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崔豪在黃鶴樓中是如何表達他的感情的?

崔豪在黃鶴樓中是如何表達他的感情的?

崔豪(?~754)

唐代詩人。未知的字體大小。汴州(今河南開封)人。玄宗在開元年間成為壹名學者。開元後期被派往河東軍幕,在天寶任太仆司卿、司勛員外郎。

尹□《何玥集》說:“我年少時,成了壹首詩,名曰輕狂。到了晚上,我突然變成了正常人的身體,性格凜然。當我看到堡壘時,我說我在旅行。”崔豪的作品中有壹些色彩鮮艷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輕佻,很可能是他年輕時寫的。後來加入邊塞軍,詩風發生了變化,表現出“生於邊塞”、“報國去災”的昂揚情懷。如寫《還鄉打獵》給年輕士兵,弓箭飛得快。滿地鷹犬疾,草深狐兔肥”(《古遊俠獻軍中將軍》);寫邊區風光:“山上野火冷灼,孤峰在雨中濕。“聽說遼西無戰事,總醉臥館驛”(《雁門任虎歌》),都是名作。他的《龍幹曲》由四首詩組成,以問答的方式寫南方水鄉男女的情愛,充滿了民謠的味道。他最著名的壹首詩是《黃鶴樓》,據說李白讀後大為贊賞。據說“眼前有壹景,崔豪題詩壹首”(《唐詩年譜》)。宋·禹巖《滄浪詩話》說:“崔豪《黃鶴樓》應為唐代七言詩之首。”

崔豪(約704-754)是盛唐時期壹位重要的詩人,也是軍事詩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但他的名聲遠播,他的詩《黃鶴樓》更是氣勢磅礴。傳說詩人李白對此非常欣賞和欽佩。崔豪的生平事跡收錄在唐人兩書的文學傳記中,相對較短,兩廂合而為壹,沒有《唐人英才傳》中敘述的那麽長。

