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漢惠帝時期的“禁書”有什麽特點?

漢惠帝時期的“禁書”有什麽特點?

漢魏晉南北朝儒家碑傳

楊選集,楊淩校對,舒大剛審閱。

由楊選編,楊淩校勘的《漢魏兩晉儒碑傳》四卷。

孔子創立的儒學,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表現在儒家經典中。漢初推崇黃老,儒家思想主要在民間傳播。文、景兩位皇帝開始重視學術,開辟了獻書之路,石屋墻上的書逐漸出現。他還建立了壹個儒學博士。比如張生、晁錯是書博士,袁谷生、韓嬰是詩博士,胡武生、董仲舒是春秋博士。此時的儒學雖然地位不如黃老,但也逐漸獲得了合法地位,開始走向寺廟。用董仲舒的話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五經博士”。隨著財路大開,儒家風氣興盛,出現了“盛世經學”和“盛世經學”的時代。漢代教經學,重師法家法。據《史記》、《漢書》和《後漢書》記載,師夷長技之源分明,有枝猶幹,有葉甚茂盛。“老師講的,小弟受的,壹個字都不敢進也不敢留;如果妳向妳的老師學習,妳就不需要它了”(皮席瑞的《經學史》)。

漢代經學也強調“學經致用”。儒家經典不僅是實施教化的重要工具,也為國家政策和禮儀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尚書、春秋可以下獄,詩詞可以諷刺,可以治河,易、洪範可以推災異。儒家經典受到最高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皇帝經常召集經學學者,討論對五經的疑惑。西漢幹祿三年的石渠閣會議和東漢張四年的白虎關會議是作者最多的。

漢代經學可分為今文和古文。今文古文的區別首先表現在文字上,然後對儒家經典的解讀也是不同的。西漢學者創立的十四博士經學,都屬於現代文學的經學。自漢惠帝“解禁攜書”以來,縣內民間陸續發現了用古文書寫的典籍和文獻。比如河間贈送的的書來自民間,魯* * *王的書來自孔府,還有很多先秦時期的古籍。此外,秘閣中還有《左氏春秋》等古代經典,費的《易經》和毛的詩詞也在民間流傳。現代文學的經學和古代文學的經學,本來是各自守著家法,傳著傳著,相安無事。漢朝悼帝時,劉欣要求把《左氏春秋》、《石矛》、《李逸》、《溫孤尚書》都立為學術官,遭到今人文學家的強烈反對,於是就開始了今文經學之爭。雖然經學在漢末沒有成為正式的學問,但東漢初年的大學者,如桓譚、班固、刑錚、杜林、陳垣、賈逵等,都是古代的文學家。很多研究古代漢語的人都很受重視,研究中國古代經典實際上已經享受到了和研究中國現代經典壹樣的政治待遇。東漢末年,湧現出馬融、許慎、傅潛、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師。鄭玄打破了中國現代散文與古代散文的壁壘,將中國現代與古代經典融為壹爐。他註錄了世界各地的經學,匯集了漢代經學的成就。至此,漢代經學進入全盛時期。

到了三國時期,經學已經成為強弩之末。面對老子、莊子、史氏等文化的挑戰,儒學也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戰亂頻仍,亂象叢生。然而,動蕩的政治環境並沒有阻擋學術文化的發展。“學術上仍有傳統,人物上仍有條條框框,文化制度上更要有創新”(錢穆《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關系簡論》)。這壹時期儒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經學上。王弼的《易註》、的《論語集註》、杜聿的《左傳》、範寧的《谷亮集註》、郭璞的《爾雅註》、孔安國的《尚書》等都是魏晉時期的。當時還開創了“義疏”的體裁,惜誤甚多,但能看到的只有黃侃的《論義疏》。唐孔英達等人編纂的《五經正義》,疏部十之八九也取自南北朝。這壹時期學者對經學的貢獻不可低估。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的發展有幾個特點。第壹,儒玄結合,文史並重。二是儒生,知佛知老。第三是學術傳承,家庭學習較多。第四,南北學風略有不同。

