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師範學院秦
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詩歌。有材料說,唐
詩中有近1/5是關於月亮的詩,很多都成為千古絕唱。目前中小學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關於月亮的名著。如果中小學語文和地理教師能夠相互借鑒,將有助於課堂教學。以下是從浩如煙海的唐代古詩詞中摘取的壹些絕句,按月相分為九類,供中小學語文、地理老師參考。
第壹類:寫壹個月沒有壹個月。例子:“在昏暗的月光下,野雁在飛翔,韃靼人的首領在黑暗中逃竄。我們追趕他們,馬輕負擔,和我們的弓和我們的劍的雪的負擔。”(陸侖?《暗月》這首詩,其實晚上是黑的,就是沒有月亮。請註意,雖然詩裏說“月黑風高”,但天上並沒有月亮。雖然天上沒有月亮,但這並不意味著時間就在“新月”前後,因為詩中對“暗月”的原因說得很清楚:因此,它與初壹前後因為大雪和陰天而看不見的新月完全不同。所謂新月,是指農歷初壹的月相。此時,月亮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壹側,與太陽同升同落,所以看不見。
第二類:月初的殘月。例壹:“壹輪斜陽在水中蔓延,半江沙沙,半江紅。惜九月三更,露似妖月如弓。”(白居易?詩中“九月初三”為寫詩之日,“月如弓”意為月初寫殘月,即去殘月。“眉清目秀的月亮”指的是農歷三月和四月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45度左右,日落時出現在西方或西南方的低空,日落後2-3小時落在地平線以下。可見部分是月球正面的西緣,呈倒C形。例二:“涼月似眉懸柳灣,中山鏡越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灘。”(戴樹倫?詩中“三伏天”指的是農歷三月初三,“涼月如眉”指的是月初的眉月(如上),上下緊密相連。
第三類:寫上弦月。例壹:“霜夜,江楓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鳴客船。”(張繼?楓橋畔夜泊)——詩《子夜》《月落》意為“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七八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約90 '處,日落時出現在南方天空。它在中午升起又落下,在午夜落下。看得見的部分是大d形狀的月亮正面西半部例二:“漁舟歸來,不系舟,江村暮眠。就算壹夜之間被風吹走,也只會在魯花的淺水區附近。”(司空叔?詩中“月落”時,人在“睡”,即困倦,表示夜已深。半夜的“月落”也是上弦月,是月亮隨時間的相位。
第四類:寫滿月(望月)。例壹:“春江上,大堤平坦,大堤上的姑娘排成壹排。唱完所有新詞,看不見,紅雲映樹,鳥鳴。”(劉語熙?跋涉)——這首詩寫在春天的傍晚,在河流的橫堤上,所有的姑娘都在歌唱。在詩中,“月亮升起”的意思是“月亮在傍晚升起”。很明顯,月相是滿月。滿月是農歷15、6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180’。日落日出日落時起起伏伏,通宵可見,形如玉盤。例2:“我的床腳邊有這麽亮的光線,會不會已經結霜了?。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靜夜思)——詩中的“明月”是滿月,“仰視”寓意明月高掛。滿月時,月亮只在半月下高掛在天空。夜不成眠,寫下了生活在異地的遊子無盡的鄉愁。
第五類:寫上弦月。例壹:“人閑時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時鳥驚,春流時,“(王維?無名劍)——詩中“夜靜”(夜深人靜)“月升”指的是下弦月的時間。下弦月是農歷21日和2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90度,日出時出現在南方天空。它在午夜升起又落下,在中午落下。可見的部分是月球正面的東半部,形狀像壹個倒D形..這是壹種現實的方式告訴讀者,作者寫的是農歷21日和2日的夜深人靜。例二:“孤光尚未轉利傷離別。妾若嫦娥,長圈不缺。”(陸桂蒙?月亮變成壹串)——民間常把滿月比作團圓,把缺月比作離別。這首詩是寫妻子見缺月傷心,恨夫妻不能常團聚。試想,如果她是嫦娥,月圓人圓,夫妻永不分離。詩中第壹個月亮是第二個月亮,體現了思念女人,徹夜不眠的感覺。
