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與文化交流的表現,主要應該從上面提到的書籍中尋找。至於其他的,就真的不清楚了。請多多指教~天可汗“唐太宗以其博大的胸懷促進了唐朝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佛教、音樂、歌舞、社會風俗等方面。唐代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不僅加深了漢族與西域各民族之間的了解,也揭開了唐代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序幕。關鍵詞:關鍵詞: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佛教;龜茲音樂舞蹈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唐太宗本人才華橫溢,不拘泥於瑣事。在他執政期間,對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它包容了所有的文化,使得唐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有了很好的交流和融合。唐代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唐太宗以後兩者的交流與融合奠定了基礎。
在討論唐太宗時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澄清文化這個詞的概念。可以說,“文化”的含義有多種狹義和廣義,涵蓋面也很廣,包括“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等六個子系統。”[1] (P3)以佛教、外來宗教、音樂、歌舞、社會風俗為例,論述唐太宗時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其次,論述唐太宗時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必要勾勒壹下唐代西域的範圍。唐代的西域是指“玉門,屬陽關以西,屬依蘭高原”。[2] (P5)這個地區大概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亞,西亞。唐太宗統治時期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許多外國,這些國家的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在唐太宗貞觀時期得到了發展和繁榮。
第壹,唐太宗貞觀時期中原與西域佛教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雖然太宗不喜歡佛教,但從他登基後最初幾年實施的壹系列措施來看,朝廷還是擁護佛教的。”[3] (P12)這主要是因為他剛上臺,不想得罪很多信佛的大臣,想得到佛教界的支持。唐太宗在統治的晚年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壹方面是因為受到了高僧玄奘的影響,另壹方面是因為身體越來越差,想從佛教中得到慰藉。但真正吸引唐太宗的,是玄奘西行求法,遊歷西域諸國和印度時的所見所聞。玄奘是開啟唐代中原佛教文化與西域佛教文化交流的使者,而這種交流應該從玄奘西行求法開始。玄奘歷盡千辛萬苦才得道。據史料記載,他西遊的第壹站是西域小國義烏,但當地人信奉佛教。後來,“玄奘於貞觀二年年初抵達高昌,逗留壹個多月,受到高昌王屈的熱情接待。”[4] (P48)高昌位於今中國吐魯番盆地東南,居民多為漢族。文曲太王信仰佛教,佛教是高昌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高昌的國教。玄奘在高昌講學。高昌王希望玄奘能留在高昌,成為高昌佛教領袖,玄奘拒絕了。這是玄奘首次與西方國家進行佛教文化交流。也是唐代中原佛教文化與西域佛教文化的第壹次交流與融合。玄奘抵達龜茲後,龜茲已成為西域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當地有很多佛教寺廟。“伽藍有100多家,僧侶有5000多人。學小乘教壹切。”[4] (P54)可見,龜茲佛教興盛,龜茲人信佛,信徒眾多,龜茲佛教對玄奘也有深遠的影響。玄奘越過青脊進入中亞,來到撒馬爾罕,為當地國王傳教,使撒馬爾罕國王放棄了長期信奉的祆教,轉而信奉國教。於是佛教在撒馬爾罕興起,這是唐太宗時期佛教文化對中原地區的有力滲透,是撒馬爾罕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而玄奘在這壹事件中起了主導作用。公元631年秋天,玄奘終於到達了印度佛教的聖地和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古印度的最高學府,不僅規模宏大,藏書豐富,而且學者濟濟。"印度許多大乘佛教大師都曾在這裏講學或受教."【4】(p752)玄奘在此跟隨戒賢大師學習五年。之後離開那爛陀寺,開始在印度遊歷。公元641年夏,踏上回國之路,於645年回到長安。
玄奘西征佛教,把中原的佛教文化傳播到了沿途經過的西方國家。在印度留學十余年,他仔細研究了印度最新的佛教,並將其帶入唐朝。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親自主持翻譯從印度帶回的佛經。總之,玄奘是溝通唐代中原佛教文化與西域、印度佛教文化的使者。他為以後兩者的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他回國後完成的《大唐Xi於吉》壹書,不僅反映了西域各國和印度的佛教文化,還涉及西域各國和印度的風土人情,是唐朝了解西域的壹面鏡子。可以說,貞觀年間玄奘西征佛法,揭開了唐代中原與西域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序幕,為唐代初中與外國的文化交流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