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詩歌教學老師講課多,學生活動少;對內容、意義的理解、分析等邏輯思維綽綽有余,欣賞、感受意境等形象思維不足。我想在教這首《沁園春·雪》的時候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和組織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活動。?
“三分詩七分讀”,詩歌教學必須在全班開展閱讀活動。在這堂課上,我采用了各種方式,如聽範文閱讀、自由閱讀、共同閱讀、個別閱讀、批改閱讀、模仿閱讀、按角色輪流閱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閱讀、設計閱讀等。,引導學生真正學會閱讀,讀懂文字的味道,也教會學生學習詩歌的重要方法——閱讀。
在閱讀中欣賞和領悟文字的語言和意境,用閱讀表達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使學生對詩歌有了切身體會。
讓學生介紹詞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緊緊圍繞詞的內容引申含義,既調動了壹部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讓他們有成就感,又激發了其余學生在課外獲取未知探究、拓展知識面的興趣。
其次,少了零碎的分析,多了整體的品味和觀感。新課標對培養學生“感受某種語言的能力”和“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要求,都是從這個角度提出的。
剛開始的時候,聽模本,自由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通過熏陶和閱讀練習,感受整個單詞的音、形、義的完整美。鑒賞的環節也是著眼於整個單詞,引導學生準確、簡潔、生動地品味單詞。感受貼切、生動、感性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感受詩人情懷。
總之,在詩歌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讓他們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藝術美;通過反復背誦,聯想品味,既能提高鑒賞能力,又能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強烈感情,同時受到積極思想的熏陶。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在這個班裏做了壹些努力。我可能是太心急了,教學內容很滿,節奏很快,有點走馬觀花。
以對話為主體的課堂有點沈悶。如果能加入多媒體課件,將聲音和畫面帶入課堂,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增加課堂的藝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