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頻道,學生頻道,中學語文教師論壇,中學語文學生論壇資源下載區
您的位置:家> & gt教科書與教學> & gt初中> & gt初中語文> & gt教師頻道> & gt教材和教學資源> & gt教學材料和支持資源> & gt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gt教師教學用書> & gt<七年級第壹卷>;本頁
23散步
文本討論
第壹,整體把握
這個家庭,三代同堂,和諧美好,相親相愛。這是壹個多麽幸福的家庭啊。作者表達了他對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壹點就是“我”尊敬老人。試做兩個假設。第壹個假設是,如果妳把媽媽留在家裏,帶著老婆孩子去散步會怎麽樣?很多人經常這樣。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他們更舒服,更幸福。殊不知,老人在家是多麽的孤獨、淒涼、寒心。好像沒有良心譴責我媽不勸她壹起走壹走。“媽媽不想出來。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再往前走就覺得很累。”那樣的話,似乎就有不打招呼的理由了。如果做這樣的假設,就能感受到“我”對母親的孝心。
第二個假設是母親走大路,兒子走小路。如果“我”聽從了兒子呢?兒子如願以償,自然會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狂妄自大。母親上了年紀,有涵養,自然不會老大不高興,可是,心裏總是不暢快。等我老了,也不能像小孫子壹樣為自己說話了。走小路也是有原因的。這條路很有趣。"那裏有金黃色的花椰菜,兩排整齊的桑樹,盡頭是壹個波光粼粼的魚塘."走路是為了看風景,走小路沒有錯。而“我”做我媽讓我做的事。我不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能感受到我對媽媽的孝心。
孝順是出於良心。我們能深切感受到“我”的善良。這個家庭這麽美好,尊重老人,是決定性因素。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麽小題大做?
確實有幾個大詞小用。在壹個地方,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這叫“不合”。壹個地方說,面對“分歧”,“我感到責任重大。”有壹個地方,我把自己的話說成了“決定”。壹個是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全世界。”
這麽大的字小題大做,透露出作者的文章《行走》意義重大。他想說的超出了事情本身,他是在用散步來說壹個道理。
2.作者是什麽意思?
探討這個問題,要學會壹種思維方式,即從個別到壹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有老有小,要兩頭兼顧。兩端考慮,當然不矛盾。有時候,妳不能兩頭兼顧,就像走大路還是小路。不能做到“兩全”,只能兼顧壹端。那麽妳應該註意哪壹端呢?“決定委屈兒子”是照顧老人的結局。因為和兒子在壹起的時間還長,言外之意就是父母快死了想孝順,時間難得。這裏有壹個家庭倫理原則:上層有老人,下層有小人。當妳不能兼顧兩頭的時候,就要照顧老的那壹頭。
如果這個原則落實了,家庭就美好了。奶奶疼愛孫子孫女,壹直很謙虛。即使走路不方便,她也很寵愛孫子孫女。孫子,看爸爸孝順聽話,妳看他,不哭不鬧。這個家庭多和諧啊。等孩子長大了,父親老了,他會像父親孝敬奶奶壹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會代代相傳。
更深層次的,試著看清人性。愛妳的妻子和孩子是自然而容易的,但孝順老人卻不容易。世界上有很多不孝的兒子,造成很多家庭矛盾。作者感受到這壹點,以行走為主題,倡導壹種倫理原則。按照這個原則,壹個家庭總是更加和諧美好的。
換個角度看,妻子的德行也是壹個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表現出不孝。當“我決定委屈兒子”的時候,老婆根本沒有反駁。壹般來說,婆媳關系更重要。這篇關於妻子的文章筆墨不多,但作者的意思可以隱約感覺到。作為妻子和兒媳,應該如此。
為什麽把“我”描述成我媽在我背上,我老婆在我兒子背上那麽嚴重?
從字面上看,這是指他們走路小心翼翼,走小路,生怕任何壹步出現差錯,尤其是母親,經不起摔,壹定要穩。
這個形象很有象征意義。中年的責任是既要贍養上壹代,又要贍養下壹代。壹個家庭如此,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
4.這篇文章的語言很優美。我們如何學習它的語言?
