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睡前月光,
人們懷疑地面上有霜。
仰望月亮,
低著頭想家鄉。
註意事項:
1.靜夜思:靜夜引發的思考。
2.懷疑:懷疑,思考。
3.向上看:向上看。
押韻翻譯:
皎潔的月光灑在床上,懷疑是秋霜。
擡頭看明月,低頭看鄉愁。
欣賞1: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覺。
這首詩的前兩句,“我的床腳邊有如此明亮的光線,難道已經有霜了嗎?”,都是詩人在異國特定環境下壹時產生的幻覺。壹個人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白天忙忙碌碌,還是能沖淡自己的悲傷。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的內心難免會湧起思念故鄉的波濤。更何況是在月夜,更何況是在霜凍的秋夜。“可能已經有霜凍了嗎?”中的“懷疑”壹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從睡夢中醒來,誤將床前照著的冷月當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寫了皎潔的月光,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也襯托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與淒涼。
詩的最後兩句“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光,再往下沈,我突然想起了家”,通過動作方式的描寫加深了思鄉之情。“望”字照顧到了前壹句中的“疑”字,說明詩人從發呆變成了清醒。他眼巴巴地盯著月亮,不禁想到自己的家鄉此刻也在明月之下。於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沈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結論。“低頭”這個動作,描繪的是詩人完全陷入沈思。而“想”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那個故鄉的老兄弟、親戚朋友,那個故鄉的山山水水、壹草壹木、逝去的歲月、過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壹個“想”字包含的內容太多了。
這首五言絕句生動地揭示了詩人從“懷疑”到“希望”再到“思考”的內心活動,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的畫卷。詩歌的語言清新、簡單、明了;隨便表達,壹氣呵成。但這個想法是曲折而深刻的。詩歌的內容很容易理解,但詩歌是無窮無盡的。
阿明朝學者胡應麟說:“太白絕句皆只是文字,所謂無心工作之人,無所工作”(《詩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對李白詩歌“自然”、“無工無心”等藝術特征的極好闡釋。
欣賞二:
《靜夜思》是壹首大家都很喜歡的詩。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是生活在異國他鄉還是投親靠友,只要是中國人,沒有壹個不會背這首小詩的。為什麽這麽平淡的壹句話,卻勾起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 * *聲?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難道已經結霜了嗎?."這首詩的開頭是簡單的敘述。夜深人靜時,壹切都是寂靜的。室外沒有聲音,只有安靜明亮的月光靜靜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灑出淡淡的綠光。不經意間,我低頭壹看,以為是地上薄薄的壹層秋霜。這顯然是壹種錯覺。或許,作者早已熟睡,在睡夢中回到了故鄉,卻被強烈的鄉愁驚醒。霧靄中,他把地上的月光錯當成了秋霜。“懷疑”這個詞用得很形象,詳細反映了當時睡著或者醒著的感覺,因為他也隱約意識到屋裏不應該有霜,這是第壹。至於為什麽第壹反應是秋霜,還挺耐人尋味的,因為秋霜壹直是壹種感傷的暗示,意味著又是壹場秋風,在無數客人心中激起欲仙欲死的感覺。李白對此深有體會,“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秋歌》第十五部)是他的內心告白。在他的作品中,秋霜時而鋪在床前,時而染在頭頂,可見他將秋霜視為壹種寓意豐富的象征。今天月色如霜。雖然周圍沒有聲音,但天上的明月,地下的月光,似乎在無聲地傾訴著什麽,讓詩人的心不再平靜。他感到心碎,壹股同樣無聲卻不可抗拒的情感暗流在胸中湧動。結霜的月光像壹只無形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他的心弦,讓他再也無法平靜。
“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此時的他已經完全清醒,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而當他擡頭順著光線往上看時,窗外的娟娟月亮正靜靜地掛在夜空中。他突然意識到什麽觸動了他的心弦。原來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到處都是。白天,有事情發生,它就靜靜地蜷縮在靈魂的角落裏。此時月亮從天上來,月光在地下,這兩者都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眷戀,他擡頭,低頭沈思,俯仰。胡應麟甚至認為這首詩“古今之妙”。
李白清新、質樸、委婉的詩句,因成功地反映了夜遊人的思鄉之情,而獲得了永恒的藝術生命力。大概只要有不歸的人,就會有人在月下唱這首《想壹個靜夜》。
欣賞三:
胡應麟說:“太白絕句是文字形成的,所謂無心勞動者無勞動。”(《詩內編》卷六)王世茂認為:“(絕句)盛唐只有青蓮(李白)和龍標(王昌齡)兩人極有抱負。李更自然,故居。”什麽是「自然」和「無心之功」?這首《靜夜思》是壹個樣本列表。所以胡特地提出來,說是“古今之奇也。”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沒有精致華麗的辭藻;它只用敘事的筆調來寫遠方客人的鄉愁,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身在異國他鄉的陌生人大概會有這樣的感受:只是壹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之情難免在心頭蕩漾;更何況是月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上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描寫月光,在古典詩詞中也屢見不鮮。比如梁健文帝和肖鋼的《宣普梁娜》詩中有壹句“夜月如秋霜”。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在《春江花月夜》中,以“霜流於空”寫下了皎潔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特別是構思奇妙。但是,這些都是在詩歌中作為修辭手段使用的。“已經有霜凍了嗎?”這首詩中是敘述性的,不是比喻性的詞語,而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中壹時產生的幻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不難想象,這兩句話描述的是客人深夜睡不著,第壹次做短夢的情況。此時庭院寂寥,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打在床上,帶來壹股清冷的秋寒。詩人壹眼望去,模模糊糊,恍惚中,真的好像地上結了壹層白霜;但仔細壹看,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著他擡頭,壹輪娟娟素靈掛在窗前。秋夜的空間如此明亮幹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但是很冷。對於孤獨而遙遠的旅人來說,最容易觸動他們對秋天的思念,讓人覺得客情蕭條,歲月飛逝。盯著月亮看也是最容易讓人產生遐想,想起家鄉的壹切,想起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低了下去,完全沈浸在冥想中。
從“懷疑”到“擡頭”,從“擡頭”到“低頭”,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的生動畫卷。
就四首詩,寫得清新樸實,清晰如詞。它的內容很簡單,但同時也很豐富。這很容易理解,但它是無窮無盡的。這位詩人除了已經說過的話外,沒有多說什麽。它的構思細致深刻,但也是脫口而出,不著痕跡。從這裏,我們就不難理解李白絕句中“自然”和“無工無心”的美妙風景了。
評論:
這是壹首關於遠方客人鄉愁的詩。這首詩用清晰的語言雕琢出壹個寧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奇,也摒棄修辭的精致之美;它以清新質樸的筆觸表達了豐富而深刻的內容。環境就是環境,情感就是情感,那麽逼真,那麽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味。難怪有人贊其為“古今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