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方言的影響,當然首先要知道上海話發音和普通話發音的主要區別。其實上海人要想學好普通話,只需要掌握好以下三個發音要領就可以了。
第壹點就是要學會“吐舌頭”。普通話中,有很多單詞發音時舌尖向內縮進,聽起來很柔和。這些是首字母zh,ch和sh。但是上海話裏沒有這壹組聲母。上海人說話的時候,遇到這些詞,會聽起來像“平舌”的聲母Z、C、S。雖然聽起來差不多,但舌尖發音時,舌尖是平的,有時會碰到上牙,發出絲絲的聲音,聽起來遠沒有“吐舌聲”好聽。
更重要的是,不標準的發音會讓人誤解妳的意思。比如上海人經常把“吃(C老師)飯”稱為“ci飯”。其實“池飯”就是壹日三餐,而“D飯”則變成了糯米團子和油條的早餐。
我們來看“100常用詞”:從“停”到“欣賞”,每個音節聲母都是“舌”;從“制造”到“成為有用的人”,每個字都由壹個粘舌音和壹個平舌音組成,是“翹曲+扁平”的形式;從“自治”到“私事”,是“平”與“巧”的結合。下面我們以三個詞為例做壹個簡單的解釋:
“停”是“巧”+“巧”的格式。兩個首字母都是“zh”。“制造”是“巧”和“平”的形式:第壹個音節的聲母是“zh”,最後壹個音節的聲母是“Z”。“自治”是“平”+“橋”的格式;
第壹個音節的首字母是“Z”,最後壹個音節的首字母是“zh”。如果說“體制”的聲母是“平舌”,那麽“制造”就變成了“自造”;如果把“子”的聲母說成是顫音,那麽“自主”就成了“至高無上的命令”。這完全是另外壹個意思。
我們可以用“常用詞100”三種組合來練習平舌音。
第二點是嘴唇活動要積極。這是發“復合元音”的關鍵。普通話有很多元音,上海話沒那麽多。尤其是普通話中,有很多元音發音時嘴唇由大變小,比如“ai,ei,ao,ou”,但上海話中沒有這樣發音的元音。所以上海人發這樣的元音時,嘴唇往往是不活動的,聽起來像是“發音不準”。因為發音不到位,會讓原本差別很大的元音變成相似音,造成意思混淆。
我們再來看《100常用詞》中從“懇求”到“某”的詞,它們的元音都是復合元音。我們以“多多”為例來說明:“好”
的元音是復音“ao”,唇音由大到小發音;“多”的元音是“uo”,口唇從小到大發音。但在上海話中,這兩個音節的元音都不是復音而是單元音,所以發音時不需要改變唇音;受上海話的影響,很多人說普通話時嘴唇運動不積極。像“呼都”壹樣說“多多”,原本差別很大的兩個元音幾乎變成了壹模壹樣。
這種“發音不好”的情況還表現在發音時會丟失壹些不該丟失的東西。比如“待遇”的“對”裏有個“U”音,但很多上海人說普通話時因為上海話裏沒有這個音,把“待遇”當“等”了。
學好元音發音的關鍵是嘴唇不要“懶”。我們可以用“100常用詞”從“懇求”到“壹些”反復練習。
第三點是區分前後鼻音。普通話中的鼻元音有兩種,壹種是帶鼻尾的,如“an,en,ian,in”,稱為“鼻元音”;另壹種帶鼻後音的元音,如“ang,eng,iang,ing”,稱為“鼻後元音”。但在上海話中,沒有“前後”元音之分。兩個上海人相遇,壹個問:“妳叫什麽名字?”壹答:“免單,姓陳。”那人又問:“是二還是何?..... "怎麽這麽啰嗦?如果兩個北京人見過面,就沒必要說那麽多了。因為這兩個姓氏在普通話中的發音是不壹樣的。“陳”是前鼻音,“成”是後鼻音。當有人告訴妳“我姓陳”時,妳會明白是“耳東陳”,因為他有“鼻音”;如果是“粒旁”呢妳必須發出“鼻後音”。但正因為上海話的前後鼻音沒有區別,所以無論是前鼻音還是後鼻音,都被稱為“中鼻音”,於是人們不得不用“分字”的方法,借助漢字來區分。
上海人最難區分的是in,ing和en,eng。我們可以用“100常用詞”的最後幾個詞來區分。從“只”到“拼音”,每壹個音節元音都是壹個鼻門。從“star”到“management”,每個音節的元音都是鼻音ing。如果他們的元音顛倒,他們的意思會立即改變。比如“管理”,兩個音節都是鼻音。如果我們把後鼻音的元音改成前鼻音的元音,那麽“管理”就變成了“金銀”。我們來比較壹下:
精英金銀
管理-金牌和銀牌
要想準確地發鼻音,要註意:發鼻音的時候,嘴巴要張大,舌頭要後拉,舌根要擡高頂著上顎末端;發出鼻音時不要張大嘴巴,舌頭向前推,舌尖擡起抵在上牙後部。
從“進行”到“聽”,是in+ing和ing+in的組合。前五個字是鼻音在前;最後五個字在前面是鼻音。同樣,如果順序變了,意思也會變。比如“心情”和“努力”,“平民”和“窮人”的區別,就是組合方式的不同。讓我們來比較壹下:
新青秦心
心情-努力工作
平民平民
平民-窮人
從“自身”到“完整”是壹個英語和英語的練習。其中,前七個字每個音節的元音都是鼻音;最後三個單詞的每個音節的元音是鼻音eng。可見,常用詞中前鼻音的數量大大超過後鼻音,上海人學習普通話的重點應該是前鼻音。)
最後10個單詞是en+eng和eng+en的組合。前四個字是前面的鼻音en;最後六個字是前面的鼻音eng。我們可以用它們來練習區分前後鼻音。
除了語音,還要說好普通話,註意“輕聲”和“華二”的問題。
“輕聲”是普通話的壹個重要特征。普通話節奏感和音樂性很強,這和“輕聲”有很大關系。“輕聲”使普通話中的壹些音節變得輕而短。這樣非輕音節重而長,輕重對比,長短交錯,產生節奏感和音樂感。同時,“輕聲”和“非輕聲”有不同的含義。比如我們嘴裏的舌頭,這個“頭”不能說和“頭發”的“頭”壹樣重。同理,那個“舌頭”聽起來像“蛇頭”,跟走私壹樣。壹定要把“頭”做得又輕又短,那怎麽能算“輕又短”呢?我們的標準是不能識別這個音節的原音。比如“頭”本來就是第二個音。在“輕聲”的狀態下,妳要讓別人認不出“第二聲”,哪怕妳發音正確。
哪些詞是輕詞?有些是有規律的,有些是靠記憶的。在《常見輕詞100》中,我們列舉了1m個S字。見f暈星?SPAN lang=EN-US>。20字是常規輕詞。比如名詞“子、兒、頭”——包子、孩子、舌頭、碼頭,表示大部分“人”——我們、他們,動詞——to後面的“了”,重疊詞——爸爸、媽媽,表示所屬的“的”——妳的,還有壹些連詞——玻璃等。
“華二”也是普通話發音的特點之壹。把“兒”音放在普通話的壹些單詞上。有的表示“小”,比如“豬尾巴”,有的表示“小”,比如“壹陣子”,有的表示愛,比如“孩子”。
有些“華二”和“不華二”可以區分意思。比如“蓋蓋兒”,前面的“蓋”不是“華二”,表示壹個動作;而後面的“丐幫”就變了。這時,它代表壹個物體,變成壹個名詞。
我們在《65,438+000常用詞》中列出了普通話常用詞65,438+000個。這些詞有的直接寫“呃”,比如“這裏”、“那裏”、“哪裏”;有些人不寫“兒”,如“大家”、“件”,但無論是否寫“兒”字,壹定要註意不要把“兒”念成單音節,而要把“兒”和前面的音節組合成音節。在“華二”之後,“JL”成為華二的韻尾。
掌握好聲母、韻母、輕聲、韻母,妳的普通話就相當不錯了。當然,要真正做到“盡善盡美”,還得在易誤讀的聲調、語調、多義等方面進壹步努力。相信妳會以這本小書為起點,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
註意每個拼音的發音規律和方法,練好拼音,然後根據拼音正確讀出每個單詞的發音。如果不懂或者模糊不清,就要經常查字典,不要費心。另外,要註意說話輕聲,說話輕柔簡短;和華二壹樣,華二也應該說得很好,因為後面的“兒”字不是它自己的音節,而是和前面的音節合在壹起,使得前面音節的元音變成了卷元音。比如“華(兒)”的發音是huār,不是Hu ā r,順便多看看電視上用普通話主持的節目(聽聽廣播也可以),這樣普通話水平會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