學習課文的語言時,可以特別註意用詞。精致的句子反復嘗試,揣摩作者如何選詞造句,悟出壹點道理,以後在自己的作文中靈活運用。
第壹段有壹句話:“媽媽不想出來。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再往前走就覺得很累。我說,所以要多走走。母親令人信服地點點頭,然後去拿她的外套。這些詞顯示了母親和兒子的情態。母親老而順從,兒子真誠孝順。“因為這個”這句話,透露了“我”的文化素養。缺乏文化素養的人不會這麽說。由此可以明白,需要什麽樣的語言來表達情態。
“她現在聽我的,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壹樣。”多美好啊!從內容上看,有壹種循環關系,將母子關系追溯到幾十年前,展現了母子雙方溫順的性格。這個絕妙的想法從何而來?也就是同時寫A和B,從A到B,再從B到A,就能構造出這麽精彩的句子。
有許多對稱的句子,這是這篇文章精致語言的主要組成部分。例如:
有些是厚的,有些是輕的。
我和我媽在前面,老婆兒子走在後面。
母子在前,母子在後。
母親要走大路,路是平坦的;我兒子想走小路,很有意思。
我媽年紀大了,聽慣了堅強的兒子。兒子還小,聽慣了高個子爸爸的話。
我蹲下來背我媽,我老婆蹲下來背我兒子。
我媽雖然高,但是瘦,自然不重;我兒子雖然很胖,但是年紀小,天生就輕。
壹切成雙成對。如果把兩個方面放在壹起,盡量把句子寫得工整壹點,就可以形成這樣壹個對稱的句子。對稱句有對稱美,相互映襯,很有意思。
實踐說明
閱讀全文。“走”這個題目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來確定的。妳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從另壹個角度為這篇文章擬壹個標題,說出妳的理由。
本題目在題目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題目藝術。第壹個問題,妳可以回答“好”或者“不好”,只要有道理。再擬壹個標題,就可以大顯神通了。擬好之後,交流思想,互相評判,鼓勵創意。
“我蹲下來抱我媽,我老婆蹲下來抱我兒子...但我和妻子走得很慢,很穩,很小心,仿佛我背的和她背的加起來就是全世界。”說說妳對這段話的理解,和同學交流壹下。
此題要求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重點是“全世界”等詞。
答案請參考第三部分“問題研究”。
下面這段話也是三代人的故事。哪個故事比文字更讓妳感動?說說妳的理由。(三代簡介)
《三代人》和《行走》主題相似,但有區別,但情節卻大相徑庭。對這個題目進行對比閱讀,培養鑒賞能力。閱讀是壹種個性化的行為,“感動”的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走”更感人是可以的。說三代更感人也是可以的,只要有道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兩篇短文的主旨。三代人都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行》說孝為先。衡量壹部作品,也要從社會價值來考慮。
教學建議
首先,抓住兩個關鍵點來引導討論
意義深刻、文字淡化的文章的閱讀能力,體現在理解的深度上。看表面,不看深層,是膚淺的;由表及裏,深刻。本文有兩個重點。壹個是面對“分歧”做出的決定,壹個是文末提到的“全世界”。尤其是首先,我們應該引導討論。為什麽“我”決定服從母親,委屈兒子,推而廣之,“我”的“原則”是什麽。體會到“孝”字,也算是理解了文本,對人文素養也大有裨益。
第二,要引導我們去揣摩語言,學習語言。
特別是要品味對稱句,研究如何選詞造句,如何寫出這樣的句子。比如寫“我”背著我媽,我老婆背著我兒子,然後寫我背的重量,從我媽的重量到我兒子的重量,把他們連在壹起就成了對稱的句子。壹個不重,壹個輕。展開它,說它為什麽不重,為什麽輕,壹個瘦,壹個年輕,然後展開。說到身材,壹個高,壹個很胖。這樣就可以說兩句對稱的話:“我媽雖然高,但是瘦,自然不重;雖然兒子很胖,但畢竟年紀小,自然輕。“只有引導學生去琢磨語言,增強語感,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教學設計
1.閱讀。
朗讀能力包括收到稿件後立即朗讀的能力。這壹次,要試試這種能力。
2.跳過閱讀四遍。
第壹次關註我。
第二次註意老婆的氣質。
第三次註意母親的氣質。
第四次註意妳兒子的氣質。
提示:不僅要註意有形的東西,也要註意無形的東西。比如“我”說“走大路”,委屈了兒子。我應該想象兒子的反應,而不寫下妻子的反應,我也應該想象壹下。
3.說說整體感覺。
要拓展,重點是“我”的孝道。
4.內容討論。
討論方式:提問;提問;合作探索。
(1)這篇短文為什麽小題大做?
