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汗國(744~846年),又稱回鶻汗國。由回鶻部落創立醫學羅格部。維吾爾人主要是遊牧民族,靠水草為生。在5-6世紀,維吾爾人(也稱為戈偉)主要生活在洱海和圖拉流域,在7世紀初,他們生活在色楞格河流域。公元646年(唐朝貞觀二十年)。
回紇配合唐軍攻滅薛延陀,勢力變強。首席醫學,羅格·圖凡,自稱可汗,很快被摧毀。壹般來說,它不被視為回鶻汗國建立的標誌。7世紀末至8世紀初,東突厥斯坦的莫水可汗勢力強盛,奪取了鐵勒的原故鄉。在它的壓力下,壹些維吾爾人穿越沙漠,進入河西走廊。
後來,東突厥實力衰弱,首席醫學家羅格·古力·佩羅於744年擊敗了突厥人。因此,它以漠北為基地,建立了汗國,幫助大唐進行了“安史之亂”,並收復了兩個首都。疆域最大時,東臨石維,西臨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隔沙漠,北接北海(今貝加爾湖)。它於840年被打敗,於848年滅亡。
建國: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在唐朝軍隊的配合下,古力·裴洛領導的回鶻聯盟推翻了突厥汗國,建立了莫黑回鶻汗國。王庭(張雅)位於鄂爾渾河流域,其居民仍以遊牧為主。唐代回鶻取“飛燕如鸛”之意,改為回鶻。
繁榮:回鶻汗國之後,由於歷史關系,回鶻和唐朝的關系壹直很好,不像其他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多對農業國進行騷擾和掠奪。回紇幫助唐平定了安史之亂。疆域最大時,東臨石圍,西臨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臨沙漠。
滅國:在與吐蕃的長期戰爭和缺乏統治後,回鶻汗國於846年被其下屬部門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