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玲(1886 ~ 1944)作家,旅居美國,女,滿族,荊州人。德齡1886出生於武昌,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荊州和沙市度過。當時,她的父親余庚在沙市主持收稅通關,還跑洋務和宗教計劃。1895年,毓賡被清廷任命為駐日特命全權公使。德令時全家隨父親去了日本東京,在那裏度過了三年。余庚在日本任期結束回國後,前往巴黎擔任駐法大使。在國外生活的這六年,讓德齡這樣的東方女性眼界大開。1903年春天,17歲的德齡隨父親回到北京。由於她活潑天真的性格和世故的社交能力,她和妹妹榮玲深得慈禧的寵愛。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方便與西方駐華使節的夫人們接觸,慈禧將兩姐妹留在身邊,成為紫禁城八大女官之壹。1905年3月,余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話通知姐姐德玲去上海。兩年的宮廷生活也讓德齡看到了宮廷冷酷、陰郁、險惡的壹面。德齡要求慈禧去上海,得到批準後立即離開朝廷。余庚去世後,德令時認識了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副領事撒迪厄斯·懷特(Thaddeus White),兩人於5月21907在上海結婚。1915年,德令哈隨懷特去了美國,開始用英文寫很多作品,署名“德令哈公主”,成為當時美國著名作家之壹。德齡的第壹部英文回憶錄《清宮二年》引起了西方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註。本書以第壹人稱敘述的方式,詳細敘述了清廷禁內院1903至1904的生活。其中描寫了當時中國最高女性統治者慈禧太後的飲食、服飾、言行、習慣和性格。書中披露的許多資料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之後,德齡又陸續用英文寫了回憶錄式的作品,如《晚清政局回憶錄》、《豫園藍欣記》等,以及紀實文學作品,如《瀛臺血淚》、《禦香錄》等,總字數在70萬至80萬之間。德令哈的這些作品起初在海外擁有大量讀者,後由顧秋新、秦壽鷗等翻譯成中文,流傳到中國。其中部分已在《申報》等國內壹流報紙連載,影響較大。抗日戰爭時期,宋慶齡在香港組織了保衛中國聯盟,動員海外華僑共同抗日。在保衛中國聯盟組織的“中國之夜”和“壹碗飯”活動中,德令時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944 165438+10月22日,德令時在加拿大遭遇車禍去世,當時他還不到60歲。
余榮玲(1882-1973),晚清舞蹈家,是中國現代舞史上第壹位學習歐美日舞蹈的中國舞蹈家,也是唯壹壹位曾師從現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鄧肯學習舞蹈的中國舞蹈家。
於榮玲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1895年,父親余庚出任駐日大使,由母親和女兒陪同。在日本的時候,她就跟紅葉閣的舞者學習日本舞蹈。余庚後來調任法國大使,17歲的余榮齡隨父親去了法國巴黎。在巴黎期間,於榮玲師從鄧肯學習現代舞,她的舞蹈天賦得到了鄧肯的賞識。鄧肯要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的進步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她。後來,於榮玲還師從法國國家歌劇院著名教授薩納夫尼學習芭蕾舞。1902年,20歲的於榮玲在巴黎公開表演了兩個節目:希臘舞蹈和玫瑰與蝴蝶,獲得了觀眾的好評。
後來,俞壹家回到了中國。1904年,玉容齡入宮,成為慈禧的禦用女官。從此,她開始了宮廷舞蹈生涯,這也是她壹生中從事舞蹈創作和表演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從1907年入宮到出宮,短短三年時間裏,於榮玲創作並表演了大約五六部具有中國風的舞蹈作品。
於榮玲的中國風舞蹈作品來源於中國的民間舞蹈和京劇舞蹈。在她的扇子舞中,主要吸收了民間扇子舞。她還創作並表演了《菩薩舞》,服裝和妝容都以佛教藝術中的觀音像為原型,從照片上看,她創作的劍舞具有中國傳統戲曲舞蹈的韻味。
清朝滅亡後,余榮齡積極參加義演,表現了她對勞動人民的善良和同情。當時她已經40多歲了,可見她深厚的舞蹈功底。
1949新中國成立後,於榮齡被聘為國務院文史館館員,著有《清宮筆記》等書。文革期間,她受了驚嚇,摔斷了腿,生活非常艱難。她忍無可忍,最後去世,享年91.973+0.1.6。
於榮齡出生於清朝。因為對舞蹈的熱愛,她才得以沖破封建禮教的沈重壓力和束縛,堅持學習。在創作表演中,運用在國外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創作和表演具有中國風的作品,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