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有沒有名人對杜甫的評價?急!!!!~

有沒有名人對杜甫的評價?急!!!!~

八月走進成都草堂。

看到唐朝的薄眼睛

憂國憂民,透明犀利

悲痛和悲傷

穿越時空思考

我在妳眼中看到。

盛唐的輝煌稍縱即逝。

我在妳的小屋裏聽到的。

呼嘯的秋風寒冷刺骨。

在妳的詩中,我讀到

碰撞的骨頭哭了整個時代

我還在妳的茅草屋上看到了。

總有壹只孤雁成為太陽的影子。

穿著妳寬大的衣服

裹著滄桑,而妳

只是壹滴眼淚。

邊巴家園

濕透了

倪曹德堂

它是民族精神的家園。

偉大的朱德的詩。

“草堂留傳後世,詩人們永垂不朽。”

是最好的贊美

我不能在草堂見妳。

我不能和妳在小屋裏喝酒。

只是在妳拿起聖杜的畫像之前

含情脈脈的思念

想想妳詩歌的精神。

妳寫的關於小屋慘淡經營的詩

在苦難中掙紮的人。

我知道在壹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

妳家的天空在秋風中呼嘯

妳和妳的妻兒在黑暗和寒冷中嘆息。

是南村的孩子。

他們欺負妳,又老又弱。

現在的過去是怎樣的?

我們的家充滿了溫暖。

我們的孩子已經有幾千萬了。

在壹個水泥和鋼鐵建造的房子裏。

用妳的詩取暖。

讀妳的詩,懷念。

壹個叫杜甫的詩人。

唐代詩人談到杜甫這個話題,應該說是壹個比較沈重的話題。我在各地拜訪壹些歷史名人的時候,很註意觀察各地的雕像。我覺得很好。唐代詩人中,壹個是四川江油李白紀念館的李白塑像,壹個是河南珙縣杜甫陵園的杜甫塑像。江油的李白雕像,把即將走出四川的李白描繪成壹個英姿颯爽的形象,神氣活現,很像我們想象中的李白;珙縣的杜甫雕像,我們想象中的,是壹個暮年的老人,皺著眉頭,憐憫地俯視著滿目瘡痍的土地,讓人看後心情沈重。

我們說杜甫的壹生並不總是這樣。杜甫也有他的青春,他的少年時代。在杜甫的詩歌中,我們看到了他對青年生活的種種回憶。比如他在《莊遊》壹詩中,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山東、河南等地遊玩。他說自己“放蕩於齊趙之間,秋馬頗狂。相戶愛叢臺,冬獵青山旁”。那時,他春天在壹個平臺上唱歌,秋天和冬天在村子邊上打獵,過著放蕩的生活。他甚至還記得自己早年的生活。50歲的時候,他寫了壹首詩,叫《傷逝集》,回憶他十幾歲的時候的情形。他說:“我15歲還是個孩子,健康得像頭小牛。宮前八月梨棗熟,我壹日可造千樹。”十五歲的他,活潑得像個孩子,內心完全是壹顆童心。像小牛壹樣強壯,到處跑。他的院子裏有梨樹和棗樹。秋天這些果子熟了,他壹天爬上樹要1000次,壹直爬上來吃。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在35歲之前,曾經是壹個狂放的青年。十幾歲的時候,他曾經是壹個活潑健壯的少年。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有壹個雕塑家,我們可以創造壹個青春的杜甫,像李白壹樣,或者進壹步創造壹個青春的杜甫,爬樹摘果子,然後給大家看,這就是詩人杜甫。雖然妳說這是壹個少年杜甫,這是壹個少年杜甫,但我想大家不會認可,因為我們認可的杜甫就是這樣壹個憂國憂民的形象。

宋代黃山谷有壹首詩寫杜甫畫像,裏面有壹句很好的臺詞,叫做“醉眉存萬國之憂”。那就是,即使是杜甫喝醉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的憂慮和壹種對這個世界的悲哀都聚集在他的眉宇間。後人評價黃山谷的詩說:“壹個孩子壹生都是美麗的。”這句話徹底寫了杜甫的壹生。所以我認為杜甫的形象已經被歷史固定為壹個憂國憂民的形象,所以關於杜甫的話題必然是壹個沈重的話題。妳聽完可能會覺得有些沈重,但是正如古人所說,宋代的嚴滄浪在他關於滄浪的詩中說,我們在讀壹些作品的時候需要進入這樣壹種境界,比如說《離騷》,如何讀《離騷》最好?妳壹定要讀抑揚頓挫,讀眼淚,讀完《離騷》後,眼淚傾瀉而下,衣服濕透。這時候妳才真正理解了《離騷》。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也是如此。我最喜歡的詩,讀完之後讓我的心沸騰,熱淚盈眶。至於有些詩,我覺得我此時最感動的是審美。所以,雖然我們今天說的是這麽沈重的話題,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耐心壹點,心平氣和的聽我說。

