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安州詳細資料大全

安州詳細資料大全

安州,行政區劃名稱,最早見於鹹康四年(公元338年),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安州名稱。

基本介紹中文名:安州行政區類別:州寓意:希望和平拼音:ān zhūu歷史:歷經晉、北魏、梁、陳、隋、唐等地理位置:晉、北魏、梁、秦州建制沿革、陳、唐、元、晉、鹹康四年(338)、分。八年(342),再止與寧州。北魏元年(397,北魏二年),北魏皇帝拓跋珪攻占中山,在中山設安州,希望和平。治魯努(河北省定州市)轄中山、常山、巨鹿、博陵、北平五縣。隆安四年(北魏天興三年),取“平天下”之意,改安州為定州。二、北魏興二年,治所方城,位於今河北省隆化縣。東魏的田萍(534-538)降於中土,元襄王(538-539)內遷,發配幽州北界,統治樂言,故故城在今北京市密雲縣羅燕村。領導密雲,楊光和安樂縣。北齊時期,地方政府遷至安石。老城區位於密雲縣石霞村,轄安樂縣和楊光縣。北周被廢除。光束的凝固時間是未知的。《梁書傳》:大同六年九月,定遠縣(今安徽定遠縣)遷至安州,定遠縣改安州,屬北徐州管轄。2.梁朝末年,武靈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為安州,轄南安縣(四川省劍閣縣普安鎮),轄南安縣、福建縣(扶風縣)、南新壩縣。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攻克安州,改安州為第壹州。第三,這裏是欽州。凝固時間未知。宋代轄壽縣(今廣西欽州市東北欽江北岸)。隋開帝十七年,令狐西改安州為欽州。秦州的建制是由秦州演變而來,古稱安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統壹嶺南,置南海、桂林、項峻。欽州市隸屬於項縣。據民國《秦州縣誌》:“開十八年,安州改秦州,名秦江。”。唐武德五年(622),寧越郡改欽州總政府,元改欽州道,明初改欽州府。民國時改為親賢縣,隸屬廣東省親聯署。解放後,廣東省設立秦連行政公署,1951年劃歸廣西省,1955年劃歸廣東省。1965年7月,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秦州區行政公署,轄四、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等七縣市。1983,10年6月8日,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原欽州縣行政區域為欽州市行政區域。1983 6月劃出北海縣、防城港市,1987 7月劃出合浦縣,1993 5月劃出防城港市,防城港縣、上思縣。1994年6月28日,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市* * *的人駐紮在新興路。在唐宋文人眼中,固安州與離別和流放密不可分。唐宋時期,欽州還是南方的壹片荒地。從當時留下的有關欽州、合浦或嶺南的詩歌來看,多為送別、流放題材,有悲涼、失意、思念中原之情。比如唐代詩人杜寫的《安南行》,就是典型的思鄉之作。跨趾極風,寒晚暖。中東山果實成熟,正月野花開。積雨生霧,輕霜打雷。故鄉不止萬裏,客思加倍。安南離中原其實只有五六千裏,但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幾個月的行程,很難和家人取得聯系,所以他做客的顧慮比平時要好。詩人曾說:“故鄉不止萬裏,客思加倍。”顯示了欽州所屬的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離。唐宋詩詞中尋找欽州,壹直離不開合浦。從宋代知府畢濤的《連州石》壹詩來看,合浦在北部灣地區的地位可見壹斑。來合浦,給我看看海濱石。壹千塊石頭在妳的手掌裏是美麗的,但是大的不賺錢。這裏的“使臣”是漢代郡太守的稱呼。當然,作為帝國王朝的邊疆,在那些守邊衛國的年代,也有戰爭的記載。高駢,唐末名將,866年率軍收復腳趾,擊敗蠻夷二十余萬,開始了他輝煌的壹生。能文能戰的高駢,留下了許多反映當時戰況的詩篇。萬裏帶兵過海門,今日要報答妳的恩情。我會等到霧靜,我不會含淚送衣。這首《西遊記》描寫的是高駢踮腳時的雄心壯誌。嶺南地區的特產對這些南方文人也頗有吸引力。尤其是南珠,美麗柔美的光澤在唐宋詩詞中也大放異彩。越多的客人收集珍珠並把它們帶出南角。明照滄海明月,美人價望帝都。李白在《五十六古風》中寫道。特產中當然少不了荔枝,那就是“笑倚紅塵”。唐代女詩人薛濤在《回憶荔枝》中寫道:據說項峻與南方隔著壹片不毛之地,令人難忘的是它的強壯和肌肉。青衣附近,甚至有楚水,素漿得如甘露。在唐宋詩詞中,很多作品都描寫了當地的壹些風光和風土人情。蘇軾的第壹首詩“雨夜眠,凈院走”也頗為清新,深受人們喜愛:草鞋不踏功名,獨木舟亭亭送。聽著林下床上的雨聲,沒有燈,安靜蕭瑟。元和郡圖冊中的秦州、秦州、寧嶽。下去。開元戶2280。鄉十二中。