我們先分析壹下崔豪的軍旅詩,其他的以後再說。

崔豪的軍事詩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壹是描寫敵我形勢和邊塞形勢。下面是兩首:1,《遼西左》:“燕郊方晚,邊城雪凍。四月,綠草如茵,遼陽春生。胡人是牧馬的,漢朝每天都會征兵。沈甸甸的寶刀濕了,沙空了金鼓響了。寒衣盡,春衣歸誰?發消息給洛陽使者,傳播邊關情懷。”《遼西之作》詩,別稱《關西之行》。詩從詠嘆邊塞四季的山水開始,講到胡人的遊牧生活和漢人的征兵備戰,再到邊防環境的辛酸,軍旅生活的艱苦和對家鄉的向往。全詩自然分為兩個意塊:前六句講的是春天來了之後的風景和人,後六句講的是寒意下的形狀和感受。在前六句中,詩人首先通過季節的對比來敘述邊塞的春天。壹開始,他說顏地遠郊長城外的花草每年發芽都很晚,內地的草和花已經很香了,但邊城還有冰凍的冰雪。直到4月份草才長出來,遼河以北冰川消失後春潮蕩漾。這個季節是胡人放牧馬匹,精心管理牲畜的開始(秋季馬匹肥美豐腴,正是秋季戰場點兵的時候),漢軍也處於招兵備戰的季節(準備秋戰)。後六句改了,前六句突然棄了,夜班後點頭上出現濕冷的露珠。然後就是巡邏時腳在沙窩裏絆了壹下,震動引起的全身盔甲的崩潰。邊陲的冷泉很深,所有的寒衣都已穿上;我想天氣真的會很快變暖。那時候應該指望誰來縫制春裝呢?恰好有個洛陽來的使者可以帶個口信。請他告知傳達塞外情懷,守護邊疆人民的期待和思念!看來這邊境堵塞,春裝不足,全靠洛陽做這壹趟回中原,請人縫了。所以,雖然古今戰爭的技戰術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基本的宏觀形勢是不變的:壹個是守邊依然苦;再壹個就是貨源難,現在還是這樣。雖然資源和手段在古代已經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提高,但是平時和戰時的補給,尤其是邊防,仍然是最重要的。2.《雁門胡人之歌》:“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近。妳看,壹個胡人解開了獵鷹腳上的繩子,讓它飛出去獵鳥,自己便騎著當地產的馬馳在廣闊的秋日裏,狩獵去了。山上的野火又冷又燃,霧中的孤峰濕如煙。聽說遼西沒打仗,總是喝得醉醺醺的睡在飯館裏。”這個崔豪真的很有趣。其他詩人寫邊塞都有戰爭或閑情,但戰爭多為雙方,閑情多為中方。即使有人寫的是敵人,也只是壹兩句話,沒有閑情逸致去寫整首關於敵人的詩。但這首是有創意的,冷寫了這首《的狂歌》。第壹副對聯說明了地點,說胡人田園居在雁門關附近。《顓頊》講述了胡人狩獵的故事。壹邊是放飛獵鷹捕鳥,壹邊是意氣風發的胡人將領用腳步代替馬匹追逐狩獵動物。對聯講的是雨中煮飯,大冷天在山上抱籠火燒烤野味的故事。在霧中,只能看到眼前孤獨的山峰和潮濕的火堆冒出的煙。尾聯是和平安寧的小品:遼西無戰事,該多好。人是如此的無憂無慮,可以隨心所欲的喝酒,可以毫無顧忌的隨意睡酒店。和平是多麽美好!第二,給朋友同事送禮物,表達感情。以下是四首:1《致涼州太守張》:“為漢將,魯騎馬南侵。出門清大漠,回鄉拜羽林。風霜苦,歲月深。對於西河使者,我知道如何報效國家。”這是壹首五言絕句。看詩的意思,似乎這個大都督張是在邊塞立功後被調回內地的。此刻,他很著急,又去邊疆工作了。作詩的崔豪由衷地信任和欽佩他。首先是贊美,說只要邊敵聽說妳是將軍,就不敢再南侵了。去邊疆就足以讓沙漠安靜下來,停止戰爭。當妳回到朝鮮,妳可以肩負起國王信任的林玉將軍的重任。我在飽經風霜中深知妳忠臣的正直,國王的深情厚意是在漫長歲月中積澱的。請幫我帶個口信給我們河西的使節(大部分人認為這裏的“西河”是“河西”的錯誤),我的愛國也是真誠的!