杜甫是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這個好像不用說了,可以說地球人都知道。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也就是他的影響,他的意義早就溢出了文學和詩歌,在整個文化史上是這樣的意義。那麽我們在哪裏看這個?我覺得首先要看後人對杜甫的評價。

眾所周知,杜甫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宋代奠定的。先說宋人。北宋有個政治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最高尚、最有抱負的政治家,與其說他是政治家,不如說他是真正的政治家。王安石對杜甫非常敬重。在壹首關於杜甫畫像的詩中,他這樣說。他說:“推眾之心小,願從眾往死裏遊。”就是我猜妳的心在古代是很難得的,很高尚,很偉大。我真的希望妳能復活,讓我和妳交朋友,讓我成為妳的朋友。他崇拜古代的杜甫。

我們再來看看南宋理學大師朱的評價。眾所周知,理學,尤其是南宋的理學,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非常嚴格,甚至苛刻。朱就是這種情況。當我們觀看壹個齋藤優子流派時,很少有歷史人物不被他批評。在他們非常嚴格的道德標準下,很多歷史人物被他們無情地批判。但是朱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五個偉大的人物。這五個數字是誰?第壹個是漢朝的諸葛亮;然後唐代有三個:壹個是杜甫,壹個是顏真卿,壹個是韓愈;最後是北宋的範仲淹。諸葛亮和範仲淹這兩個人物,我覺得不用我多說。大家都很熟悉他們。他們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早已被歷史所評判。值得討論的是,唐代三人行是朱提出的,並稱之為“五君子”。唐代君子中,杜甫是第壹個。第二個顏真卿,妳可能知道他是大書法家,顏體創始人,但顏真卿也是有名的忠烈烈士。為堅決維護國家統壹,堅決反對藩鎮叛亂割據,被李希烈所殺。那麽第三個韓愈,當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儒學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文學史上的大人物。他提出了“文以載道”的主張,在唐代掀起了古文運動。同時,在他壹生的政治活動中,每當國家需要有人站出來說話的時候,韓愈總是勇敢地站出來說話,盡力地發聲,並多次被流放到南方偏僻的地方。這些人物,除了杜甫,應該說壹生在政治和其他行動上都有不少建樹。只有杜甫應該說他不是政治人物。杜甫壹生的政績幾乎不值壹提,因為他從來沒有得到過這樣的機會。他要報效祖國,他要效忠朝廷,他反對謀反,但是歷史並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除了在蘇宗朝中偶爾發聲,從此被朝廷疏遠。其他時候,他總是默默無聞,甚至很多時候都在民間。但就是這樣壹個人物,為什麽也得到了朱的高度評價,為什麽在朱看來,杜甫能在諸葛亮、範仲淹這樣的名單中占有壹席之地?然後朱說得很清楚,關鍵是他們五個人都有壹顆偉大的心,他們在道德和人格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朱用的原話說,他們都是光明正大的,這樣的人在人格上成了典範。這顯然不是文學評價,而是文化評價。

後來到了現代,聞壹多先生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叫杜甫。聞壹多先生是壹位詩人。他的古典文學論文不像我們今天的教授寫的那樣枯燥乏味。他用詩意的語言寫下它們。在這首杜甫的最後,聞壹多說,杜甫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壯麗、最永久的光輝。這是很高的文化評價。

在現代,1961,有壹個國際組織叫世維會。那壹年,世維會在瑞典首都召開主席團會議。那次會議決定,第二年,也就是1962,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壹位就是我們的杜甫。由此,從宋代到近代,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認識到了杜甫的意義,這絕不僅限於文學史。他的確是文化史上的偉大人物,他的意義屬於整個中國文化。

