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公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民俗

公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民俗

公山縣地處中緬滇藏交界處,多民族雜居,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和原始宗教並存,使公山成為多民族文化與東西方宗教文化交匯的地方。這裏有許多民族節日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包括獨龍族“開羌娃”節、怒族“仙女”節和傈僳族“寬實”節。

德隆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滇西北公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江流域,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的福貢、未夕兩縣。歷史上稱獨龍族為“任薰”或“曲仁”。獨龍族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又分為幾個兄弟民族。獨龍族傳統的生活方式是以家庭公社為中心的原始* * *生產制度,在這種制度下* * *共同生產,* * *共同擁有生產和生活資料。戶主負責處理協調,族人犁地,媳婦輪流做飯,主婦吃飯時按人頭平均分配。民族之間的友誼和情誼,路不拾遺,門不夜關。獨龍族的生產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臺地。獨龍族房屋的四面墻只是用竹排圍起來,用茅草蓋著。整個建築結構簡單,有的是將整根原木堆在石頭地基上建造堅固的小木屋。走進獨龍族人家,首先跳入妳眼簾的是妳披在身上、放在床上或鋪在櫃子上作為點綴的獨龍族毛毯。這條毯子是用棉麻和五顏六色的線手工織成的。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族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工藝品。

女(女)

怒族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公山、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未夕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雜居。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怒人住山頂”,“竹為屋,竹為墻”,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是幹欄式的,大多依山而建。主要有木屋和竹樓兩種。公山地區的怒族大多居住在帶有半邊土墻的木屋或半木屋裏。宗教信仰:除原始宗教崇拜外,少數民族皈依了藏傳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氏族名稱大多以動物命名,在氏族起源傳說中,動物被視為氏族的祖先,或因有特殊關系而受到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

傈僳族早期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後逐漸遷移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傈僳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雲南的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裏、德昌。德隆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通常穿黑白直線的亞麻或棉布衣服,男性則穿短褲。他們習慣把壹塊亞麻布從左肩和腋下拉到胸前,露出左肩和右臂。女性大多在腰間佩戴染色的藤圈作為裝飾,這是壹種紋身的習俗。男女不戴帽子,留長發,赤腳。服裝有了很大的改善。女人像傈僳族壹樣穿長袖衣服,戴彩色珠子和鏈子。男人喜歡帶著大刀和弩。

女(女)

怒族有語言,沒有文字,大部分使用漢語。怒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因為長期和傈僳族的關系,所以說傈僳語。怒族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代居民。新中國成立前,花木雕零為時序、綁繩刻木傳遞信息、刀耕火種的農耕方式等許多人類生活的古老場景,至今仍能不時在這裏得到體現。

傈僳族

傈僳族是藏緬語族的壹個分支黎強人的後裔。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原來的文字並不完美,在1957中創造了基於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在壹些雙關詩中,往往巧妙地蘊含著意境清新的比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婚姻是壹夫壹妻制。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玉米、水稻、蕎麥等。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壹些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