看來這個崔豪真的有點意氣風發。看到朋友守邊關會好,他也有激情。只是他的激情最終沒有得到燃燒的機會。太可惜了!2、《致王谷瑋》:“三十羽林將軍,生於壹俗處。春風吹著淺淺的草,打獵,騎馬。打理好自己的羽毛,唱出新的琴弓。射麋鹿入深谷,飲馬入野泉。立馬* * *倒酒,談野切鮮。沒看之前不能喝。篝火從未停止,陳虎高高地掛在天空。龍開車拯救東北,戰爭解決城市也完成了。去國家闖災難,壹直都是* * *。”這個崔豪有壹種灑脫的寫詩方式。在他眼裏,邊疆的情懷和事物不僅讓人放松很多,還善於捕捉那些悠閑的鏡頭給妳壹些瀟灑的欣賞。這首《致王》就充滿了這種味道,和前面胡人寫的《雁門胡圖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對象是對方的敵人和這壹個。這個王顯然是所熟悉的壹個將軍。30歲時成為國王親信的羽林將軍,後來經常駐守邊疆。當春風吹拂,草是淺綠色的時候,騎馬和打獵是如此的瀟灑和隨意。我帶著帶羽毛的箭,用弓箭射擊。獵捕麋鹿追入深谷,曠野春日止飲馬。在豪情的激動中,馬上喝起酒來,在荒野中享受野味的新鮮。誰知,就在這個酒還沒喝完的時候,敵匪居然又來了壹趟僻靜之地。邊防哨所到處都是篝火,敵人的地方到處都是兵馬揚起的塵土。將軍率部進入東北,終於解除了戰爭,挽救了邊城。為國為民赴難,是壹種高尚的品格和人格。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這首瀟灑的詩比寫胡人的那首更感人,因為瀟灑導致戰爭,在戰鬥中贏得瀟灑,又回到和平。3.《送單於至沛都護至西河》:“招馬舞,秋城月滿。可汗不近塞,大家都想回去。漢儀用的是煙火,胡沙缺的是井泉。成功需要成功,不壹定需要歲月。”從這首詩的題目來看,這個崔豪真是壹個心不在焉、漫無邊際的人,他作了壹首題為《送單於裴度到西河》的詩。如果不仔細看,我還以為是可汗隨沛都胡去了河西。太奇怪了。匈奴首領為什麽會跟漢家將軍走?是談判還是* * *的事情?其實這裏的“可汗”並不是匈奴的首領,而是當時建立的“可汗都護府”的簡稱,沛都護府是可汗都護府的酋長。這是崔豪的告別辭。崔豪說了什麽?主要是贊美,祝福,期待。第壹副對聯稱贊裴多虎風度翩翩,說他走的時候是滿月。顓頊的意思是這個消息壹定會讓匈奴膽戰心驚。那個擾亂邊境的可汗應該盡快遠離我們的邊境。領帶是幫裴多虎分析邊塞形勢的:肯定是我軍驛站風煙頻繁,敵方大漠水源十分困難。另壹方面,熱切期望馬在成功後盡快傳回捷報,而不是等到壹年後才傳來勝利的消息。妳有多自信,多豪邁?4.《贈輕車》:“遠行歸家,歷春。姬友桑葚綠,洛陽蠶欲老。記住昨天的軍事勝利,不要大意。篝火來自北方,邊城經常早早關門。我這輩子遇到的少,也沒必要露胳膊。今天,我和妳在壹杯酒裏結下了美好的友誼。”看來這個崔豪就是這樣壹個問題。這不就是“給好車”的全部問題嗎?是在別人輕車熟路的時候送給他們的詩,還是為了某件事而輕車簡從的詩?“光”字在古代有四種解釋:壹是古代戰車的名稱;第二種是輕快的車;第三種是將軍輕車簡從的簡稱;四是古代兵種的名稱,就像現代人說的“摩托化部隊”或者“摩托化師”“摩托化團”。這樣列出來之後,大概就清楚了,《贈好車》這首詩原來是“贈好車給將軍”的縮寫。壹眼就能看出,這首詩是送給那位從邊防輕車簡從回到內地的將軍的。從遙遠的邊陲歸來,不過是春日漫漫。從邊境走到內地,可見桑樹越來越綠,蠶在洛陽長得很大。回想起昨天離開軍地,是那麽的倉促和匆忙。篝火的煙從北邊來,壹路可以看到。邊境上的邊城,每天早早就關了城門。可惜將軍少年不知何時帥,報國利民的胸懷和抱負未能及時展現。今天,我們像朋友壹樣見面,我們非常希望和將軍交朋友。崔豪給我們的第壹印象是,他講邊角料的時候瀟灑自如!