引導法:先找出單詞大用處小的句子,再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作者是什麽意思?
引導法:抓住關鍵因素;學習從個體提升到壹般抽象。
(3)為什麽把背著母子寫的這麽嚴重?
5.語言學習。
(1)用圈點法圈出漂亮的句子。
(2)揣摩對稱之美。
6.語言運用。
(1) _ _ _ _ _ _ _ _ _令人信服地點點頭。
(2)壹切都取決於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7.比較閱讀:行走與三代。
相關數據
壹、《散步》(莫懷戚)的寫作契機
行走寫於1985;因為是壹種“生命的感覺”,所以註定是抒情的。因為我不擅長詩歌,所以就變成了散文。所以體裁往往不是作者刻意選擇的,只是壹種自然的結果。
回想起來,寫這篇文章應該有兩次機會。
第壹個是壹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初春的時候,南方的袁野哄著母親上路,這是真的...當時兒子上幼兒園,名字叫“母子在前,母子在後”。但當時我們笑了,因為我們對小家夥聰明的語言感到興奮。像所有年輕的父母壹樣,我們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或者至少有過人之處——妳看他小小年紀就知道總結,那他以後豈不是成了哲學家?
第二次機會更理性。在我結識了來西南政法大學學習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後,經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粗淺的交談。讓我驚訝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道的看法——他把它拆開來反對(他說弟弟沒必要看得起哥哥),但他卻稱贊它,說中國人尊老愛幼,這是“文化的精髓”,還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也是動物要養活孩子。”他還和我壹起看了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在美國,整個國家都會被政府召集起來像壹家人壹樣過年,這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自己失去的東西,卻被發達國家的人撿了回來,這讓我深受感動,開始正視這個看起來很老,沒什麽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想法就產生了。
在選材的時候,我最終認定第壹個機會是文章的延伸,或者說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考慮如下:
(壹)這是壹次真實的行走,有真實的人和壹些真實的事物(細節),讓想象處理的部分有了依據,比純粹的虛構更真實;
(2)短短三代,主語“我”“我老婆”,賓語“兒子”“母親”齊全,便於“導演”;
(3)說“導演”,是因為近幾年散文寫作的壹個傾向是情節(也叫細節)。總之,說理之風久了,單純說理之風沒了;可讀性越來越被強調。
切入角度:強化“生命”,淡化倫理。第壹,創新難,因為倫理道德說得太多了。第二,“命論”既是本質,又是人性與獸性之間的參照。只有人類才能既保護年輕的生命,又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也就是所謂的青壯年,責任重大,它的社會性,或者說倫理性,也已經暗中滲透。
而重任,來自於需要承擔,所以我在文章中設計了——背:背小,背老;中青年人責無旁貸,要把整個世界背在背上。
而且為了突出“責任感”,我特意對不同道路的爭議進行了改造,我會裁定這個重要的細節不能兼顧。事實是,有分歧,沒有爭執——奶奶溺愛孫子,壹下子就聽話了。但是沒有轉化,就產生不了表現力。
而且那次我只背過我兒子,沒背過我媽,但是我之前背過我媽。比如1981,我們陪媽媽去都江堰遊玩,離開堰水,現場有點危險,我就背著媽媽慢慢走。那時候我媽年紀也不大,好像很內疚。我說妳在我背上的時候我更安全。確實如此,所以媽媽說:“所以,我在保護妳?”。
所以,如果妳從來沒有太年輕和太老的時候,很難想到去扛這壹幕。
所以,綜合看待這部作品,正好暗合了壹個文學理論: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如果有,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手法。
(選自《語言學習》第3期1995)
二、行走中的人性之美
1.行走中探索美三題(節選)(夏禹洲)
莫懷戚的《走》是壹篇精美絕倫、優美雋永的散文,也是壹篇用580字濃縮而成的真善美的頌歌。看完這篇文章,就像接受了壹次道德洗禮。是否可以說,閱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類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構成的軌跡上壹次愉快而高尚的旅程?
