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己的(道德)品格
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提到勤奮、謙遜、堅忍、堅韌、自省。註意在德國留學,改掉傲慢、自大、愛發牢騷的毛病。鹹豐年間,九弟傅園曾在信中說“興趣不在此,會議索然無味”,並在回信中警告說“這是大事。凡人做壹件事,壹定要全神貫註,自始至終持之以恒。不要改變想法,這樣想,坐在這座山上,看著那座山。”正是在讀了這段話之後,毛澤東這個年輕人堅定了他專心學習的原則。另壹方面,當今學術界浮躁精神盛行,學術造假時有發生,師生無法專心學習,直接影響學術創新。學風的敗壞必然導致世風的敗壞,進而影響學風,這應該是全社會關註的問題,只有整頓學風,才能弘揚世風。
“和則吉祥,好則敵對”,君子之道無非是與人為善。“有錢人家的孩子更囂張,妳家的孩子更囂張。”曾國藩在信中多次告誡兄弟們“不可驕”、“不可驕懶”、“不可批評嘲笑他人”。
要自力更生,不要和別人較勁。曾國藩在給九弟的信中,引用典故,細述了從古至今壹些權貴的悲慘結局,告誡兄弟們要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寵。“從古至今,像李斯、曹操、董卓、楊,他們的聰明才智已經完全喪失,他們的失敗已經非同尋常....所以,我們可以在自學中求強,而不能在求勝中求強。”這讓我想起了江洋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壹首詩中的壹句話,“我不與任何人爭論,也不在乎與誰爭論。”不與人競爭不是努力上進,而是壹種豁達、隱忍和自我保護。“不發表意見”不是不發表意見,而是壹種“謙虛”和寬容。
讀書
曾國藩壹直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可以改變壹個人的氣質。在給兄弟們的信中,他反復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侄子們勤奮學習,安於在家刻苦學習,堅持早起,有毅力。
談及如何讀書,他在壹封信中寫道,“讀書人讀書,必先有誌,其次博學,第三執著。”。有野心就不願意臟。有知識,學無止境。妳不甘心自給自足,比如河伯的觀海觀,青蛙的觀天觀。有恒心,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三者缺壹不可。“他鼓勵兄弟們獨立修課,並為他們設置了壹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書到寫作,從歷史到經典,從讀書到修身養性,極其詳細。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不想讓孩子當官。在給兒子季紅的信中,他說:“我不想做大官,但我希望做壹個有學問、有見識的君子。勤奮與自制力,勤奮與努力,可以盡情享樂,可以赴約。此君也。”
很多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通過考試,進入“仕途”,為自己和家人挽回面子,謀取利益。眾所周知,我們的讀書觀念培養了很多有教養和沒教養的自私自利的人。只註重學習成績,忽視做人的教育,讓很多孩子失去了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不能說這已經成為社會的悲哀。
管理/操持家務
古人雲“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深諳“家有百業興”的道理。在給父母的信中,他反復要求弟弟“以善良為重”。在給父母的壹封信中,他寫道:“丈夫的家庭享有和平。如果壹個家庭中的壹個兄弟有話要說,他的兄弟就會為所欲為,他的兄弟就會為所欲為。和平蒸蒸的,沒有家的,就什麽都沒有了。”
從曾國藩的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對各位弟弟的生活非常關心,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與人交往,到他們的婚姻和事業前途,家族祠堂的修繕和墳墓的重葬。曾國藩認為“福禍從神,善惡從人,神是壹。除了聽,別無他法。掌管人民的人,壹分算壹分,壹天算壹天。哥哥不能不洗心洗腦,這樣才能幫助家人。”曾國藩認為,他家要亨通,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壹種是兄弟和睦,但孝順節儉。
曾國藩在信中幾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訓:豬、菜、魚、書、晨、掃、考、寶。讀書、種菜、養魚、餵豬都是家裏的事;早起打掃衛生,誠心修行祭祀,善待親戚鄰居,是管理家庭的法則。簡單的八字家訓能做到幾條?