第六類,月末的殘月,即下弦月。例壹:“尋章摘句,老鷹雕蟲,蕭月掛玉弓作簾。年年不見遼水,文章何處秋風哭?”(李茂?南苑)——詩中“小月”指的是清晨的月亮,“玉弓”指的是上弦月後的殘月,即月末的殘月。月末的殘月或蛾眉月,是農歷25、6日的月相。此時月亮在太陽以西約45度,日出前出現在東方和東南方向的低空,只有2?D3小時內可見,形狀像C字母。這首詩講的是與月相日夜讀書。例二:“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何必作金腦,踏清秋。”(李茂?馬史)——詩中“月如鉤”,即殘月(如上)。前兩句看似寫的是風景,實則寫的是胸無大誌,徹夜難眠;最後兩句表達豪情壯誌。
第七類:寫月相變化。例壹:“既然妳出來了,就不再關心殘機了。”思君如滿月,夜夜明減。”(張九齡?詩中“滿月”的意思是“滿月”,即“十五、六日的月亮”;每晚亮度降低”是指滿月後,月亮的相位依次變成凸月、弦月、虧月,可見部分越來越薄;最後兩句說的是“思念老公讓我的身體像滿月後的月亮壹樣消瘦憔悴”。例二:“我西遊要上天,離家要看兩次月亮。“今夜不知投宿何處,平沙萬裏無人。”(岑參?詩中“見月”是指看到月亮,“兩圈”是指兩次滿月,所以第二句話告訴讀者,作者已經離家壹兩個月了。
第八類:不寫具體月相的人。例:“月黑風高,無法尋路。淩完全不會唱,在這個池塘裏她也知道。”(崔呢?這首詩的前兩句說的是青年男女在水上相遇,卻因月黑風高,潮急風急,壹時不能相見。詩中的“暗月”是指朦朧的月光(不是沒有月亮)。見面壹般在半夜,半夜有月亮(雖然月色暗淡),說明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
第九類:寫的月相名稱不真實。例:“火中有余燼,窮村屈指可數。無人爭小渡,殘月寒沙。”(錢起?詩中“小渡”指的是清晨渡河,“殘月”壹般理解為月末的殘月(即農歷二十五、六的月相在黎明時分出現在東方的低空),但詩中第四句說的是“只有清晨西方落下的殘月,才映出寂寞的沙灘”。顯然,這裏的“殘月”應該是滿月或者下凸的月亮。
本文將古詩按月相分為九類。限於篇幅,每壹類只能舉壹兩個例子。文章如有不妥之處,願與同仁共商。
古詩詞與月相
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詩歌。據壹些資料顯示,唐詩中有近1/5是關於月亮的詩,其中許多已成為千古絕唱。目前中小學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關於月亮的名著。如果中小學語文和地理教師能夠相互借鑒,將有助於課堂教學。以下是從浩如煙海的唐代古詩詞中摘取的壹些絕句,按月相分為九類,供中小學語文、地理老師參考。
第壹類:寫壹個月沒有壹個月。例子:“在昏暗的月光下,野雁在飛翔,韃靼人的首領在黑暗中逃竄。我們追趕他們,馬輕負擔,和我們的弓和我們的劍的雪的負擔。”(《呂論·夏塞曲》)——詩中的“黑月”其實是夜晚的黑暗,也就是沒有月亮。請註意,雖然詩裏說“月黑風高”,但天上並沒有月亮。雖然天上沒有月亮,但這並不意味著時間就在“新月”前後,因為詩中對“暗月”的原因說得很清楚:因此,它與初壹前後因為大雪和陰天而看不見的新月完全不同。所謂新月,是指農歷初壹的月相。此時,月亮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壹側,與太陽同升同落,所以看不見。
第二類:月初的殘月。例壹:“壹輪斜陽在水中蔓延,半江沙沙,半江紅。惜九月三更,露似妖月如弓。”(白居易《木江頌》)——詩中“九月初三”為寫詩之日,“月如弓”意為月初寫殘月,即去殘月。“眉清目秀的月亮”指的是農歷三月和四月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45度左右,日落時出現在西方或西南方的低空,日落後2-3小時落在地平線以下。可見部分是月球正面的西緣,呈倒C形。例二:“涼月似眉懸柳灣,中山鏡越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灘。”(戴樹倫《蘭溪之歌》)——詩中“三日”指農歷三月初三,“涼月如眉”指月初的眉月(如上),上下緊扣。