先說第二點。傅為什麽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在哪些方面發揮了這樣的代表性作用?這裏必須稍微推測壹下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個人認為,中國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但最重要的特點還是人文精神。永遠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以人為壹切價值的判斷和出發點。這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點不同。所以,在先秦時代,雖然百家爭鳴,各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是我覺得他們有壹種團結的精神,就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他們最終的落腳點是人,他們的出發點是人。這是壹種民本文化,而民本思想大概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對於我們中國文化來說也成為壹種主流,可能是儒家和道家。雖然這兩派互相爭論,看似水火不容,但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都非常重視人。不同的是,道家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儒家更重視群體的利益。儒家更多的是在個人的基礎上關註群體、壹個家族、壹個宗族乃至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利益。那麽壹方面,儒道是互補的,互補的。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古代中國,他們的自然環境不是很優越,他們不能像印第安人壹樣在熱帶地區謀生和維持生活。而且我們是在黃河流域,水深比較厚,氣候也不是很暖和。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有洶湧澎湃的河流需要治理。如果不治愈,就會有洪水。因此,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完全強調個體生命而忽視群體利益,不利於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儒家所代表的這樣壹種倫理觀念,這樣壹種道德理想,歷史上被選擇為我們文化的核心。道家是補充,儒家是核心。這不是壹個傑出人物奮鬥的結果,而是壹種自然的選擇。換句話說,我認為這是先秦時代的唯壹選擇,否則,中華民族將難以生存。在以後的幾代人當中,雖然我們中華文化在不斷發展演變,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新養分,但是儒家思想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始終占據著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豐富演變基本上是中國傳統文化演變的壹條主脈。

讓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看杜甫。他扮演了什麽角色或者說他有什麽樣的代表性?回顧儒學的發展歷史,基本認為有兩大流派:壹個叫漢學,壹個叫宋學,是清代儒學提出來的。在這兩次主要高潮之間,唐朝應該說是處於低潮階段。無論妳看哪部思想史或者儒家思想發展史,唐朝的地位都不高。唐朝以前不能和漢人比,後來也不能和宋人比。那麽儒學的發展是不是到了唐代就停止了呢?唐朝有什麽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嗎?錢穆有壹個觀點。在壹本書中,錢穆認為唐代有壹些。唐代儒學最重要的兩位代表:杜甫和韓愈。很有意思,兩個人都是作家。先不說韓愈。再來看杜甫。從什麽意義上可以說杜甫對唐代儒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們壹提到儒學和唐朝的發展,馬上就會想到初唐五經中的正義。有些同學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說儒家思想是唐朝發展起來的。《五經正義》是唐初孔所撰。但我想說,雖然長期以來《五經正義》是十三經註釋中最重要的讀物,但《五經正義》中的概念和壹些原理基本上來自漢儒,它在學術原理上並沒有太多新的解釋。也可以說,儒學發展到初唐,在五經正義出現後基本停滯。但是杜甫沒有。杜甫用他的壹生,他壹生的實踐和行為,豐富和充實了儒家思想的內涵。儒家思想本質上是壹種實踐哲學,非常重視人的行為和實踐。所以我們看孔孟青年中年。當他們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們不再寫書,不再出書。他們滿世界跑,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去宣傳他們心目中的道。當我終於覺得“道不好,人皆知”的時候,等我老了,我會回來寫書,把他們的學術著作以著述的形式流傳給後人,擴大自己的影響。本質上是強調實踐,行為先於生活,壹些成就先於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說杜甫是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甚至發揚儒家精神的歷史人物。

下面舉幾個小例子。儒家重視仁政、仁愛,主張天下實行仁政。然後杜甫用他的詩“不遺余力”地倡導這樣壹種理念,這樣壹種理想。儒家譴責貧富不均,這是對社會最大的傷害。杜甫也嚴厲批評了這種現象。雖然有不少好的文學作品揭露了歷代的民生疾苦和貧富不均,但我想大家壹定都同意杜甫的兩句詩“酒肉臭朱門口,屍骨凍死在路上”是這方面最驚心動魄的名句,以至於我們聽到這些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這兩句,他在這方面的體會最深。

再比如儒家強調異邦與夏國之分。儒家強調我們的民族要有民族的尊嚴,維護民族的利益。在與外國民族的關系中,要註意維護其利益和尊嚴,強調反對侵略,維護本民族和本國家的獨立。在這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亂後,由於安史之亂很快占領了長安,無數唐朝高官投降,全部叛變,成為安史之亂和壹個偽王朝的偽官。包括當時的宰相陳希烈、等人,杜甫的好友王維等人也是這樣做的。只有杜甫,只有這個生活在八品以下的官員,才是真正的小官,芝麻綠豆官。杜甫這樣的小官,卻堅持民族氣節。當然杜甫在長安是因為官太小,沒有得到安史之亂的重視。他只是把他留在那裏。但他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唐軍與叛軍對峙的戰場長安,然後逃回唐朝臨時政府所在地。這樣的舉動在當時是沒有別人見過的,只有壹個杜甫做到了。所以在這些方面,杜甫確實體現了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實踐表現了壹種儒家的道德風範。所以我覺得我完全同意錢穆的觀點。在唐代儒學發展史上,杜甫是壹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用自己的行為解釋了儒家經典,解釋了儒家中間的道德規範應該是什麽樣子。這是壹個方面。