漢代至南北朝的儒生傳記,主要有歷代的“正史”和各種“聖賢列傳”、“聖賢列傳”的記載,但碑誌是其最原始、最詳細的記載。墓誌起源於先秦,形成於漢代。崔淵和蔡邕都是東漢著名的墓誌銘。三國兩晉時期,禁止立碑,於是墓碑大大縮減為葬墓。還有人因為擔心墓碑久了會損壞,就把石頭長期放在墓裏。南北朝時,墓誌開始從碑誌範疇中獨立出來,故稱“墓誌”。北朝墓誌相對發達,以北魏為代表。北魏墓誌數量眾多,形制規範(多為方形),方誌書法風格亦為隋唐之首,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渭北體”。南朝的墓誌銘比北朝的少。南朝人甚至認為“士制不可為禮”(王鑒語),但語言更為簡略。總的來說,漢魏晉南北朝傳世的古跡不多,確實是珍品。我查閱了文獻和文物,收集了50多篇有儒家事跡的文章,涉及近50人,始終是壹集,為簡潔起見。

隋唐五代儒碑傳

舒大剛選編,楊玲校對,郭琦,李審閱。

《隋唐五代儒碑傳》六十卷,舒大剛選編,楊淩校對。

隋朝結束了南北分裂,南北學術逐漸走向統壹。隋初,統治者更重視儒學,隋文帝隋文帝實行奴化儒生的政策,儒學壹度興盛:“齊、魯、趙、魏之後,士多,追其師千裏,道不盡。中州之雅,漢魏以來只是暫時的。但到了晚年,文帝精力有點枯竭,他“不滿儒教,致力於刑罰。"到仁壽時,下令廢天下之學,"只有壹國七十二弟子。“楊迪皇帝登上王位,改變了他的論調,恢復了緊急狀態。歷史上說“帝開之初,州縣之學盛”。那時候舊儒學大部分已經死了。”二劉(,劉璇)出類拔萃,通南北,通今人,通後世。系統做出來的各種經典,稀稀拉拉,值得老師們教。”但晚年的煬帝荒淫好勝,“引路者,步步也,轉死也。“凡有經典者,皆佚於煨塵”(《儒林外史·隋書傳》序),儒學在隋末“生生不息”。

唐朝被稱為“黃金時代”,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學術等方面創造了諸多輝煌,也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鼎盛時期。唐朝在思想、文化、學術等方面采取兼容並蓄的政策,儒釋道並存。三教中,儒家思想與封建政治的關系最為密切。史稱唐太宗好儒。他曾說:“我只善堯舜之道孔子,以為鳥若有翼,魚若有水,失而必亡,不能暫聾。”(《子鑒》卷壹九二,貞觀二年)。後來他又命21位歷史上著名的儒生享用孔廟。在唐代,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學者,考試科目包括秀才、明靜、進士等。為了統壹思想,為科舉考試確定壹個權威的版本和意義,成為初唐統治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據《舊唐書·儒林外史》記載:“唐太宗長期用經去聖所,文字錯誤百出。前中書侍郎顏師古對五經進行了考證,並向天下發行,命學者研究。此外,儒家學派眾多,章句繁雜。孔和儒者們寫了五經和易經,共170卷,叫做《五經正義》,使世人皆學。”唐代統壹經學有兩個目的。壹是解決“訛字多”問題,二是解決“儒學流派眾多,章句繁雜”問題,總結漢魏以來的經學研究。儒家經典的統壹也帶來了壹些負面後果。五經正義成為官方教科書和科舉標準,必然導致思想僵化和學術停滯。相反,佛道經過數百年的轉型發展,建立了壹套以心性為特征的系統理論,對儒家提出了學術和信仰上的挑戰。所以從中唐開始,就有了壹場儒家革新的運動。以韓愈、李敖為代表的儒家改良派,擺脫了漢朝重唐的刻板印象,直接統壹了孔孟思想,建立了儒家的“道”論,與佛道抗衡。中唐時期的文化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經學研究方法的巨大變革,成為“宋學”的先聲。

五代十國時期,儒學雖被篡奪,繁衍生息,但並未被打敗。後唐和後周的君主都懂得贊美和崇拜聖賢。晚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請人按石經的字印九經,命國子監征集儒博士,按自己書上的句子抄寫、註釋西京石經,仔細閱讀,然後號召所有會刻字的工匠,刻上有秩的板,廣授天下。周三年六月,左丞又命國子監田印《九經》、《五經》、《九經》壹百三十冊。這是中國雕版印刷的開始。西南被孤立的後蜀政權也出版了碑刻。五代十國時期,儒家經典著作也不少,如王昭蘇的《易經》、馮驥賢的《易經》、春秋時期的《易經》、《易經》、《名書》、郭中書的《中國古代文學筆記》、陳悅的《春秋雜家書》等。,這些都有壹定的影響。