最後,讓我們花壹點時間來欣賞崔軍的著名詩句“黃鶴樓”。原詩說:“老人去了,只剩下白雲邊的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浪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這七定律大致可以分為兩層,前四句說的是神仙去世的孤獨,後四句說的是俗人目前的惆悵。至於詩中對神話傳說和地理事物的解釋,我就不贅述了。別人的很多解釋都很細,比我的廢話好多了。讀者不妨自己看。我只是說這首詩流傳下來的神道故事。這首詩在唐代廣為流傳,被視為七律的最佳範式。其實這首詩是按照七律戒律來比較的,其別扭的句子,沈重的用詞都是禁忌。無奈,這個崔豪是創造領域和意義的專家。仙人騎鶴的孤獨帶來的挫敗感和失落感讓妳曖昧。妳能管理什麽?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青川在我眼前歷歷在目,草長鶯飛,增添了神仙的思念。於是,隨之而來的是對神仙的思念所引發的思鄉之情,對江上的真實憂慮不斷。拋開李白後來評價的因素,妳覺得這首詩看完應該鼓掌嗎?真的好,好就在於它的意境。後來李白評價的傳說,讓這首上品的詩更勝壹籌。據《唐代才子傳》記載,崔豪的詩寫好後,李白也曾登上黃鶴樓。“李白來的時候說,‘我看不見眼前的風景,但崔豪在上面寫了壹首詩。’無為而去,為哲人聚手。“崔豪的詩居然讓壹個詩人自慚形穢,大家以後都要止步於此,可見詩歌的魅力!後人考證,認為好像是虛構的。我們也相信這個“考證”,姑且就當是虛構吧。但有兩件事是真的:第壹,李白真的遊過黃鶴樓,有詩為證:“故人辭西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藍天,天上只流長江。”(黃鶴樓上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還有另壹首五言十韻的詩《望黃鶴樓》也可以作為佐證。其次,李白真的很羨慕崔豪的詩,因為李白的詩中至少有兩首是仿照黃鶴樓的。壹首是《鸚鵡螺島》,詩中有雲,“鸚鵡來過烏江,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向西飛去,回到長山,鸚鵡島上的花香四溢。春風和溫暖的雲帶起蘭花的芳香,桃花落入河中形成層層錦波。此時動客極惹眼,常州孤月何人?”另壹首是《登上南京鳳凰臺》,詩中寫道“曾經在這裏玩耍過的鳳凰,以至於此地以它們命名,現在卻把它拋棄到了這條荒涼的河邊。武功花鋪設在荒無人煙的小道上,晉朝皇親國戚的數量已經成了饑荒。山中雲霧繚繞,如藍天,河水壹分為二。壹朵雲在天堂之光和我之間升起,把他的城市從我憂郁的心裏隱藏起來。”想壹想,為什麽李白要模仿崔豪的模式寫這樣兩首歌?他壹定很羨慕,決定找個題材壹試身手,於是選擇了《鸚鵡螺島與鳳凰臺》作為自己的詩。結果如何呢?我覺得這應該是兩個評價。壹個是李白本人。他壹定認為像崔豪那樣寫作不成問題,更不用說問題了。正是崔成功的意境。如果我有另壹種境界,我會比他更好。所以李白的詩總是以意為先導,在隨後的時間裏勝出。至於外人的評價,我覺得這李的模仿實在不如,所以要警示後人,模仿是大忌。但我總覺得,除了這首,崔豪的詩真的不算優秀。怎麽能和李白相比呢?後來不如李白,是崔自大,還是靈感不是壹直都有?其實,崔豪的壹首詩,只是壹瞬間的“偶然悟”,而李白的壹生,是對雅量的“透徹悟”,兩者的區別也就在於此。所以我想到佛道界常說的壹句話“智根”。我認為智慧根是先天賦予的,但只有後天的修煉才能激發產生智慧——這就是我說的。我在思考智慧形成的條件:新生的孩子彼此都差不多,應該說都有很好的智慧根源,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激發智慧。宗教界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專修,壹種是氣功修煉。前者在於禪定後智慧的實現,後者在於禪定後智慧的升華。可能有朋友問,這麽麻煩怎麽修行出家?不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註過書畫家的現狀。那種專註類似於氣功的清靜,所以他們在畫書的時候有靈感,所以他們不僅有靈感,而且長壽。我們所說的慧根智慧就是這種靈感,只不過氣功下誕生的智慧是壹個相對連續的過程,而專註於壹個事件的靈感是壹個短暫的過程,區別也就僅此而已。這裏大概很清楚,學習和寫作任何東西都要伴隨著智慧或者靈感。有了這種東西,才能成為聖人,才有可能在詩歌上達到李白杜甫的境界。在詩歌上有這樣內功和內力的詩人,按順序應該還包括王維、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陸遊、辛棄疾、李清。所謂功夫在詩外,這是另壹種解決方法。這種分析和理解是不是恰當合理,還要看讀者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就不再漫談了。