另壹方面,儒家思想非常重視修身養性,這壹點被詬病已久,大家都覺得這似乎是壹個應該否定的命題。其實並不是。這壹點非常重要。在壹個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它的基礎是什麽?應該是壹個文明的個體,壹個有道德意識的個體。個人不應該被外力逼迫,而應該做壹些合乎道德的事情。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發自內心的壹種自律。所以儒家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成就,提倡壹種人格精神。在這壹點上,杜甫可以算是壹個典範。我們可以看到,君子精神是在孟子中間提出的,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如果拿歷史上的壹個名人來說,是誰?我覺得杜甫和杜甫很好的做到了這壹點,並且體現出來了。在這裏,我要特別註意壹下杜甫的身份。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仁人誌士。我們可以列壹份長長的清單。但這份名單中間的大部分人是那些在政治上有更重要地位的人。這些人物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承擔著天下的責任,杜甫卻是個例外。杜甫壹生基本都是平民。他經常自稱“淩渡布衣”和“淩渡有布衣”。他還自稱“少陵夜老”,無論布衣還是夜老。他只是壹個普通人,壹個普通人。我覺得把儒家倡導的壹種人格模式作為布衣展示出來,意義重大。因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妳號召大家向諸葛亮、範仲淹學習,那當然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但是人們會發現它很難學。他們離我們太遠,地位太高,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在有生之年都沒有機會向我們展示這種成就。普通人就是過著普通生活的普通人。普通人能過上普通的生活,達到道德人格的完美嗎?對,就是杜甫。儒家本來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說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成為聖人。為什麽?因為人性本善,人性本善。後來明朝的王陽明甚至主張“滿大街都是聖人”。好像滿大街都是可以成為聖人的好人。如果我們拿壹個非常嚴格的聖人定義,壹個非常高的標準,像朱那麽高,也許有人會問王陽明,妳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請妳拉壹個出來給我看看哪個是聖人?以嚴格的標準哪壹個可以稱之為聖人?我想,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至少可以邀請壹個人,那就是我們的杜甫。他是平民中的聖人。雖然他主要是平民,但他是聖人。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杜甫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先說第三點。杜甫不僅體現了儒家的壹些道德倫理觀念,而且用自己的行動豐富了這壹內涵,甚至使之更具實踐性。這也是對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巨大貢獻。眾所周知,杜甫心地善良,關心國家和人民。他關心人民,關心民族,關心國家。因為大家都是從課本中間看到的,大家都是在讀杜甫的詩時深刻體會到的,那我們就不說了。我們來看看,杜甫的善心不止於此。除了愛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同胞,他的善良被擴展到了更廣的範圍。比如熱愛其他民族的人。盛唐時期經常發生邊境戰爭,以唐為壹方,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壹方。這些戰爭的性質很難確定,但至少有幾場戰爭可以肯定,唐帝國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比如與南詔的戰爭,南詔是盛唐東征,南詔是雲南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當時無論從《新唐書》、《舊唐書》還是《子同治鑒》來看,應該說肯定是唐朝的錯。然後唐朝發動對南詔的戰爭後,多次失敗,戰敗。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包括許多著名的詩人,被壹種謬誤的愛國主義傾向所激發。主張要打南詔,打敗南詔,這些詩的作者包括高適、褚光熙都有類似的詩。只有杜甫清楚地看到了這場戰爭的不正義,只有他清楚地看到了這場戰爭給人民的和平生活帶來的巨大破壞。所以他寫了《車店》,這首詩在當時是別人寫不出來的。只有杜甫是他的善良精神。他覺得其他民族的人也是人,我們的善意也應該適用於他們。我們應該和他們保持和平。他是善良的壹種推廣。