隋唐五代時期,湧現出許多儒生,如隋代的劉卓、劉璇、王通,唐代的孔英達、陸德明、顏師古、賈、韓愈、李敖、柳宗元、皮日休等,都是傑出的。他們或入儒,或以儒治天下,或取經,或創新儒學,推動了儒家文化的發展。他們的壹些紀念碑流傳給了後代,而另壹些則遺失在過去。我們收集記載,搜集出土資料,編成《隋唐五代儒碑傳》。收到580多篇文章,涉及510多人。《全唐文》、《全唐文補遺》、《隋唐墓誌銘匯編》、《唐代墓誌銘補正》、《全唐文新補遺》中的墓誌銘、描述、文人傳記全部收於此。

宋代孔廟傳

《宋儒碑傳》208卷,楊選編,校訂。

宋朝在完成南北統壹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避免“皇帝在最近幾十年幾度改姓,士兵不斷改名,以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爭局面。在選官上,宋朝吸取了五代的教訓,拒絕武人,重視儒臣。為了防止割據,明確官員管理,宋朝建立了“儒官知國事”制度。“百年不遇”的結果是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然而,對文化和教育的重視以及自由和包容的文化政策在近百年後終於有了新的面貌。大量經典、史書的出版和傳播,對文化教育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科舉取士範圍的擴大,為士入仕提供了壹條坦途。私人講學蔚然成風,各地設立書院、學校,讀書寫作成為社會風氣。由於相對寬松的學術環境和自由的思想,宋儒敢於發表不同意見,敢於挑戰傳統,打破權威,創造新的理論。

宋學之變始於真宗、仁宗之時。清代儒家學者全說:“有和任兩個學派的時候,學者們對草是無知的。當時連、羅的弟子萌芽未出,而綏陽的齊家在宋,泰山的在齊,胡氏在吳,彼此相融,博采世俗。亦必無愧於朝中聖賢,安陽韓中,高公,樂安歐陽文忠公,皆出類拔萃於道綱,故學派遍地,學儒之道成立,而結合經典的、邵家佐,則自以為是毛先於廉、羅。”(《李青書院傳》卷十六)全提到的這些人物,都是當時儒學復興運動中的重要角色。他們有的是變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有的以講學為主,倡導儒家革新,革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充當教材。韓琦、範仲淹、歐陽修先後在朝廷擔任要職。壹方面,他們致力於改革時弊,匡正政治,將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付諸實踐;另壹方面,他們本身就是當時著名的儒者,他們的儒家觀點和經學取向無疑為當時的學者樹立了榜樣。

宋代以儒家為立國之本,重文輕武。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使中國文化達到了壹個高峰。在儒學方面,清朝繼承了中唐以來儒學革新運動的余波。宋儒學對佛道文化既有批判,又有借鑒,建立了不同於漢唐的新儒學。宋代理學流派眾多,其中不乏註重實學的,如龔景學派、錦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等。有的偏重義,如埃羅學派、考廷學派、香山學派等。但是,重功德者不排斥義理,重義理者不排斥功德。宋儒通過對漢唐經學的批判和超越,重新詮釋經學,建立了壹套以“性”“心”學說為核心的“道德生活之學”,稱為“新儒學”,是宋代儒學的新發展。宋儒還對漢唐章句註疏研究進行了反思,認為眾多的註疏造成了經學的分裂,使聖人之道晦澀難懂,漢唐註疏無助於儒學的宗旨。因此,宋儒學在經學的觀念、方法和內容上做了許多創新。在經學研究上,宋儒學另辟蹊徑,力圖超越漢唐,崇尚樸質,革除漢唐註釋之學,摒棄經學,通過對經典《此篇》的研讀和琢磨,直接探究聖人的本意和經典的本義,不註重個別句子的訓詁,發掘經典所蘊含的儒家價值。“六經註我,我註六經”體現了宋儒學主體意識的加強。在經學內容上,如松喜歡講義理,喜歡說新鮮事。他對五經及其註釋既大膽又懷疑。他從過去重視四書,把《孟子》這本書從兒童上升為經典,把《中庸》和《大學》從《禮記》中分離出來,與《論語》不同。他們從“四書”中挖掘出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建立了儒家的性理論體系。