第三類:寫上弦月。例壹:“霜夜,江楓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鳴客船。”(張繼壹夜——泊楓橋附近)——在詩中,“子夜”和“月落”的意思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七八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約90 '處,日落時出現在南方天空。它在中午升起又落下,在午夜落下。看得見的部分是大d形狀的月亮正面西半部例二:“漁舟歸來,不系舟,江村暮眠。就算壹夜之間被風吹走,也只會在魯花的淺水區附近。”(司空書江村是事)——詩中月落時,人在“睡”,即困倦,意為夜已深。半夜的“月落”也是上弦月,是月亮隨時間的相位。
第四類:寫滿月(望月)。例壹:“春江上,大堤平坦,大堤上的姑娘排成壹排。唱完所有新詞,看不見,紅雲映樹,鳥鳴。”(劉禹錫,標簽歌)——這首詩寫在春天的傍晚,在河的橫堤上,姑娘們都在唱歌。在詩中,“月亮升起”的意思是“月亮在傍晚升起”。很明顯,月相是滿月。滿月是農歷15、6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180’。日落日出日落時起起伏伏,通宵可見,形如玉盤。例2:“我的床腳邊有這麽亮的光線,會不會已經結霜了?。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葉靜思)——詩中的“明月”是滿月,“仰視”寓意明月高掛。滿月時,月亮只在半月下高掛在天空。夜不成眠,寫下了生活在異地的遊子無盡的鄉愁。
(未完待續)
原載於《地理教學雜誌》1993年第2期
作者:浪漫秋雨2006-8-19 23:45回復此發言
-
2.盈虧盈缺的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亮,有時像彎彎的眉毛,有時像圓圓的銀盤。月亮盈虧的這種變化在天文學上稱為“月相”變化。為什麽月亮經常改變它的外觀?
原來,月球和地球壹樣,不是自己發光,而是通過反射太陽光發光。
被太陽照射的壹面是亮的,背對太陽的壹面是暗的。月球自西向東繞著公轉的地球公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以至於月球明亮的半球有時面向地球,有時側著,甚至背對地球。這樣,從地球上看,月亮的形狀會有規律地變化。
在農歷每個月的第壹天,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亮以其陰暗面對著地球,隨太陽壹起升降,所以人們看不到它。此時月相稱為“新月”或“新月”。
新月之後,月亮逐漸移出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的壹小部分被陽光照射,形狀像彎曲的薄片,所以這時的月相被稱為“殘月”。這種“殘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八月初八,從地球的角度看,月亮已經移到了太陽以東90度。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那壹半。此時月相稱為“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然後在午夜消失在西方。第壹次上弦後,月亮壹天天變圓,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大部分明亮的半球。此時月相稱為“凸月”。
農歷十五、十六,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對面,太陽與月亮的距離為180,即地球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月球的全部光線都朝向地球。此時月相稱為“滿月”或“滿月”。滿月黃昏時從東方升起,黎明時從西方落下。
滿月後,隨著太陽和月亮位置的接近,月亮變得越來越薄。它依次經歷了凸月、下弦月和殘月的階段,最後又回到了新月的位置。