現在考慮壹下這個崔豪的天賦、氣質和性格。關於對他才華的評價,《舊唐書》說他“才華橫溢”;《新唐書》裏的說法是“有言而無行”,這是用德行卡住的,很難打破。但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相信崔豪的才華是真的,因為有詩為證。至於有多高,好像也超越不了王誌煥和王長齡。只有唐代的《才子傳》說得比較多:“少年是詩,卻充滿了絢麗的意味,常常陷入輕浮的方式。到了晚上,他們突然變得正常起來,令人肅然起敬。乍壹看像是堡壘,經常趕走江河和鮑。逛完武昌,登上黃鶴樓,抒發情懷。”這並不是說他的才華有多優秀、多高,而是描述他的詩歌的風格特點。少年時,他的詩飄逸輕佻。到了後期,文風大變,不僅有了浩然正氣的品格,而且對邊塞形勢觀察入微,有了大量關於容遊歷的詩詞,幾乎可以和江淹、鮑照比肩。並以後來的黃鶴樓詩為佐證,表現出高遠的風格。此外,《唐人才子傳》還講了壹個崔豪如何苦口婆心寫詩的例子,說崔豪病愈後非常瘦弱,朋友們開玩笑說他沒病,是詩的痛苦造成的。除了這些,沒有其他記錄。說到氣質和性格,只能放在壹起說,因為史料上沒有區分。《舊唐書》說:“有人才,無學者。好蒲兵,飲酒,遊京師。妻妾選的都是長得好看的,稍微不舒服就走。前後數四個。”《新唐書》中的說法是“有言而無行,人嗜酒。他們結婚時只選擇美貌,而俄羅斯拋棄了美貌。”《唐人才子傳》中的說法是“然而遊差壹點,便嗜酒如命,娶妻擇美,不如意便棄之。”只要稍微註意壹下,就能看出三本書都在說崔豪有才華但沒有行動,有兩個例子:壹是他喜歡賭博、喝酒、旅遊;第二,以貌取人,反復脫。這兩件事,說是劣跡,也要辯證看待。有錢又好喝肯定不是什麽好事。旅行愉快似乎沒什麽不好。讀萬卷書該不該跟萬裏路走?這應該是件好事。至於以貌擇妻,似乎也不是古人的專利。現在有很多人專門靠外貌找老婆。妳可以評判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但妳不能。就算評判也要背著別人,否則就有幹涉人權自由的嫌疑。所以,只要是兩廂情願,以什麽標準選擇對方是人自己的事。此外,在古代宗法社會,我們能指望崔豪有多高的水平?就算他有點境界,也不可能有什麽實際的約束。但似乎有壹點需要註意。壹時半會兒改不了吧?改變太頻繁不利於心理健康,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僅指中國人。西方人似乎並不太在意成年再婚對前子女的影響,因為外國人更註重自己的人格,較少為下壹代犧牲自由。在他們看來,下壹代的自由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而不是老壹輩給予和遷就的。提到崔豪以貌取人,也讓人懷疑她淫蕩。據說,在崔豪還小的時候,有壹年,著名的文士兼官僚李詠聽說要召見他。崔豪到了,甚至送給他壹首五言詩,內容是“十五日嫁王昌”。李詠氣得走了,大罵“小孩子沒禮貌!”當年,這首詩被收入崔豪的詩集。看完可以知道,這不是壹首淫穢的詩,而是描述了壹個已婚小淑女的處境。這首詩的題目是《王家少婦》。原詩說:“十五日嫁王昌,盈盈入畫堂。為自己最少的幾年感到驕傲,並依賴妳的丈夫阿郎。舞愛前溪綠,唱憐子長夜。閑著就補不上了。”雖然結婚的人是個少婦,但是因為還年輕,所以看起來還是很天真活潑的。除了有早婚的嫌疑,似乎也沒什麽不好。所以最後分析唐才子的《校註傳》認為這類故事很可能來源於小說家的傳說,並不充分。其實有些個體就是這樣。他們喜歡看風吹草動,添油加醋,尤其是那些容易卷入桃色新聞的人。他們信息量大,好奇且奢侈。也許這是東方人歧視女性的習慣和缺乏科學的體育健康教育普及的結果。

最後,讓我們談談崔豪對戰爭和軍事的看法。從《邊塞與語調》的觀點來看,崔豪對戰爭和軍事的看法並不激進。他不希望邊塞發生戰爭,也不希望被外敵入侵。他最想要的是壹個沒有戰爭的和平之地。這從他的《雁門與之歌》和《為王作》兩首詩的文體特征可見壹斑。因為他是這樣壹種喜歡看邊塞不喜歡戰爭的態度,所以他的邊塞詩大多充滿了歡快穩定的吟誦,往往把殘酷變成了悲哀,把辛酸變成了沈思,把思鄉變成了寄托。這種悲涼輕松的敘事抒情方式應該是可取的,但又不盡相同,否則,張勛挽歌的地位在哪裏?顧用壹句詩總結這篇文章:軍旅詩晚而厚,格調淡。卞容大唯壹的笑容是冷冷的苦澀,人間是冷冷的黃鶴樓。家事被傳不堪入目,王長富作品被囚禁。聽雨後蛙苦,遼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