宋代文化普及度很高,讀經講學成為社會風氣,儒學興盛,湧現出壹大批著名的儒生。他們或解釋經典,或講學道術,或學以致用,以“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開太平萬代”為宗旨,試圖延續孔孟傳統。文獻中有大量宋代儒家人物傳記,杜大玄的《名臣碑傳集》已初步收錄,是研究宋代儒家文化的材料。時至今日,除了《杜集》之外,散佚簡牘集已被廣泛編纂,壹套傳承了840多位儒家人物。

遼金儒學碑傳

楊文選,李校對,郭琦審閱。

《遼金儒碑傳》十二卷,楊選編,李校對。

遼金是公元9世紀至13世紀存在於中國北方的兩個民族政權。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從916年建國到1218年西遼朝滅亡,存在了300多年。金是女真建立的壹個王朝。從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國到1234年蒙古滅金,* * *存在了100多年。

契丹統治者雖然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儒家思想仍占主導地位,並采取多種法令和措施加速儒家思想的發展:遼朝實行雙軌制統治,契丹統治契丹人,漢人統治南方人,采用中原制度治理漢人地區。契丹貴族向往儒學,尊崇孔子,深受漢民族思想文化的影響。在遼朝景宗統治時期,采用了科舉制度和中原制度。遼聖宗以後,儒學得到進壹步的重視,許多儒家經典被翻譯成契丹文字,為契丹貴族通曉儒家經典提供了物質條件。道宗年間,頒布詔書“設秀才,頒布五經,設博士、助教”(《遼史·道宗紀》),於是各地紛紛興建學校和孔廟。道宗還親自聽取朝臣講授儒家經典,更加尊重儒家的地位。

女真遷至燕京後,很快接受了中國文化,並將儒家思想視為有效的統治工具。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章宗等都精通經學,擅長詩文,有很高的國學修養。金代初期實行科舉,即以“經學”選拔學者,然後興辦學校,修建孔廟,優待學者,這是壹種崇尚儒學的措施。用女真文字翻譯儒家經典,學校以《論語》、《孝經》為必修教材。隨著金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理學開始在金朝統治地區流行。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朱等人的學說在北晉統治地區傳播到之民。澤州的得了《程程傳》,又學了皇帝邵,教了鄉村歌曲。霸州杜在山傳授程顥、程頤理學。易九疇教邵雍學,研究和《春秋》。馬九疇的弟子多為晉末元初著名儒學家。誠然,講授理學,對程程和朱的研究也有不少評論和批評。趙秉文,磁州人,晉末謚號文宗,也學過治國,標榜繼承朱成。王若虛和趙秉文都是晉末著名的儒者。王若虛著有《五經》等十余部著作,批判了漢宋學者的歪理邪說,以及史書和古漢語詞匯中的缺陷。趙秉文著有《叢屹說》十卷、《中庸》壹卷、《長江》壹卷、《太玄鑒贊》六卷、《文子說》壹卷等書,刪《論語》、《孟子解》十卷、《子陸淑》十五卷。他在經學闡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元好問是金代詩文大家,著述甚豐。

遼代傳世的古跡不多,本書收集的資料多為考古發現。晉人的藏書很多,如王績的《卓》、的《黃》、的《寄水集》、的《壹老集》、的《壹山集》、的《莊經集》等。這些藏書中有許多儒家人物的傳記。本書以上述資料為基礎,輔以考古資料。38位儒生的碑上有40多處碑文。

元代儒家碑傳

舒大剛、選集,李校對,楊審閱。

《元儒碑傳》壹百五十六卷,由舒大剛、選編,李、校勘。

元朝是由在漠北崛起的遊牧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如果這個國家在1206年復興,1368年滅亡,那麽它將延續160多年。

元朝以軍事力量征服了中原,但建立不久,統治者就不得不拉攏漢族、契丹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女真士人,並借鑒中國傳統的統治方式和意識形態來鞏固統治。像耶律楚材、元好問、郝靜、姚樞,都受到禮遇。蒙古貴族通過他們接觸到儒學,促成了蒙古人的漢化。但是,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儒家思想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盡管趙復、姚樞、劉隱、許衡等人極力提倡朱成的理學,忽必烈本人也很尊重儒學大師,但儒學並沒有立即得到官方的承認。直到元仁宗的延祐時期,恢復了科舉取士的方法,通過義策提問,朱成的理學才最終上升到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

