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溫州話從何而來?

溫州話從何而來?

溫州在秦漢以前是甌越之地,屬於百越,主體民族是百越人,說壹種古越語。它不能與北方的齊國對話,也不能與西方的楚國說同壹種語言。齊國和楚國說漢語。古越語屬於侗臺語,是今天的侗語、水族語、壯語、傣語、黎語、泰泰語、越京語和緬甸撣語的姊妹語。

古越南語最明顯的證據是“定語放在名詞之後”,如“腰、熱、鹹菜、筍幹、燒米飯、軟豆腐、生魚、生螃蟹、生蔬菜、涼亭、汗酒、金針、鐵砧、臂蹄、頭銜、鞋套、墻圍和拖鞋”;二是副詞放在動詞之後,如“吃田、走好”等;三是副詞放在形容詞之後,如“又紅又苦”。

溫州位於吳語區的最南端,與閩語區接壤。因此,溫州方言保留了許多與閩語相似的特征,但它已隨著吳語區發展成為現代吳語。這是因為溫州從東漢開始屬於惠濟,而東吳屬於臨海,直到323年永嘉才被劃分為獨立的郡。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溫州都歸會稽(今紹興)行政管轄。

南宋時期的溫州話非常有特色,這壹點從戲曲《張協狀元》就可以看出來。宋末,永嘉·戴東的《六書舊事》收集了大量家鄉溫州話的民間字詞和語音,充分表明當時的溫州話非常接近今天的語言。

然後,百越人說百越語,也就是侗臺語。溫州人的祖先是百越人。溫州話後來是如何演變成中國南方方言的壹個分支吳語的?

百越人與來自北方的漢族接觸已久。百越人要想學習漢民族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必須學習漢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民族語言中的漢語借詞越來越多,漢語成分越來越多,最終百越語消失。

但是,民族語言中會保留相當數量的基本詞匯,在與漢族人交談時,不使用這些詞匯不會造成太大障礙。現代漢語南方方言就是如此。在溫州話中,有些詞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比如“蟲”和“田”。它們的發音與東臺方言相似,但在漢語北方方言或古代文獻中找不到它們的來源。這些詞不是文化詞或核心詞,但它們是英語口語中經常使用的基本詞。學者們認為,北方漢人南遷後,他們的語言取代了南方的百越語,但他們也從百越語中借用了“贊”和“談”等詞。但是漢人借用百越話總是有原因的。比如“柚子”在溫州話吳語中說“pe”,可能是百越的底字。北方沒有柚子。漢人去百越人居住的地方時,看到了這種水果,但不知道它的名字,於是就照搬了當地百越人的說法。“譚”字在農村地區非常重要。在浙南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整天說“去譚”“從譚來”,“譚”指的是田野,但同城人說話時,很少提到“譚”字。當時百越人也在和漢人接觸,在不改變百越語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和漢人對話。這就是百越的底字“檀”能千百年不變的原因。

溫州是壹個多方言區,種類多、差異大,堪稱全國之最、世界之最。溫州話主要包括甌語、閩語、滿語、畬族客家話和金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