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竹外桃花三兩,鴨為春水暖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夜景》)初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到泉水加熱,在水中嬉戲。
“天寒地凍,水鳥相依,百鳥相戲。行人吃不消時,忽聞齊飛冰響。”(秦觀廣陵歸來)冬末,水鳥相依,鳥飛帶冰聲。鴨子和鳥都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下雨,草塘裏青蛙遍地。”(趙師秀《水檻寄心》)詩中出現了三種意象,表現了春末夏初梅花黃時的季節特征。
黃巢題菊曰:“颯颯西風遍植滿院,寒蝶難來。”菊花枯萎,蝴蝶消失。雖然不用“秋”字,但秋的涼意撲面而來。
至於李白的《夏塞之歌》,則帶領讀者進入另壹個世界:“五月天山有雪,但無花,只有寒,柳折於簫,春色未見過。”五月正值盛夏,已經是內地百花雕零的日子,而地處西北邊疆的天山(祁連山)依然白雪皚皚,沒有柳花,說明海拔四千多米的黃河流域既沒有夏天,也沒有春秋。
在有關物候的古詩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前人的農業和軍事活動。如範成大《四季田園雜趣》:“蝶既入菜花,久必無天加客。”這兩句寫的是晚春的江南農村,蝴蝶入菜花的描寫襯托了農婦的農忙。再來看文同的《晨光清至報恩山寺》:“煙遠,水滿鷗,日高。第二部寫的是春夏之交,農民婦女收割小麥、整菜、采桑、養蠶的忙碌情景,親切感人。陸倫的《曲》第三篇“月高,雁飛,韃靼頭領暗逃,我追,馬輕,弓劍負雪”,講的是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驚飛,引起我軍將領的警覺,引兵追敵,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