與人相處的方式
助人為樂是曾家的傳統家風。
曾國藩雖然壹度不好意思在北京生活,靠借錢過年,但還是寄錢幫助自己的百姓。在談到為什麽要幫助親戚和人時,曾國藩寫道,“雖然家裏的債今天不還,以後還可以還。今天不做,以後會後悔的!”“君子在榮華富貴時,往往覺得天對我來說太厚了。我應該彌補別人的缺點。君子在羌,常感天比我厚,不如果厚。我覺得和尤強比起來,我已經粗了。古人說形勢壹定不如我們,這也叫。”道光年間,曾國藩升到第四級,讓叔父送十二兩黃金給最親近最苦的人。攢錢,立義田扶貧,捐錢修祠堂。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導子女兄弟,要勤儉節約,略有盈余。有的人是當官的,“在鄰裏之間要寬松壹點,在家裏卻要保守壹點。”比起很多官僚子弟和富家子弟有錢沒心沒肺,到處炫耀甚至胡作非為的行為,那是何等的天地!
2014年,壹個最流行的詞“土豪”進入了BBC的節目和牛津詞典。越來越多的人爭當“土豪”,國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難怪美國蘭德公司對中國人的評價是“中國人只關心自己直系親屬的福祉,卻對與自己無關的人的苦難視而不見。”這種自私、冷漠、無情無疑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交朋友
俗話說“千金難買,朋友好走。”曾國藩非常重視交友和待人接物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友九不交”值得學習。
八教是指和以下八種人交朋友:拉攏自己的人;品德高尚的人;繞過去;肯吃苦;直言不諱的演講者;心胸開闊的人;惠是仆人;物理人。九不交朋友就是避免和以下九種人交朋友:誌向不同的人;奉承者;委屈顛倒的人,壹點氣質都沒有;傻子;壹個落魄的人;品德高尚的人;那些占便宜的人。
曾國藩在北京做官,從不拒絕從輕處理。他寧願別人占他便宜,也從不占別人便宜。在《家書》中,他反復告誡自己的子侄,要親近好朋友,要真心對待朋友,遇事不要留下遺憾,不要與有權勢的人交往,不要輕視人才。
從某種程度上說,妳是什麽樣的人,妳就會和什麽樣的人交朋友,妳就會有什麽樣的朋友。在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交友原則的把握非常重要,交友不慎會耽誤妳的前程。
健康維護
曾國藩壹生體弱多病,但道德、軍事成就、文章不朽,主要得益於他的養生之道。迄今為止,他的養生法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他的九大養生秘訣包括:定時睡覺,避免發怒,每天睡前用熱水洗腳,節欲,兩餐後走千步,不輕易吃藥,定時靜坐,騎射鍛煉筋骨,種花養魚提升氣質。
曾國藩在心裏給四哥寫道:“不要買地,不要管生意,那只是第二語言。”盛世的時候,我也經常在沒落的時候想起它。我壹上臺,就得記住這兩個字。”他勸他的第九個兄弟不要生氣。他生病的時候,應該以自立自強為主,不應該吃太多的藥。
雖然現在的物質條件和醫療條件都在不斷改善,但是這些養生理念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法國作家羅蘭說過,“生命不是壹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隨著它的成長,它沿途收集花朵和樹葉。它也像壹架靈敏的照相機,記錄下沿途的所見所聞。日常的每壹分每壹寸都是編織個性的纖維。每個人在環境中的壹言壹行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築材料,感染著這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影響著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對壹個人的影響比有形的模仿更重要。”給孩子留下物質財富,不如留下精神財富。古語有雲,“德傳十余代,耕讀次之,詩書次之,富貴傳三代”。曾國藩的信,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後人的。讀曾國藩的信,可以看到聖賢思齊,慎獨自省,立德立言,修身養性,育子養性,從而建立起可以世代傳承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