文章《散步》中的臺詞很清楚:(1)“我”勸媽媽散步;(2)全家壹起走;(3)選擇道路和路徑的差異;(4)“我”決定委屈兒子;(5)母親服從孫子;(6)在困難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著母親和兒子。
為什麽作者把這麽簡單的壹件事寫得有趣又發人深省?細味,無非是用尺水興波,曲折的文筆,在谷與峰中折射出親情與人性的璀璨光芒。
文章開頭“我們”去散步。我媽媽不想出來。“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開後她覺得很累。”但是“我”說: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多走路。於是,我媽信服地點了點頭。
不想出來的媽媽為什麽又同意了?作者寫道:“她現在聽我的,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壹樣。”
壹個“慈母”,壹個“孝子”,壹個真誠的理解和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體現了古代倫理之美。
走路的時候,走大路和走小路是有區別的:“媽媽走大路,大路暢通”,“兒子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當然,這取決於“我”。此時作者深感責任重大:找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也不忍心拆散家庭。所以“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和他在壹起很久了”。這個選擇應該說是合理的,體現了“我”愛幼敬老的情懷。
當“我”做出“走大路”的決定時,結果卻出乎意料:“媽媽摸了摸孫子的小腦瓜”,突然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吧”。如果說我的決定很好理解,那麽我媽的改變就是不自然的。但就是這個不講道理的地方,人們的真誠和善良被充分地照亮了,這個家三代人的溫柔、謙和、體貼,都融化在了這深深的愛裏。對於壹個由血緣組成的家庭來說,這難道不是最穩定、最持久、最珍貴的嗎?
“有意思”的路確實不平坦,我和老婆還要在艱難的地方分別背著我們母子。這個“背”其實是為了承載生活的重擔,搭建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壹代人養老養兒的偉大使命。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第9期1995)
2.壹首尊老愛幼的頌歌(何小溪)
《行走》是壹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壹首感人的詩,壹首感人的歌,謳歌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這篇文章在選材上很有特色。作者深諳“壹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選擇了壹個家庭的壹件小事來寫,這表明了壹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我”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每當家庭出現分歧時,“我”總是主動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們全家要去田野裏散步,但是我媽媽不想去。原因是我媽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她設法熬過了壹個嚴冬,當她走得更遠時,她感到累了。母親的想法不無道理,但“我”不是被動的表示服從,而是積極的暗示。“我”說服我媽,是因為她老了,身體虛弱,“她應該多走走”。“我”字滲透著辯證的思想,飽含著對母親深深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和溫馨家庭氛圍的營造。聽了“我”的話,媽媽沒有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所以家庭裏有壹種和諧祥和的氣氛。
家庭就像壹個池塘,有時波浪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行走的過程中,這個三代同堂的家就像平靜的水面。在岔路口,媽媽走大路,兒子走小路。道路平坦,便於老人行走;道路是艱難的,但它是美麗的。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決定放棄魚,拿走熊掌。“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時日不多,陪伴的機會很少;兒子還小,陪伴的機會多。於是“我”委屈了兒子,順從了母親,做出了“走那條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做出“走小路”的決定時,媽媽突然感覺到了孫子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吧。”母親愛她的孫子們,理解他們的想法,知道他們喜歡小路旁邊金黃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小路盡頭波光粼粼的魚塘,所以她決定克服困難,滿足他們的願望。母親改變道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我媽對我說:“我走不動的地方,妳背著我。”在困難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著媽媽;妻子也蹲下來抱著兒子。他們害怕傷害到親人,所以走得很慢,很穩,很小心。他們的行為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第9期1994)
三、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夏禹洲)