古越南不是九州的地盤。王曰,之地亦屬燕。漢平南越位於合浦縣,這個州就是合浦縣。據《連州界合浦》記載,合浦在宋代位於嵩壽縣。梁武帝置安州於今欽江縣南三裏,隋開帝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以欽江為名。大業三年改寧嶽縣,孝賢四年被武德平,改州,仍為都督府。貞觀元年,歸州。

國家領土:從東到西673英裏。南北440英裏。

八到:從北到頂555英裏。從東北到東有4850英裏。東北到衡州,三百壹十裏。東至連州,三百三十裏。西南至瀘州740裏。

貢品、貢品:開元貢品:銀、金。

冠縣5:秦江、安靖、遵化、內廷、靈山。

沁江縣,霞霞。夏果。這裏是漢代合浦縣的土地,宋代在這裏建立了宋壽郡。隋十九年,攻縣為秦州屬秦江縣。正因為如此,帝國王朝。

縣城以北120英裏的風子嶺。

秦江,縣城東200步。

西零駐軍,在縣城以南三英裏。

安靖縣,霞霞。西北至七十裏之州。分宋壽郡、安靖郡,隋黃凱十年棄郡,屬秦州。正因為如此,帝國王朝。

羅浮山在縣城以北十英裏處。民間傳說似乎與周舟的羅浮山有關,因此得名。

遵化縣,霞霞。從西南到廣州有280英裏。隋開帝二十年,今合浦縣之地也在此。

沁江發源於縣城東北?博山。

下轄內亭縣。向東南壹百英裏的州。合浦縣,本漢,隋十壹年定名新化縣,十八年改名內廷,屬秦州。正因為如此,帝國王朝。以內庭水的名義。

靈珊,下來。南至本州的96英裏和120英裏的水路。隋黃凱十八年,南濱郡位於周代西北,貞觀十年移封子嶺南,天寶元年改陵山。今南四十裏為水步,即欽州以北人,乘船逆流登錄。公元575年,陳立陳為國君,歷時七年,征服北齊、下邳,改安州為徐州。太建十壹年(579),陳徐州、淮南之地在北周消失,周改安州為邳州。唐朝有兩個安州。武德三年(620),在浙江省武康縣設立安州,武德四年(621),將原安陸縣改為安州(今湖北安陸),並設立總經理公署。唐朝的兩個安州不可能同時存在。唐武德三年(620),李子通置安州,州府設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市)。唐武德四年(621),廢安州,改武康郡為梧州。唐代安州的位置唐武德四年(621),安陸郡改為安州,設總督府。624年,遷都大都府。天寶元年(742),安州改安陸郡,設都督。甘源元年(758),重建為安州刺史府。唐代安州(今湖北安陸)行政級別較高,變動頻繁且復雜。《元和縣誌》記載安州、安陸。中福。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開元戶。鄉十五。元和戶9819。鄉鎮35。春秋時期是雲國,後被楚所滅。韓是安陸縣人。六年,高帝置江夏郡於南郡,領郡二十四。後漢遷沙羨。曹魏在王芳在位時,王基為荊州,移至江夏郡管理,以逼夏口去今荊州西北五十三裏的老城上昌。江夏縣自後漢末年以來壹直是吳、魏的疆域,自永嘉南遷以來又被秦、、東晉虎牙所圍,是魏、周、隋、宋、齊、梁、陳的必爭之地。所以在江夏以前的歷史記載中,或遷沙縣,或遷上廠,或遷山東山城。