況且杜甫除了愛別人,本來就是儒家倡導的。儒家是怎麽看待仁的?仁就是愛。杜甫的慈悲和仁愛,除了愛別人,還擴展到人以外的其他動物,擴展到宇宙中間的壹切生命。那麽這壹點也很突出。我們無數次在杜甫的詩中看到他深情的描寫。動植物不僅外表美麗,而且外表強壯有力,如馬、鷹、松樹等。這些在審美上能讓人感到崇高的物件,哪怕是壹些小的不那麽美的東西,杜甫寫的時候也是滿滿的愛。杜甫看到河對岸有壹張密密麻麻的漁網,很多魚都被那張網困住了,他覺得很對不起那些魚。他說:“物以有限,仁者有惻隱之心。”他認為有些生物很大,有些很小,有些很小。他們的命運有好有壞。但是人們應該有壹顆關心他們的心。我們知道“惻隱之心”最初是孟子提出來的,但是孟子提出惻隱之心的時候,只關註人。他說壹個小孩會掉井裏,所以我們大人看到會覺得可惜。感覺壹個孩子快要墮落了,他只關心人。另壹方面,杜甫的關註延伸到所有的生命,宇宙中的所有生命。

另壹方面,杜甫也用自己的行為和實踐使儒家倡導的仁學更加實用。在這裏,我們想把中國古代的仁和仁義精神與西方的博愛等等做壹點比較。我個人認為,源於宗教的西方博愛精神,當然是壹種有價值的價值倫理。但是我們把它推到了原點。它當初為什麽會有這種博愛精神?壹個是服從神靈的指引,是他叫妳去愛;還有對人類祖先犯下的原罪的救贖——亞當夏娃犯下的原罪。當然,還有壹種更低級、更低的境界,就是生前行善,死後入天堂。所以行善博愛之心,是對未來天國入場券的預付款。我先在這裏交壹張入場券,死後可以進入天國。然而,中華民族的仁義之心卻不是這樣的。儒家強調仁、義、理根植於心,由心自然流露,自然而生。孟子有很好的判斷力。他說:“我老了,人也老了;年少輕狂,還有年輕人。”那就是我們的愛首先是因為我關心我的家庭,我愛我的老人,我孝順我的老人,推而廣之,我愛其他家庭的老人;我愛我的孩子,推而廣之,我愛全世界的孩子。是壹種由近及遠,由近及遠的自然情感流動。我覺得這樣的流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出壹顆愛的心,更自然,更符合人性,更實際。而杜甫的詩和他的行為很好地詮釋了這樣壹種倫理價值。我們看杜甫的詩。他在很多地方寫了自己和家人遭受的壹些不幸,以及自己造成的壹些痛苦,同時延伸到全世界人民。他去鄢縣探親時,突然發現小兒子餓死了。當然,他很難過。壹個孩子餓死了,他覺得很慚愧。他覺得作為父親,沒有給他提供足夠的食物,讓他餓死,很痛苦。但同時他馬上想到,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比我更窮,那些失業的人。他所指的失業者是失去土地的農民。他也想到了戍邊的戰士們,他們比我更痛苦。於是他把關懷從家庭延伸到整個民族和國家。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小屋被刮花了,漏雨了,他睡不好,床也潮濕了。此時他所想的是“有千千萬萬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風雨猶如山。”他想要的不僅僅是我有壹個堅固穩定的小屋,有壹個住的地方,而是讓天下所有的窮人都能有這樣壹個安居樂業的地方。所以,他的善良是提升的。

我覺得最典型的作品是甘元年杜甫在銅鼓寫的那組詩。這組詩叫做《甘源銅鼓縣歌》。當時杜甫從甘肅天水逃到四川成都,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想逃到成都。途經銅鼓,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成縣,在寶成鐵路上,我去看過。然後杜甫到銅鼓的時候,正是隆冬時節,在那裏呆了壹個月,生活陷入絕境。他在那裏寫了七首詩。我們來看看這七首詩的順序。第壹個說:“壹個客人有壹個美麗的詞,他的頭發掛在他的耳朵上。”也就是說,我有壹個客人,他的名字叫杜子美,他已經白發蒼蒼,生活非常貧困;第二首歌是關於他的家人的,他寫道,為了給家人找點吃的,他拿著鏟子在冰天雪地中間挖了壹種野生植物,叫黃杜,拿回去餵家人。可惜我沒怎麽挖掘。回到家就是“男呻吟女唱歌”,就是全家人呻吟著靠在墻上,說不出話來。第二個是關於他對家人的關愛;第三首《遠方有壹個哥哥》,思念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哥哥;第四首《有個妹妹在離鐘》,認為他的遺孀還拖著三個年幼孩子的妹妹,離鐘很遠;然後五六七歌想到國家的命運,想到戰爭沒有盡頭,天下大亂。他的整個思維過程,他的壹個感情的方向,也是壹個由近及遠,由近及疏的情感過程。我覺得發展這樣壹顆善良的心是最符合人性的,也是最實際最自然的。所以,在這方面,杜甫是儒家仁愛精神的傑出詮釋者。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