《行走》這篇文章描寫風景不多,只有兩個地方,兩段文字加起來70多字,但這種輕描淡寫卻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行走提供了壹個絕妙的背景。
第壹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片新綠”厚而輕,“樹上芽密”“田野裏冬水冒泡”。
這“新綠”,這“芽”,這“冬水”泡,分明是春天的氣息的流露,顯示著不可阻擋的生機。這是壹首生命之歌,是對活力的致敬。
第二處描述的是母親所期待的小路的遠方景色:金黃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波光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召喚。是的,雖然“今年的春天來得太晚了”、“有些老人受不了了”、“春天終於來了”,但媽媽最終還是“熬過了又壹個嚴冬”。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是壹種對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春天來了,壹切都要從頭開始。是時候抖擻精神,抖落冬天的懶惰;妳要鍛煉自己的筋骨,以充沛的活力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迎接更好的明天。
兩個場景,看似短暫,其實蘊含著奇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關於行走中探索美的三問》,載《中學語文教學》第9期,1995)
第四,行走中的語言美
“走”的語言簡單樸素,卻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就像橄欖壹樣。越嚼越有意思。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充滿興趣。“她現在聽我的,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壹樣。”這句話描述的是母子關系,母親通情達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家夥突然大喊:‘前面也有母子,後面也有母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了對生活的興趣,既表現了小家夥的天真和聰明,也表現了家庭的幸福和溫暖。
(2)含義豐富。《媽媽又熬過了壹個嚴冬》,既寫了媽媽忍受嚴冬的場景,也寫了“我”慶幸媽媽終於安然無恙的心情。“那我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句話顯示了妻子的美德。“在外”這個限制用得好,讓人覺得“在家”未必如此,很可能是“我總是聽她的”。“我媽雖然高,但是瘦,自然不重;我兒子雖然很胖,但是年紀小,天生就輕。但是我和我老婆走得很慢,很穩,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全世界。”這句話意義深遠。它通過強調光明,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也寫出了中年人已經意識到責任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3)意在含蓄。“南方初春的這壹片田野,隨意鋪滿了大片大片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芽也密密麻麻;地裏冬天的水也在冒泡。這壹切讓人想到壹件事——生活。”這段話通過對早春的描寫,展現了春天的蓬勃生機,暗示熬過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生機。"她的眼睛順著小路望去:有金黃色的花椰菜,兩排整齊的桑樹,路盡頭有壹個閃閃發光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指出了走小路的理由,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子願望的內心世界。
(出處同“二”的第二項)
行走的語言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讀這種語言的感覺,就像背著作者走,說著話,不經意間從花籃裏摘了幾朵不貴卻很優雅的花。
縱觀整篇文筆,沒有生僻華麗的詞語,也沒有令人費解的句子。除了結尾的暗示,其余的都很清楚。但通俗而不低俗,清晰而不直白。
句式的整齊與雜亂,音韻的響亮與連續,語義的對比與對照,都顯得得心應手,無需任何刻意雕琢。在平淡中見靈氣,在簡單中見哲理。
“她和我小時候壹樣聽我說話”;“我和我媽走在前面,我老婆和兒子走在後面。”兒子突然哭道:“母子在前,母子在後。”
這三句話,很多詞似乎都很熟悉:不外乎“我的話”、“她的話”、“前面”、“母親”、“兒子”。然而,閱讀它們可以引起許多思考和羨慕:慈母和孝子之間的深情,和諧家庭的寧靜和溫暖...在贊嘆他們的同時,他們才意識到,人生就是這樣,壹代又壹代,生生不息。
“母親要走大路,路是平坦的;我兒子想走小路,小路很有趣。”壹個是“順利”,壹個是“有趣”,很清楚地描述了母子的語氣。另外,加上地道修辭格的運用,顯得特別生動,朗朗上口,富有韻致。
“我媽年紀大了,早就聽慣了堅強的兒子;兒子還小,聽慣了高個子爸爸的話。”“我想找壹個雙方都滿意的辦法,但是找不到。”我想拆散壹個家庭,分成兩路,各自都不願意得到自己想要的。“壹個“老”,壹個“小”,壹個算“壯”,壹個算“高”。這種重復的句式和措詞的變化,不僅使句子變得有趣,也很好地表現了“我”的復雜心理。
“我蹲下來抱起我媽,我老婆蹲下來抱起我兒子。”“我媽雖然高,但是瘦,所以自然不重;兒子雖然胖,但畢竟年輕,自然輕盈”——這種對仗在文章中屢見不鮮,構成了句式的對稱美,也服務於文章的內容。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壹方面是長輩,壹方面是後人,也處於人生鏈條的節點。在這裏,他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也體現了作者對生活深深的熱愛,品味著生活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