在中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殘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殘月和殘月在外觀上是相似的,但它們的出現時間、位置和亮面朝向是不同的。殘月和上弦月分別在傍晚和前半夜出現在西邊的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也就是西半部是亮的;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在黎明和午夜後出現在東方的天空,它們的“臉”朝向東方,即東半部明亮。因為中國農歷的日期是根據月相安排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會依靠它來判斷中國農歷的日期和夜晚的大致時間。
月亮從新月位置運行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平均需要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壹次“朔望月”。
古詩詞與月相
古詩詞月相:蘇東坡:比如《木江頌》(唐·白居易):“壹輪斜陽灑在水中,半江蕭蕭,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如珠月似弓。”(月初蛾眉月);《雨霖鈴》(宋·劉墉):“今夜妳在何處醒來?《楊柳岸、曉風和殘月》(月末);楓橋附近的夜泊(唐·張繼):“霜夜和江楓擔心釣魚時睡覺。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去客船”(上弦月);《鳥鳴溪》(魏):“人閑時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在春溪”(下弦月);《生岔子元西》(宋·歐陽修)“去年壹月,花市燈火如晝,柳枝月上,人約黃昏後”(滿月);《靜夜思》(唐·李白):“床腳壹線明,豈有霜已?。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起了家”(滿月)。
古詩詞與月相
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詩歌。據壹些資料顯示,唐詩中有近1/5是關於月亮的詩,其中許多已成為千古絕唱。目前中小學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關於月亮的名著。如果中小學語文和地理教師能夠相互借鑒,將有助於課堂教學。以下是從浩如煙海的唐代古詩詞中摘取的壹些絕句,按月相分為九類,供中小學語文、地理老師參考。
第壹類:寫壹個月沒有壹個月。例子:“在昏暗的月光下,野雁在飛翔,韃靼人的首領在黑暗中逃竄。我們追趕他們,馬輕負擔,和我們的弓和我們的劍的雪的負擔。”(《呂論·夏塞曲》)——詩中的“黑月”其實是夜晚的黑暗,也就是沒有月亮。請註意,雖然詩裏說“月黑風高”,但天上並沒有月亮。雖然天上沒有月亮,但這並不意味著時間就在“新月”前後,因為詩中對“暗月”的原因說得很清楚:因此,它與初壹前後因為大雪和陰天而看不見的新月完全不同。所謂新月,是指農歷初壹的月相。此時,月亮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壹側,與太陽同升同落,所以看不見。
第二類:月初的殘月。例壹:“壹輪斜陽在水中蔓延,半江沙沙,半江紅。惜九月三更,露似妖月如弓。”(白居易《木江頌》)——詩中“九月初三”為寫詩之日,“月如弓”意為月初寫殘月,即去殘月。“眉清目秀的月亮”指的是農歷三月和四月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45度左右,日落時出現在西方或西南方的低空,日落後2-3小時落在地平線以下。可見部分是月球正面的西緣,呈倒C形。例二:“涼月似眉懸柳灣,中山鏡越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灘。”(戴樹倫《蘭溪之歌》)——詩中“三日”指農歷三月初三,“涼月如眉”指月初的眉月(如上),上下緊扣。
第三類:寫上弦月。例壹:“霜夜,江楓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鳴客船。”(張繼夜泊楓橋)——在詩中,“子夜”和“月落”的意思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七八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約90 '處,日落時出現在南方天空。它在中午升起又落下,在午夜落下。看得見的部分是大d形狀的月亮正面西半部例二:“漁舟歸來,不系舟,江村暮眠。就算壹夜之間被風吹走,也只會在魯花的淺水區附近。”(司空書江村是事)——詩中月落時,人在“睡”,即困倦,意為夜已深。半夜的“月落”也是上弦月,是月亮隨時間的相位。
