入選,有“壹門三人,父子同體”之說。

壹個家庭有三個陪審員是莫大的榮幸。於是,在1867年,以其祖父吳的名義,在番禺南山腳下其祠堂旁的空地上,修建了山房,又名園。

意思是紀念和繼承祖先的影子,讓後代更加繁榮昌盛。為了建造余音山房,吳斌雇傭了許多著名的園丁,花費了近3.2萬兩銀子。用了五年時間,終於在1871完成。

余音山居位於廣東番禺南村,占地65,438+0,598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精致。它吸收了北方和蘇州園林的特點,運用“藏而不露”、“縮龍為壹寸”的手法,將謝玄山石的廊塔、亭橋都裝進了三畝地,並使之成為近在咫尺的森林,創造了壹個有景有園、園中有景的園林。

余音山居,通過著名工匠的精湛雕刻,使整個園林中的裝飾豐富而精致,質樸而典雅,給人壹種寧靜而典雅的美感,如置身於“暖波香塵”之中。

園內磚雕、木雕、灰雕、石雕豐富多彩,展現了名園的古樸風貌。還有參天的古樹和耀眼的鮮花,讓花園熠熠生輝。園中的“翠竹綠壁”、“紅橋映月”、“深柳藏寶”、“雙翠迎春”四大奇觀,讓遊人大開眼界,流連忘返。

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壹個是“縮龍為壹寸”。園內建築布局精致,隱而不露。微小的地方,亭、臺、樓、榭、堂、閣、橋、廊、石山、碧水、浮蓮壹應俱全,回廊與花窗紗窗借景,遊入其中,感覺園中有園,景外有景。多麽蜿蜒的小路啊。

二是“書香儒雅”。足不出戶,園內詩詞楹聯、名作異彩紛呈,富有文采,真可謂嶺南園林建築中的精品。

雨天是欣賞花園的最佳時間。細雨灑在碧綠的睡蓮池上,卷在墨綠色的荷葉上,沾在嫩綠的睡蓮花瓣上。花園裏充滿了淡淡的睡蓮香,幾條巨大的紅色錦鯉從花叢中穿過,周圍的竹葉沙沙作響,像雨中的綠雲。

樓與樓之間以風雨廊相連,圓門、漏窗、對聯、匾額、花壇、假山融為壹體。余音山居以其精美的藝術特色而聞名。與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佛山梁園並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是四大名園中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嶺南園林藝術的傑出代表。

余音山房的正門是“余音山房”。正門裏,壹年四季都種著花草樹木。右邊進壹個圓拱門,磚上刻著“壽”字。門後壹條短走廊的墻裏種了壹排竹子,把它和外界隔開。

相傳園主吳斌受蘇東坡“寧食無肉,不生無竹”的詩句影響,決定在園中種竹。

但是妳怎麽能在不到三英畝的土地上種竹子呢?花園的主人最後想出了壹個辦法,就是先在墻與墻之間種上竹子,再建圍墻和房子。這樣,竹子既能占據花園的面積,又能控制其生長蔓延,還能阻擋花園外的灰塵,壹舉兩得。

更妙的是,從內院的角度來看,它是園中“借景”方式中的壹個妙招,以園外養園,外圍賞園,內外分明是園中的景,與“是與非”的審美哲學不謀而合

這些竹子大部分已經活了140多年,但它們仍然郁郁蔥蔥,所以它們是余音山居的第壹奇跡。

穿過“有墻竹”的竹徑,通過余音山房的第二道門和山房的花園門進入花園。在門的兩側,有壹副由主人吳斌親筆題寫的對聯:

容得下三鞠躬和紅雨;

多雲天空的壹角在綠雲的深處。

這副對聯巧妙地嵌入了花園的名字“余音”,並指出余音山居的特點:布局合理,小巧玲瓏,書香雅致。

第壹聯中“弓”是箭,古人把100步的距離比作箭的位置。三弓是300步的距離,說明這個花園的面積很小;“紅雨”意味著整個余音花園在四季都是鮮花和水果。

第二副對聯“陰天壹隅深綠雲”,生動地表現了公園內的林蔭環境。上下對聯中的“足”字和“深”字,深深地透露出園主吳斌對余音山房的喜愛和深情。

在余音山房的第二道門裏,有壹座30米長的石拱橋風雨廊橋,將余音山房花園的整個建築分為東西兩區。余音山居西半部,有神六堂、臨池別館;東半部有精致的水榭、睡浮屋、柳塔、孔雀亭、來尋亭。

余音山居西半部分為兩部分,北面是正殿和深柳廳,以長方形的石荷池為中心。中國是臨池別館。荷花池使園林更有層次,從而形成了余音山居的第二大奇觀“虹橋映月”。

深柳塘是花園主人吳斌曾經讀書的地方。大殿前左右兩側的石柱上,有兩個轟轟烈烈的煙花和古藤。花開的時候,像壹片紅雨,映襯著深深的流塘,很美。

深柳廳三間寬。因為花園的主人曾經是北方的官員,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的玻璃裝飾窗戶。從大廳內部看,是嚴冬的雪景,讓人感受到北方的風光。深柳廳前有壹副對聯:

趙紅在為誰忙碌?他耐著性子把家鄉的花園壹扔,幾度春花,幾度秋花。

寒舍容我寄,願集名士鞋,舊雨齊來,今雨齊來。

神六堂是余音山居的主題建築,也是園內木刻工藝和書畫產品的集中地。神六堂的精品很多,包括堂前兩扇古色古香的滿清窗,堂內兩個栩栩如生的大紫檀木花鳥花罩,刻在4米長的樟木板上的鹹豐帝聖旨,側廂32個扇形紅木櫃子,青紗櫃子裏的幾個紫檀屏風,還有紫檀雕屏的名人墨寶,都是著名的木雕珍品。這是余音山居的第三大奇觀,“深柳藏寶”。

其中,引人註目的首先是清代乾隆年間大學士柳永的書法手跡,這是壹件傳花木雕:

閉門讀程,坐席焚香作君。

雖然我沒有忘記施樂,但是綠瓶子和紅瓶子是相對的。

荷塘對面,有壹座古樸的臨池別館遙相呼應,建築細節精美絕倫,融合了蘇杭建築的典雅與閩粵建築的神韻。林池別館是公園主人吳斌寫詩和作畫的書房。夏天,風送荷香,讓人沈醉,環境幽雅。

門前有壹幅對聯:

不要只在池中洗硯,有時鷗也能被砸碎;

回廊要踏月尋詩,鶴不隨。

余音山房東半部的中央是壹個八角池,池中有壹座八角亭,是園中第四座建築,名為“玲瓏水岸”,俗稱“八角亭”。這座亭子曾經是公園的主人吳斌會見客人和朗誦詩歌的地方。

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玻璃窗,結構典雅,既可八面通風,又可八面觀景,典雅瑰麗。對於八角亭的八景,八個方向的景色是不壹樣的,有壹首五律詩曾經總結過:

丹桂迎旭日,柳塔青翠;

蠟梅花開,石林近在咫尺;

虹橋清麗,躺在瓢上聽琴聲;

果壇蘭幽徑,孔雀開屏。

中國的園林建築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強調詩和畫。“玲瓏水岸”之所以遠近聞名,是因為它八角玲瓏,既有詩意又如畫。八角亭上的對聯是園主吳斌的墨寶:

每當想起名山,我就坐在那裏,看著那些奇怪的巖石和雲朵還在我的眼裏;

據說,曾經大海很平靜,月亮被印在了伊名上。

在“深柳廳”的左側,有壹個供客人休息的蘆舍。它是花園中的第三座建築,是余音山居的精華,被稱為“睡在休息廳”。房間裏的大窗戶,叫“滿洲窗格”,可以推拉關閉,可以通風。嵌在大窗欞裏的彩色玻璃,對著院子的滿清窗,能讓人看到壹天四點鐘的美景,壹絕。

吳斌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舉人,經驗豐富,財力雄厚。他們在建園的時候,充分利用中西合璧的材料,比如西方的花紋地磚,意大利進口的彩色玻璃,都是新花樣。半透明的土特產“玻璃”是將蚌殼內側磨成光滑均勻的薄片,用雲母片鑲嵌而成,富有嶺南特色。

透過壹層藍色的玻璃看花園,門欄桿窗欞上似乎蒙了壹層薄薄的寒霜,像是冬天的雪景;如果把兩把扇子疊在壹起,透過兩層藍色的玻璃往外看,庭院的枝葉突然變紅,很像秋天的楓林;推開窗,南國的春夏風光撲面而來,打開書本迎著窗外,文字清新湛藍。

玲瓏水岸東南,沿園墻布置了壹座假山。“柳塔”內外相通,近南山第壹峰,遠蓮花塔影。東、西兩半的景色由壹座名為“環虹過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壹起。

玲瓏水岸東北,有亭亭玉立的孔雀亭和半亭,稱為“來尋亭”。來尋亭靠墻而建,四周有鳳梨、臘梅、水杉等多棵珍貴古樹。

在山房的南面是壹個相對獨立的豫園,後由豫園主人的第四代傳人吳忠禹所建,是他日常生活和讀書的庭院。

以船屋為中心的豫園,後來是太太們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叫“小姐屋”,分上下兩層。壹樓有橋、亭、池、榭等建築,二樓有女士琴房、閨房等。建築裝飾典雅,是清代婦女下棋、書畫、穿衣、刺繡、拜佛、念經等生活的場所。以前除了女性,普通朋友是不允許進入的。

余音山房的北面是君安堂的祠堂。堂外有兩棵楊桃樹,與堂內的龍眼樹、紫荊樹共同組成“子孫成龍”之意,表示園主希望子孫後代繼承宗祠余蔭,使吳氏後人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