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渴望欣賞《我愛這片土地》作者:艾青和《鄉愁》作者:余光中500多字

渴望欣賞《我愛這片土地》作者:艾青和《鄉愁》作者:余光中500多字

我愛這片土地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歌中最常見的兩個意象之壹(另壹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的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愛,是艾青作品中不盡的旋律。

我愛這片土地寫於1938 165438+10月,正值國難當頭,祖國的滄桑再壹次被日本侵略者踐踏。作為詩人,艾青堅定地融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成為時代的“號手”。他說他“作為壹個為悲慘的種族的解放而奮鬥,擺脫枷鎖的歌手寫詩。”

《假如我是壹只鳥》,全詩以這樣壹個意想不到的假設開始,讀者不禁要問,“鳥”的意象與作者要贊美的“土地”有著怎樣的聯系?

作者這樣解釋。

我也應該用沙啞的嗓子唱歌。在炮火連天、國運當頭的關鍵時刻,壹只看似無足輕重的小鳥,卻要奮力拼搏,用自己的聲音發出不屈的聲音。這提醒人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這是壹只吃了很多苦的鳥,它的歌聲是用它的壹生做出來的。

下面四行描寫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其核心是“土地”。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對象前面加了長修飾語。

《這片遭受風暴襲擊的土地》是這片土地被日寇欺淩的寫照。

“永遠奔湧著我們悲憤的那條河”,陸地上的那條河,像人們心中郁積已久的悲憤壹樣,洶湧奔流。

“怒風無休無止”,吹過大地的風,象征著人民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森林的無比溫柔的曙光”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和獻身的獨立和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這片土地。

“後來我死了/連羽毛都爛在地裏了。”當這只鳥活著的時候,它盡力為這片土地歌唱。死後,它將整個身體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壹體。

在詩的第二段,作者從上面對歌手動態的描述,轉到壹個“我”的特寫。這是通過提問來完成的。壹個“為什麽我常常熱淚盈眶”和“熱淚盈眶”的靜態特寫,表現了心中久久揮之不去的悲憤和痛苦的情緒。“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目睹山河破碎,人被炭抹的現實,我對祖國的愛越深,心中的痛就越強烈。

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是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在那個苦難年代對祖國真摯熱愛的告白。這種愛至死不渝,不但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愛,也是全民族愛國情感的濃縮。艾青用這兩首詩,表達了那個時代中華兒女的心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光中的《鄉愁》

1.時間詞:“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不著痕跡地表達時間的變遷和情感的增加;

2.每壹段的人生階段都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種時間順序像紅線壹樣貫穿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人生歷程和對祖國的向往。這首詩的前三段就像洶湧澎湃的海浪,最後轟然匯聚成全詩的九級波浪。

3.最後壹節《思鄉詩》的功能集中在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段青春裏的壹枚郵票,那段青春裏的壹張船票,甚至未來的墳墓,都蘊含著詩人對千千萬萬海外遊子長期鄉愁的思念,而這壹切,在詩末都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現在/鄉愁是壹條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如百川奔流東海,如千峰奔泰山,詩人個人的喜怒哀樂與對祖國、民族的大愛交融在壹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告白更因結尾燃燒的感情而令人揪心,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向的歷史感,橫向的地域感。縱橫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實感。”

4.形式美鄉愁的形式美也是非凡的。它的形式美表現為結構美和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從傳統變來的美。統壹意味著相對平衡和對稱;段落模式和句式比較工整,逐段、逐句比較和諧對稱。變化是為了避免統壹走向極端,追求活潑、流動、充滿活力的美。懷舊* * *四個板塊。每段有四條線,各段都相當平衡對稱。但詩人註重長句和短句的變化和調整,使詩的面貌整齊而參差不齊。《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為往復、歌唱、嘆息的優美旋律,其中“鄉愁是--”和“在這裏”...there (in the head)”重復四次,四段中同壹位置使用“小”、“窄”、“短”、“淺”等重疊詞。“壹片”、“壹片”、“壹面”、“壹灣”等量詞的使用,既顯示了詩人的語言功力,又加強了全詩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