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起源於中國,幾千年前叫笙。這種用竹子蘆葦制成的樂器很快在亞洲流行起來,並在傳統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公元18世紀後期,笙傳入歐洲並迅速在音樂界流行起來。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笙的雛形。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公元前1401 ~公元前1122)。“和諧”是蕭聲在後世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者為巢,小者為和。”
公元19世紀,歐洲音樂家開始嘗試用金屬簧片代替笙中的木質簧片。大約在1820年,壹位名叫克裏斯蒂安·弗裏德裏希·布施曼的年輕音樂家制作了第壹把金屬簧片口琴(當時稱為Aura)。這種氣場因其獨特的魅力而受到音樂人的廣泛贊譽;但當時,光環只吹了聲音,卻沒有吸收聲音。
大約1825年,歐洲人裏希特發明了壹種樂器,成為現代口琴的雛形。該儀器有10個氣孔和兩個簧片板,每個簧片板由10個簧片組成。這樣,每個吹孔都可以通過吹氣和吸氣來發音,裏希特選擇的這些音符也是全音階口琴的音階排列,有時稱為標準裏希特音階。
口琴的大規模生產是在1829年的維也納,很快其他城市也出現了口琴廠。在德國小鎮特羅辛根,鐘表匠克裏斯蒂安·梅斯納和他的堂兄克裏斯蒂安·維斯利用業余時間制作口琴,但很快他們的口琴生意就興旺起來。幾年後,當地另壹位鐘表匠馬蒂亞斯·霍納開始拜訪梅斯納和維斯,並學習了口琴的制作工藝,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的口琴生意。
顯然,馬蒂亞斯·霍納不是壹個偉大的口琴演奏家,但他是壹個出色的商人。在市場上,馬特烏斯擊敗了許多競爭對手,開始向美國出口口琴,美國很快成為他最大的市場。1900年,馬提亞斯將企業交給五個兒子管理。
20世紀上半葉,口琴的普及範圍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口琴樂隊也迅速發展起來。霍納開發了半音階口琴,所有的音符都可以通過控制壹個按鈕來演奏。在1930年,拉裏·艾德勒成為最著名的半音階口琴演奏者,這壹榮譽壹直保持到他去世。
在美國,口琴作為藍調樂器而聞名。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的代表人物是約翰·李“桑尼男孩”威廉姆森。二戰後,芝加哥成為藍調音樂的中心,許多傑出的音樂家聚集在這裏,如賴斯·米勒(桑尼男孩威廉·索姆二世)和小沃爾特。許多人壹直認為小沃爾特是最著名的布魯斯口琴演奏家。小沃爾特死於1968。
雖然口琴作為壹種藍調樂器非常受歡迎,但許多人已經通過鮑勃·迪倫的民間音樂熟悉了它。近年來,許多傑出的口琴演奏家如金莎·威爾遜和傑裏·波特諾伊繼續發展布魯斯口琴風格,而其他人如霍華德·利維和布倫丹·鮑爾則形成了壹種新的充滿激情的口琴演奏風格。
回顧口琴的悠久歷史,大多數傑出的口琴演奏者都來自美國。然而,目前互聯網為學習口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許在20世紀,口琴的發源地中國會出現世界級的口琴演奏家。
二、口琴的分類:
根據用途,口琴大致可以分為獨奏口琴和合奏口琴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復音口琴(包括重音和回聲口琴)、半音階口琴和布魯斯口琴等。後者包括低音口琴、和弦口琴、銅制圓號口琴等。
按發音方式可分為單簧發音和多簧發音。半音階和藍調口琴屬於單簧發音,兒童玩具口琴、項鏈和鑰匙鏈口琴也是如此。復調、和弦、低音口琴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