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紅不是沒心沒肺的事,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清代龔自珍《濟海雜事五號》。
這句詩的意思是,從枝頭落下的花,不是無情的東西,即使化作春泥,也願意化作養分,滋養美麗的春花。
全詩:
浩浩蕩蕩的離別傷感向夕陽西斜延伸,遠離北京,騎著馬鞭向東,感覺是人在人間。
我辭職回家,就像從枝頭落下的花,但這不是壹件無情的事,化作春天的泥土,還能起到哺育下壹代的作用。
翻譯:
離開京都的悲傷就像壹波水延伸到日落的遠方,隨著壹波鞭子向東,感覺人在世界的盡頭。花落枝頭不是無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願意培育美麗的春花來生長。
創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爭前壹年,龔自珍48歲。他對清朝統治者失望,毅然辭去職務,回到家鄉。後來,他去北方見他的家人。在南北往返的路上,他想到了什麽,感受到了什麽,就用雞毛寫在帳本紙上,放進竹籃裏。後來,* * *”得了315張紙,蓋了315首詩(《與吳紅生書》),寫了壹大組詩。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當年是己亥。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第五篇。當時作者憤然辭職,離開親友,滿腹心事。
贊賞:
這首詩是《紀海雜詩》中的第五首,描寫了詩人離京時的心情。雖然帶著“浩蕩的悲哀”,但表示還是要為國家和人民做最後的努力。
這首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的情感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精神。壹方面,離別是傷感的,畢竟在北京生活多年,故人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我已經逃離了枷鎖,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去做別的事情了。這樣,離別的悲傷與歸來的喜悅交織在壹起,既有“威武離別”,又有“鞭指東方”;既有白晝,又有西方,還有廣闊的地平線。這兩幅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是詩人那天心情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意,在意象隱喻中自然融入討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如是說也如是做。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上書江西駐滬總督梁章鉅,共商國事,並希望加入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法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可惜了。
“落紅不是沒心沒肺的事,化作春泥會更護花。”詩人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向抒發報國之誌。而反過來用陸遊的話:“散成泥,碾成塵,唯有香依舊。”落紅,本來指的是花枝上開出來的花,但也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哪怕化為春泥,也願意培育出美麗的春花來生長。不是為了獨特的香味,而是為了保護花朵。說明詩人雖脫離官場,但仍關心國家命運,不忘報國之誌,以此來表達他至死關心國家的熱情;充分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成為代代相傳的名句。
這首小詩把政治抱負和個人抱負結合起來,把抒情和議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復雜感情。論詩,龔自珍曾說“詩與人合壹,人外無詩,詩外無人”(《蜀唐海秋詩》)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