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1922——1980),現代著名詩人,1922年8月出生,河南唐河縣齊壹鎮人。原名李震鵬,筆名是李記和於壹凡。1938就讀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次年5月加入中國* * *生產黨,畢業後去太行山,在八路軍任政治指導員、聯絡參謀。1942冬季至日1947,在陜北三邊工作過,當過小學老師、縣政府秘書、地方小報編輯。這五六年的戰鬥生活,使他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了許多感人的革命歷史故事,熟悉了陜北人民的思想、性格、語言和喜愛的文學形式,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和鼓舞,激發了他強烈的創作欲望,開始寫業余作品。他嘗試用民謠的形式寫張輝的小說《老陰陽師怒打蟲師》等作品。1945年底,《王貴與李祥祥》壹篇優秀的長篇敘事詩發表在《解放日報》上。這首長詩熱情歌頌了陜北人民在* * *生產黨領導下的鬥爭事跡,成功塑造了桂王和李祥祥的動人形象。這首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長詩,是毛澤東文學路線在詩歌領域實踐的第壹個成果,是中國新詩發展的新階段,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茅盾稱之為“傑出的創造,說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詩也不為過”。1948年,李記回到延安,擔任《人民日報》副刊編輯。65438年至0949年加入中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不久赴武漢,任中南文藝工作者聯合會總編輯、長江文藝主編,期間有短詩17首,敘事長詩《菊石》。1952年冬,赴玉門油礦深入生活,任礦黨委宣傳部長,著有長篇敘事詩《生命之歌》,短詩集《玉門詩抄》、《玉門詩抄》、《向石油工人致敬》。
1955至1957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在此期間,他創作並發表了《西苑詩》和《建設之歌》。1959後擔任作協蘭州分會主席,發表長篇敘事詩《高陽傳》,規模宏大,故事復雜,人物眾多,反映的生活比王貴、李祥祥更廣闊。詩人以高度的概括,通過主人公高陽的壹生,真實地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殘酷、尖銳、復雜的鬥爭生活。他將民歌與古典詩詞、鼓詞藝術地結合起來,采用中國傳統說唱文學的作曲和句法,在民族化、大眾化的道路上又前進了壹步。1958年,詩人還寫了很多符合時局的標題詩,收錄於文傑的詩集《第壹聲春雷》和《我們到處插紅旗》。1959年出版兒童詩《三面壹少年》、小說散文集《戈壁的旅人》、《心愛的柴達木》和他的十年短詩集《難忘的春天》。1961年,他出版了《石海》,這是他在訪問歐亞四國期間寫的20多首國際題材的短詩。1962後,任《人民文學》副總編輯、總編輯。1963年出版敘事詩《向昆侖》《劍之歌》《石油之詩》(壹、二)。粉碎“四人幫”後,他擔任《詩歌》雜誌主編和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發表了《石油兄弟》和《紅卷》兩篇主題相同、富有石油工人生活氣息的敘事長詩。1980年3月8日,詩人去世。此外,還有壹本傳記《毛澤東少年時代的故事》和壹首兒童故事詩《奈良川的大石橋》。在新詩發展的道路上,李記勤於向民歌學習,不斷探索流行的民族形式,為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