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時代,漢語已經有了豐富的詞匯和修辭格,這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詩經》中豐富的名詞表明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的具體而準確的描寫,顯示了詩人細致的觀察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擴展數據
《詩經》的語言形式生動多彩,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情動萬千”。但是,雅與宋的語言風格和民族風格有所不同。《雅》和《宋》的篇章大多使用嚴格的四字格,雜字很少,而國體雜字較多。
在《瀟雅》和《國風》中,重復的篇章和句子用得較多,但在雅俗共賞方面卻不多見。許多語氣詞,如、之、之、死、呼、二、壹、也等,在民族風俗中使用。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俗》中的語氣詞數量多、種類多。
語氣詞在民族風格中的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贊、民族風格的不同語言特征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以及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
《雅頌》多為西周作品,為貴族所作,體現了“雅樂”的尊嚴。《國俗》多為春秋時期作品,多采自民間,更多體現了新聲的自由豪放,貼近當時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