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關於三峽的歷史

關於三峽的歷史

五、自古以來,所有的名山大川都與名人有著不解之緣,呈現出壹種人與自然* * *輝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奇特現象。壹方面,長江三峽因其是自然景觀而聞名於世,因其雄偉、奇特、險峻、秀麗而名震天下。另壹方面也在於其眾多的文化景觀。感謝歷代為三峽獻身的詩人、詞人,他們在山川水面上留下了壹串光輝的足跡,為後人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在長江三峽無盡的洪流中,流淌著多少永恒的歌聲和故事!

古代文化名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遍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是自己的心願。長江三峽,地球上壹個奇妙的景觀長廊,就像壹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他們從世界各地趕來壹睹三峽的神奇風采。於是,在這驚濤駭浪的沙灘上,有了壯麗的歌聲;這座峽谷旁的荒涼古寺,有意味深長的碑文;在這雲雨中,有從容不迫的“支竹詞”踩在地上;在這個深洞中,有唐宋作家的詩詞歌賦...三峽給了歷代詩人和詞人文學的滋養和創作的激情,他們用鄭雯、墨寶和名人效應回報了三峽。

-

屈原

屈原的辭賦掛在日月,三峽的浪漫從古代流傳到現代。

在修遠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將上下起伏。

說到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都知道他是楚國人,可是他的家鄉在哪裏呢?千百年來壹直是個謎。有人認為他的老家在鄂西秭歸,其實只是根據民間傳說所附。近年來,有關專家根據屈原作品的自述、屈原祖先的封地與繁衍的關系、楚國都城的變遷等,斷定屈原是楚人,籍貫在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鄉白松村。他的《楚辭》代表了南方文化的崛起,開創了中國先秦文學繼《詩經》之後的第二個高峰。他倡導的愛國主義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傳統。他以“世界文化名人”的榮譽和影響力傳遍世界。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第壹位愛國詩人。他叫平,字原,又名正則。三十年正月初七,生於(今江陵南)屈世家。他的父親屈伯文化修養很高,所以屈原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知識淵博,意誌堅強,知道如何控制混亂,善於辭令."18歲左右被楚懷王召入宮中,政治和文學生涯主要在江陵度過。

當初屈原是楚宮的文臣,整天和王懷壹起打獵,或者在宮廷宴會上作詩寫歌,在政治上很難有所作為。他以江漢地區普遍存在的柑橘為題,寫出了著名的《橘頌》,贊美其“奉命不動”的品質,以表達愛國之誌。22歲時被提升為左弟子,參與全面管理楚國的國事。他認為楚國幅員遼闊,特產豐富,人才濟濟,決心幫助楚、淮實現統壹大業。在外交上,他提出了聯合齊國以拒秦的政策,與另壹強國秦國壹爭高下,並向齊國派遣使節,促成六國在楚國都城會師,結成“合縱”聯盟,被推舉為“合縱之長”。這壹行動遏制了秦的東進攻勢,因此屈原得到了的信任。接著,他進行內政改革,奉命制定“憲令”修改成文法;它還提出了削弱貴族特權和精英制度的觀點。屈原的改革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遭到誹謗。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被貶為三閭大夫。“宗和”聯盟解體了。在秦國日益嚴重的威脅下,十八年(公元前365,438+065,438+0),楚懷王再次起用屈原,派他到齊國修復兩國關系。秦昭王即位後,極力拉攏楚國,締結所謂“黃刺聯盟”,麻痹楚王。而親齊親秦的屈原更是遭到了排斥和打擊。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被趕出杜英,流放北漢。此時他寫了壹首抒情長詩《離騷》,用浪漫的方式表達了對“美國政治”的向往,對“惡”的痛恨,對祖國未來的焦慮。這是中國第壹首愛國主義政治抒情詩,在文學史上樹立了壹座高大的豐碑。

王懷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屈原結束流放回到杜英。入城後,恰巧秦把騙到鹹陽開會。屈原阻止了他們的抗議,但不聽,最後被秦囚禁。楚襄王繼位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遺體運回楚國,屈原悲痛萬分。寫了驚心動魄的《招魂》。同年,清襄王聽信晉商等貴族的讒言,再次流放屈原。在離開之前,屈原參觀了濟南市的先王祠堂和公職人員祠堂,回顧了歷史,審視了現實。他百思不得其解,壹口氣寫了壹首氣勢磅礴、構思奇特的長詩《田文》。出發的時候,我久久凝視著杜英的東門,壹步壹步回首,對國家的命運深感憂慮。我流放江南期間,秦國進壹步攻打楚國,襄王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春,屈原回到濟南城,希望能幫忙救楚,但被襄王拒絕,不得不再次前往江南。不久,他聽到家鄉郢都失陷的消息,傷心欲絕,以強烈的感情寫下了壹首深沈悲愴的《悼》。四月,順沅水而下,入洞庭、響水。初夏,這位愛國詩人給世人留下了他最後的作品《懷沙》。不久,他抱著楚國的泥土,溺死在古洛河裏。傳說那壹天是夏歷五月初五。