江夏縣位於南北朝時期。吳常、曹魏、金均治安陸,故漢治江夏縣的舊書多在安陸。麗水北有江夏古城,在雲夢縣城東南四十裏,由周管理。依山川,今城南近夏水,余址寬闊,為前漢水夏縣,情理之中。宋武帝分為江夏縣和安陸縣,於魏大同十六年改為安州。國家領土:從東到西219英裏。南北325英裏。八到:西北1970裏。從東北到東方有1160英裏。東至黃州,三百壹十裏。東南到鄂州,290裏。從西南到福州二十裏。西北至隨州155裏。從東南到綿州有280英裏。宮、府:開元宮:布十八件。傅:勉,米。袁:十塊布。冠縣6:安陸、英山、雲夢、孝昌、吉陽、應城。安陸縣。夏果。本漢舊縣屬江夏縣。隋改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滿水。陪都微山,壹橫山,在縣城以北六十裏。翔宇去“熊二,洋黨,桐柏至於陪尾”,即此也。水倒了,所以清,從西北隨州流,註入綿口,叫綿口。春秋時期“吳敗楚於白駒,繼之,明之”,也是如此。雲夢澤,縣城南五裏。歷史學家司馬相如說:“楚有七澤,最小者名雲夢,九百裏。”左說“雲荀子之女夢棄子”,並無“雲”二字。“子楚·吉岡進入雲端”,但沒有“夢”這個詞。借此,雲與夢就會不同,這就是自離。愚公和二丫都說他們夢見了雲,而蓋爽引用了二澤的觀點。所以後世以來說“江南雲夢”也是真的。英山縣中學。南至州壹百八十裏,今漢隨郡,梁大同,隨州北境潁州,郡永陽。隋開帝十八年,永陽改營山郡。石龍山,縣城東北25裏。有壹個像龍壹樣向後彎曲的石盤。歷山關因歷山縣而得名,武德八年廢郡,即啟智所稱的武陽關。它位於該州東北240英裏,該縣東北130英裏,深州以北150英裏。據圖,雲曰:“昔有應歇其上者,故名之。”它位於該州東北200英裏,縣城以北90英裏,深州以北90英裏,驪山關以東100英裏。平井關,因古平井縣而得名,建立於後魏十七年,隋二年廢。齊之韻益陽有三個層次,這是其中之壹。北距州170裏,縣北65裏,深州北90裏,白英關東160裏。雲夢縣中學。北到七十英裏的州。漢代安陸郡的土地,在魏末位於雲夢古城的雲夢縣。雲夢澤在西郡七裏。孝昌縣中學。西北向八十裏的州。漢代安陸郡的土地,宋代位於孝昌縣,屬江夏郡,即隋朝改安州。吉陽縣第壹中學。它位於該州以西130英裏處。漢三代安陸郡之地,梁置平縣,亦是其故城之故。西魏改為池靜郡。隋大業二年,改為濟陽,以縣內北濟陽山命名。應城縣中學。從東北部到該州80英裏。這是漢代安陸郡和宋代應城郡的土地。所以阜城縣在縣城西北三十五裏。即古普紹城,《左傳》“莫敖死於普紹之戰”,“雲民軍於普紹”,亦是如此,後魏在此設府城郡,隋朝廢棄。空山古鎮位於縣城東北110英裏處。平井老城在縣城十裏。吉陽古城在縣城以北五英裏處。元末五年(南宋丁敬五年,公元1264年),石全君升任安州,統治四川安縣永安鄉向陽村。石泉縣轄。屬於成都府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安州降為安縣,遷安昌鎮,屬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