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壹詞在客家話和粵語中都讀作“客家”。
《辭海》中說,4世紀初(西晉末年),壹部分居住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 * *因戰亂南遷渡江,到9世紀末(唐末)和13世紀初(南宋末),大批* * *南遷廣東、福建、江西和四川等地。
為了區別於當地的原住民,這些移民自稱為“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起源於中原,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中國南方華夏漢族的壹支。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粵東、粵北和粵西。
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地。明末清初,嘉應府(今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地,梅州被世界各地客家人譽為世界客家首府。
以此為軸心,客家人逐漸向中國南方擴張並形成了壹個獨特的宗族——客家宗族。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
正是由於歷代中原大規模的直接移民,或遷入,或居於官位,貶謫,經商等原因。
它的祖先在以下時期遷徙:
(1)西秦武力消滅中原六國,實行暴政,中原移民開始大量南遷。
公元前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60萬人消滅了“南征百越之王”楚國,匯集余幹之水的秦軍於公元前221年設立閩中郡,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界進入淩潔山,即揭陽山,即現在揭陽縣以北150英裏處,並到達興寧和興寧的邊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守衛五嶺,即趙佗“以兵守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閩粵贛邊界有兩個秦軍駐軍,壹個是葉楠邊界,另壹個是淩潔。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在二裏建城,隔江相望,以控制武水,並在中書山建萬人城。
趙佗又在龍川建城。
這些建築者的人數不詳,但同期遷移到北部邊境縣的人可以進行測試,從3萬到5萬不等。
4.秦始皇三十六年,據估計,秦在福建、廣東和江西駐紮的移民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壹以上。
5.漢武帝丁原五年(公元前115年),大批中原士兵駐紮在南方的嶺南,駐紮在各郡和軍事據點。
6.漢元元年(公元前110年),福建人和揭陽人(晁谷和美姑屬閩越兩地)全部遷走,只留下了欽州移民的後代。
這說明從那時起,閩粵贛邊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中原移民。
(2)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時期,中原人避難華南,部分人口遷入閩粵贛邊地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於交州,交州壹度造成* * *,南遷主要來自海上通道。
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再次大規模南遷,人口約96萬。他們大多定居在長江中遊兩岸,壹部分進入贛南,壹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界各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紳流入福建。
(3)安史之亂和唐朝的戰爭災難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南逃。
(4)晚唐黃巢起義期間,中原人大量逃往福建、廣東、江西等地。
例如,宗室孟莉從長安搬到了汴梁,然後搬到了福建寧化的谷壁鄉。
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五千農民起義軍從廣州、壽州直抵江西。
從唐末到宋代,福建和江西兩省的人口激增。
(5)南宋和宋末時期,大量中原人口逃往廣東中部和閩粵贛交界地區。
建安南渡後,壹些官員和學者遷往杭州、蘇修、蘇州、常州和太湖流域。
另壹部分人,也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沿著洪州、冀州和黔州跟隨太上皇,太上皇返回了臨安。
這些文人沒有遵循太後的條件,他們不能返回北方,所以他們中的壹部分人越過南方的大更嶺進入南雄、始興和韶州。
壹部分從黔州進入汀州。
他們中的壹些人被困在江西南部的幾個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大批江浙贛宋人從莆田逃往廣東沿海的潮汕地區,逃往海南島。
(6)除了上述戰爭導致的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幹旱和洪水而逃往南方,壹些官員在閩粵贛邊境地區貶謫、經商和學習。
從上述史料來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
在客家宗族形成的過程中,畬、瑤、疍、木客等南方少數民族不斷被融化吸收,客家隊伍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