屈原在吸收當地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了壹種新的詩體——楚辭。它的出現與江漢盆地的地域文化密切相關,在哲學思想、民俗風情、文學形式、藝術風格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征。首先,它受楚風、楚聲的影響,它的稱謂如佘江、采菱等都可以在楚辭中見到,它的聲調和句式對楚辭的面貌起到了重要的繼承作用。《楚辭》結構復雜,篇幅宏大,高低不平的句式豐富多樣,感情豐富生動,文采絢爛,想象奇幻。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屈有25件,早已失傳。有《離騷》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還有《招魂》、《九問》。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藝術成就對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民族精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53,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過去,縣城的沙頭江宮據說是屈原的故居。

-

王昭君

王昭君是秭歸湘西村人。在漢元時期,他因美貌和傑出的才能而被選入宮中。他人品清廉,沒有向宮廷畫師行賄,於是毛勾結黃門給世賢寫信,把昭君畫像改醜。昭君被貶寒宮三年。有壹次,元帝遇到了趙君,看到他才華橫溢,相貌英俊,琴棋書畫都不同凡響。由此,元帝愛他,早上斟酒,晚上下棋,月下花前,形影不離。這時,匈奴單於胡提出要向君主表示敬意,並親吻他,但拒絕了,匈奴入侵中原,硝煙四起。昭君得知後,力勸元帝以家國為重,出寨親親,以免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她拋棄了奢華的宮廷生活,手捧琵琶放聲大哭。從那以後,我壹直生活在異國他鄉,黃沙大漠,白雲冰雪,笛聲鏗鏘,超乎我的想象。魚雨在另壹個國家去世後。

-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名子瞻。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壹。他擅長詩詞書畫,文學成就更高。壹條“不歸之河”千古皆知。蘇東坡與三峽的緣分只是壹次慢悠悠的遠航,但所到之處都有詩,峽江的波濤吟誦著他的歌。公元1059年冬,蘇軾和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離開家鄉四川眉山,順流而下,沿途欣賞三峽壯麗的景色。三峽激發了他天馬行空的詩歌靈感,寫出了《入峽》、《出峽》等壹批歌頌三峽的優秀詩篇。尤其是遊覽三遊洞時,父親和哥哥在石壁上寫下絕句,成為繼白居易等人之後“後三遊”的千古佳話。蘇軾的三峽之行,提高了三峽風光的知名度,豐富了三峽的文化內涵,是三峽文化史上值得專書的壹頁。

-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江西吉州廬陵人。他是北宋的散文家、詩人,甚至還有官員涉政(副總理)。他的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歐陽修在夷陵為官壹年半。在三峽期間,他寫了140多首詩,占《歐陽修全集》收錄作品的五分之壹。所以,阿清王朝袁枚說“廬陵之業,始於夷陵”,或者說歐文如瀾,歐陽修得益於三峽之波。歐陽修“西陵山天下第壹”的贊美詩也為三峽景觀增色不少。歐陽修在夷陵的遺跡有“劉壹書院”和“習之亭”。

-

陸遊

陸遊(1125-1210)出生於。進士出身,歷任興隆、夔州通判。陸遊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他壹生寫了近萬首詩,在歷史上也是壹位多產的詩人。陸遊於6月6日1170抵達周霞(宜昌),隨後繼續乘船入峽。他把入峽途中的所見所聞、所見所聞寫成了旅遊史上第壹部三峽遊記――入蜀記。陸遊在夔州為官壹年多和兩次遊三峽期間,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的入蜀書和詩歌是他留給三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是漢中王劉勝的後裔。貞元九年進士,官至禦史。王失敗,被貶為瑯琊司馬。後任連州、夔州、賀州刺史,官至巡檢司大臣,也是太子座上賓。還有劉斌科收藏,又稱劉忠善收藏和柳夢德收藏。

劉禹錫註重書本上的古代經典,同時對口頭文學的民歌有新鮮感。他不僅學會了唱民歌,而且受到民歌的啟發,寫出了《竹枝詞》、《楊柳枝詞》等好詩,開創了壹種新的風格。最終成為壹代宗師。

-

李珀

李白(701-762)太白,人稱紫居士。人們稱他為謫仙、詩仙和酒仙。李白雄渾豪放的詩風是自屈原以來活躍的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也是中國詩歌史上壹顆璀璨的巨星。李白在三峽寫的詩雖然不多,但第壹首全是上乘之作,句句皆知,有的甚至成為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送別白帝,千裏之外江陵,兩岸猿猴泣不成聲,輕舟已過萬重山。”《白帝城早送》這首詩,在景物書寫和情感融化、浪漫誇張、典雅豪放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今無人超越。這是李白為三峽豎起的壹座詩碑,也是李白留給三峽最珍貴的遺產。