元政府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各州縣也設立學堂。元代的書院也很活躍。書院重在教授儒學,或者標榜為儒家講學。當時,壹些著名的理學家,如吳澄、金履祥、許衡等。,都是在這樣的書院裏教的。南方的理學在宋亡後不願在元朝做官,大多退居書院講學,教學生。

隨著儒家思想在蒙古貴族中的傳播,大量儒家經典開始被翻譯成蒙古文字,由朝廷頒布於世,如《貞觀顯貴》、《子同治簡》、《大閆學易》等。元蒙統治者推崇儒學,主要表現在對孔孟和宋明理學的崇拜。從當時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來看,基本上是從《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本書中出題,標準答案只能是朱的《四書章句註》。《詩經》采用朱註本,而既用註,又用朱朱註。在科舉考試中明確規定使用朱的註釋,這實際上始於元代。朱成的理學上升為官方學術,理學的獨尊地位進壹步確立。

元初的儒者多來自遼、金、南宋。如耶律楚材、元好問、趙復、馬端臨、許衡、柳蔭、吳澄。元末,許多儒生進入明朝,如朱升、宋濂、王逸等。可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儒學在元代得到發展,出現了壹批有影響的儒家人物。徐謙、胡以貴、包巴、蔡照、胡秉文、陳櫟、王申子、熊、、董振清、、黃振成、劉進、、、高玉、程端雪、鄭瑜、齊呂倩、虞姬、袁玨。元代人留下了大量的文集,其中有大量的儒家人物傳記,是研究元代儒學史的珍貴資料。

本書從上述選本(包括部分明清選本)中收集元儒碑傳,匯編成書。錄570人以上的,為156卷。

明代孔廟傳

《明儒碑傳》百卷,楊選編,刁校對。

明代儒學承宋元之氣,以朱成理學為正統。明太祖朱元璋信任浙東儒生,參與討論。他稱帝前壹年,在宮中寫下了如松甄修德所寫的《大學之義》,為的是準備壹部《早晚觀》(明史卷十四)。他還到曲阜祭孔廟,稱贊“仲尼之道,浩浩蕩蕩,源遠流長,與天地融為壹體”。洪武十七年(1385年)規定鄉試、省試四書義為朱註,經典以程頤、朱註為準。作為官方學者,朱成的研究得到了鞏固。明還提倡的理學,命等人摘抄宋儒著作120篇,編成《人性論大全》,闡述理學觀點。他還下令編纂《四書全集》和《五經全集》,是報考科舉的士人必讀之書。《明史·儒林外史》序曰:“明初諸子,皆朱子弟子之後裔,自有其師。

總的來說,明代儒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明初皇帝繼續提倡理學作為官方學術和王朝的統治思想。明初著名的理學家有宋濂、方孝孺、曹端、薛蟠、吳玉璧、胡。明代弘治、鄭德年間,王陽明繼承了宋代儒生陸九淵的心學,提倡“心外無理”的心學,又稱“王雪”,廣為流行。《明代儒學案》按地域劃分,將王門學者分為浙派、江油派、南中派、楚中派、北派和粵閩派等六種情況,並列出了66個項目敘述者。其中,浙中和江油王門影響最大。明朝萬歷年間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社會開始轉型。薛竹和王雪都不能控制人民的心。各種反新儒學的理論層出不窮。明朝喪國,士人痛批理學或理學的空虛,誤解國家,於是另辟蹊徑,重新審視宋明學術。壹度各種學說並立,名家輩出,思想界再次出現“百家爭鳴”。王雪的《逍遙遊》不僅引起了思想家的批評,也引起了經學界的反響。晚明經學出現了壹些新動向,逐漸拋棄了空談心性論,轉向考證和註釋,並向拋棄宋復漢的方向發展,成為清代漢學的先行者。

明代經學的突出成就是梅李的《尚書》考證。宋儒曾對《古文尚書》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梅笠舉出證據證實《古代文學著作》為偽書,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在《詩經》研究中,昌迪對石矛古音學的考證開創了新的局面。明代音韻訓詁和辨偽經學的興起,為清代漢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明代著名的儒者輩出。如朱升、錢塘、方孝儒、解縉、胡光、薛瑄、胡、於友、蔡青、陳晨、林熙媛、羅欽順、曹端、吳玉碧、胡、陳振聲、王守仁、呂楠、李忠、馬麗、魏曉、王英典、黃春瑤。、何廷仁、劉邦才、魏、、、尤、張厚覺、鄧以贊、張元團、鯉、秋夢、賴誌德、張怡寧、焦紅、楊慎、曹雪泉、高攀龍、黃遵素等。,或者他們擅長講課。在明代的各種藏書和集子中,都有大量的明代儒家人物傳記。焦紅曾編撰《獻路征》,是研究明代儒學的重要資料。這是壹次全面的搜索,* * *獲得了400多位儒家人物的傳記,匯編成100卷。