第四類:寫滿月(望月)。例壹:“春江上,大堤平坦,大堤上的姑娘排成壹排。唱完所有新詞,看不見,紅雲映樹,鳥鳴。”(劉禹錫,標簽歌)——這首詩寫在春天的傍晚,在河的橫堤上,姑娘們都在唱歌。在詩中,“月亮升起”的意思是“月亮在傍晚升起”。很明顯,月相是滿月。滿月是農歷15、6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180’。日落日出日落時起起伏伏,通宵可見,形如玉盤。例2:“我的床腳邊有這麽亮的光線,會不會已經結霜了?。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葉靜思)——詩中的“明月”是滿月,“仰視”寓意明月高掛。滿月時,月亮只在半月下高掛在天空。夜不成眠,寫下了生活在異地的遊子無盡的鄉愁。
第五類:寫上弦月。例壹:“人閑時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鳥驚,春溪中鳴”(王維《無名溪》)——《夜靜》(夜深人靜)詩中的“月出”指的是上弦月的時間。下弦月是農歷21日和2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90度,日出時出現在南方天空。它在午夜升起又落下,在中午落下。可見的部分是月球正面的東半部,形狀像壹個倒D形..這是壹種現實的方式告訴讀者,作者寫的是農歷21日和2日的夜深人靜。例二:“孤光尚未轉利傷離別。妾若嫦娥,長圈不缺。”(陸龜蒙,月成弦)——人們常把滿月比作團圓,把缺月比作離別。這首詩是寫妻子見缺月傷心,恨夫妻不能常團聚。試想,如果她是嫦娥,月圓人圓,夫妻永不分離。詩中第壹個月亮是第二個月亮,體現了思念女人,徹夜不眠的感覺。
第六類,月末的殘月,即下弦月。例壹:“尋章摘句,老鷹雕蟲,蕭月掛玉弓作簾。年年不見遼水,文章何處秋風哭?”(李茂南元)——詩中“小月”指的是清晨的月亮,“玉弓”指的是上弦月後的殘月,即月末的殘月。月末的殘月或蛾眉月,是農歷25、6日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45度左右,日出前在東方和東南方向低空出現,僅在黎明前2-3小時,呈C字狀。這首詩講的是與月相日夜讀書。例二:“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何必作金腦,踏清秋。”(李茂馬史)——詩中“月如鉤”,即殘月(如上)。前兩句看似寫的是風景,實則寫的是沒有報酬的野心和不眠之夜;最後兩句表達豪情壯誌。
第七類:寫月相變化。例壹:“既然妳出來了,就不再關心殘機了。”思君如滿月,夜夜明減。”(張九齡是君主賦予的)——詩中的“滿月”指的是“滿月”,即“十五六月”;每晚亮度降低”是指滿月後,月亮的相位依次變成凸月、弦月、虧月,可見部分越來越薄;最後兩句說的是“思念老公讓我的身體像滿月後的月亮壹樣消瘦憔悴”。例二:“我西遊要上天,離家要看兩次月亮。“今夜不知投宿何處,平沙萬裏無人。”(岑參《齋中左》)——詩中“見月”是指看到月亮,“做兩圈”是做兩個滿月,所以第二句告訴讀者作者離家壹兩個月了。
第八類:不寫具體月相的人。例:“月黑風高,無法尋路。淩完全不會唱,在這個池塘裏她也知道。”(崔小曲)——這首詩的前兩句說青年男女在水上相遇,卻因月黑風高壹時不能相見。詩中的“暗月”是指朦朧的月光(不是沒有月亮)。見面壹般在半夜,半夜有月亮(雖然月色暗淡),說明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
第九類:寫的月相名稱不真實。例:“火中有余燼,窮村屈指可數。無人爭小渡,殘月寒沙。”(錢起江行無題)——詩中“小渡”指的是淩晨渡河,“殘月”壹般理解為月末的殘月(即農歷二十五日、六日的月相在黎明時出現在東方的低空),但詩中第四句說的是“只有清晨的殘月映出孤灘”。顯然,這裏的“殘月”應該是月相。
原載於《地理教學雜誌》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