-

寇準

寇準(961—1023),化州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東北)人,祖籍鐘平。北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年(公元980年)考中進士甲科,年僅19歲。當年秋,被任命為巴東縣令。

年輕官員寇準,節衣縮食,勤於政事。我來到巴東這個地廣人稀的偏僻之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盡力為百姓分憂。他爬山涉水,體察民情。當他看到人民沒有衣服遮體,沒有足夠的糧食吃,生活如此艱難,他就上奏朝廷,要求減免農民的賦稅。壹方面,我們建議農民種莊稼,耕種土地。精心將中原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傳授給巴東人民,使巴東人民改變了落後的生活狀況,過上了不愁溫飽的舒適生活。人們感激涕零,稱寇準為“寇巴東”。在寇準那裏,野三關為他建了壹座亭子,命名為“勸農亭”,以紀念寇準。

寇準博覽群書,精通筆墨。我喜歡和學者、詩人交朋友,在聚會上壹起唱歌。他在當時棗江北的舊縣萍萍背後的山上,建有“秋風”和“白雲”兩個亭子,經常和壹些文人騷客到亭子裏賦詩,抒發豪情。他寫了許多詩來表達他對三峽人民和三峽風景的感情。這些詩後來被編成《巴東集》,在民間流傳。很多人都看過,但現在不知道這本書是給誰看的。

寇準被任命為巴東縣令。他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成績卓著。後來,他加入朝廷,擔任中央財政和軍事事務的首席。365,438+0歲被任命為副丞相,36歲被貶知鄧州(今河南省鄧縣東)州。宋真宗即位時(1004),北宋遭到遼、西夏等幾個少數民族的入侵,由大臣畢保薦,寇準連任丞相。寇準上臺後,逼迫以王欽若為首的逃亡勢力陳述其遷都的嚴重程度,最終導致真宗皇帝的遠征。真宗壹過黃河,就出現在了命名國的城樓上。宋軍頓時士氣大增,大吼壹聲海嘯,殺得遼軍潰不成軍。血流成河。迫使遼軍由攻轉守,簽訂停戰協定。史稱“元朝聯盟”。從此,朝中奸臣賊子紛紛執政,性情直爽的寇準相繼被排擠。在郴州壹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寇準,被王欽若的讒言陷害,壹夜之間成了罪人。景德鎮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寇準被貶到陜西省(今河南省陜縣)做知府。天璽二年(公元1018)六月,寇準再次出任丞相。幹興六年(公元1022年),被奸婦丁偉宋朝陷害,貶謫到當時被稱為蠻荒之地的雷州(今海南海康縣),參軍當管事,職位相當於當地戶籍官。此時寇準已經六十二歲,積勞成疾。第二年(公元1023年),寇準死於雷州。後來,宋仁宗同意了妻子的請求,允許寇準的靈柩運往洛陽安葬。隨即,宋仁宗為寇準平反,恢復了他的官銜,如“開封府、伊通三司”、“太子太傅”、“上朱國”、“賴國公”等,並賜他官至刺史,謚號為“忠”。

-

杜甫

杜甫,字美,712年生於珙縣(今鞏義市)。二十歲的時候,我漫遊了吳越和趙奇。746年,他去北京參加考試,之後在長安住了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到鳳翔,到蘇宗白接左。故世人稱杜氏。後來因為得罪蘇宗,被貶到化州。759年,他棄官西征。他取道天水進入蜀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壹座小屋。他前後生活了四年,寫了240多首詩,包括《書香》、《秋風破草堂》等名篇。有壹段時間,他是工業部的外交部長,所以他被稱為杜工部。765年,他帶著家人由水路出蜀,在夔州又住了兩年。離開三峽後,漂泊至荊、湘,以船為家。他於770年死於湘江的壹條船上,享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局勢將他卷入流民之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了解了當時的各種社會景象。憂國憂民時,他寫詩,直抒胸臆。流傳至今的1450多首詩歌,思想藝術上造詣很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人譽為“詩史”。他是中國詩壇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人聖人”。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名樂天,名香山居士。他的著名長詩《長恨歌》、《薩帕星》成為千古佳作。白居易與三峽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西陵峽口的山洞裏留下了千古絕唱。為古今津津樂道的是,819年春,白居易在夷陵遇到了離開通州去峽的元稹。白居易、弟弟白行健、元稹遊覽峽口南津關半巖中的壹個山洞,每人在洞中寫詩壹首,由白居易題寫在石壁上作序,故名“三遊洞”。由於白居易等三人的存在和詩詞的影響,壹個不知名的山洞久負盛名,壹直有文化名人前往。宋代,蘇洵帶領蘇軾、蘇轍父子遊覽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