清代孔廟傳

楊選集,楊、郭琦校對,李審閱。

《清儒碑傳》壹百七十七卷,由楊選編,楊、郭琦校對。

清代儒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明清時期,社會劇烈動蕩,思想家們經歷了明朝的衰落和滅亡。他們從亡國之痛出發,重新評價儒學和理學,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說。壹時間,學術界呈現出諸子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從清初到康熙雍正時期,各地的叛亂勢力都被平定。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朱成理學再次被作為官方學術加以提倡。但是,清代特工繼承了宋的東西多,很少創造新的東西。清初的科舉考試仍以明制為基礎,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以朱成等理學家的調和為標準。康熙帝頒布的《聖旨十六條》貫穿了理學的社會政治觀點,明確規定“崇尚正統之學(理學)是以崇尚異端為前提的”,還包含了“尊孝敬人倫”、“尊族以示和合”等倫理觀。雍正帝相應地補充了它,標題是“神諭的廣泛指示”,“明確的意義,簡單的語言”(《雍正帝》序言)。他們在全國各地的村落中,定期布道,力求傳到“黎族人民大眾”中,家喻戶曉,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以“君、臣、父子、夫妻”為核心的倫理觀念逐漸成為普及全民、影響深遠的意識形態。盡管理學是清代官方哲學和整個社會的統治思想,但在學術研究領域,與宋學相對立的漢學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顯學。

清代漢學主要是指對中國古代經典的研究,是指對儒家經典本義的考證和解釋。廣義的漢學包括經典、音韻、文字、訓詁、金石學等領域的考據學。國學講究實證,所以又叫樸學。清代漢學從清初顧開始,經顏若渠、胡瑋所推動,乾隆、嘉慶時期經惠棟、戴震、錢大昕發揚光大,段玉裁、王念孫、王等人達到頂峰。贛嘉漢學主要分為吳、萬兩派:吳派自創利,以惠東為代表;安徽學派創立於江永,代表人物為戴震。乾嘉漢學家繼承了古代學者的考據和訓詁方法,並系統地加以發展。他們的研究以經學詮釋為主,以經學詮釋為宗,學風樸實嚴謹,不空談。古音學是甘家漢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用古字古音來理解古教,進而理解經典的意義,是他* * *的學術主張。

清朝中後期,沈寂了壹千多年的經學再度興起。漢代經學非常興盛,魏晉以來衰落。到了乾隆年間,學者們又開始關註它,到了嘉慶年間,它成為壹個新的流派,在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嘉慶以後,以經營中國古代經典為特征的漢學逐漸衰落,而討論國家大事的革新之風卻日漸興起。現代公羊學不僅可以在經學領域開辟學術研究的新境界,而且可以成為政治生活中改革古籍的工具。經學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復興。莊存和、劉、宋向峰等。開風氣之先,經過龔自珍、魏源的發展,清末出了康有為、梁啟超,以語文學為改革。隨著變法的失敗,傳統儒學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儒學尤其是經學在清代盛極壹時,浙、吳、皖、閩、粵、湘等地的儒學繁榮程度堪比鄒魯。學習講學的人大多是有寫作能力的,作者也很多,傳世經典也很多。因此,清代出現了大量的儒家人物傳記。清代的《碑傳》由錢奕基、苗、閔爾昌、王昭永、錢仲連等編纂。此外,卞還編著了《辛亥人物立傳》和《民國人物立傳》,其中也涉及到清代人物。與《清史》傳記相比,《清史千碑傳》更是彌足珍貴,是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基礎史料。這些“豐碑傳”大多是從各種藏品中搜羅而來,基本沒有變化,保持著原貌。而且有些碑傳還有編者考證和個案筆記,對研究大師生平有重要價值。由於清代儒家人物眾多,這部《清代孔廟列傳》是對上述孔廟列傳、其他清人集及其他相關資料的綜合匯集,以著名孔廟列傳集為主,記載和傳記近1100部,分170卷和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