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鐘馗相關節日

鐘馗相關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稱為鐘馗文化端午節。從2008年開始,國慶節放假壹天。2006年5月20日,這壹漢族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時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崇武節、夏節等。

鐘馗文化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邀鐘馗、鐘馗舞、鐘馗鬧、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紮白鎖子、做香槽等活動。端午節是壹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特別是有鐘馗、鐘馗、鐘馗市區和龍舟賽(水鄉)的人們積極參與,全民歡慶。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邀請“唐福珍齋盛駿”鐘馗到家裏做客。據說鐘馗被請進家門:“祝福翟鎮,唯有鐘馗”,“邀請鐘馗,中榜頭獎”,“鐘馗奇跡般的出現,送我們生日快樂。”毛澤東同誌還在1966年7月8日給江青的信中寫道:“為了打鬼,在鐘馗的幫助下”,他祝福了鎮宅,邀請了鐘馗。

壹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期間,人們還會去中南鎮鐘馗故裏的寺廟——“唐福珍齋盛駿”,祈福、修身、養性、食宿、度假、遊覽,以求快樂健康。①請鐘馗:端午節、春節前,人們把鐘馗請到家中,或把鐘馗玉佩綁在胸前,“祝福鎮宅,唯鐘馗”。“叫上鐘馗,中了榜獎”。“鐘馗真是奇跡,送我們壹個生日快樂”。據考證,鐘馗故裏是陜西省周至縣市中南鎮鐘馗故裏廟。

(2)舞鐘馗、擾鐘馗:晉代以來,舞鐘馗、擾鐘馗、福鎮宅是端午節、春節的重要內容。據安鐘馗文化藝術研究所專家考證,邀鐘馗、跳鐘馗、鬧鐘馗是自古以來非常重要的漢族民間文化活動。人們稱端午節為“鐘馗文化龍舟節”。人們在端午節唱歌跳舞。據說鐘馗能斬斷五毒,消除百病,鎮宅護佑。

(3)賽龍舟:在水鄉,人們在五月五日賽龍舟以紀念屈原,有時人們在船頭掛壹尊屈原或鐘馗的雕像。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這壹天,人們奔向岸邊,歡呼吶喊,賽手們不遺余力,勇敢奪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④吃粽子:五月五日,將糯米或蒸好的粽子餅煮熟,投入江、海、湖、河中,祭祀屈原。同時還有給嫁出去的女兒包粽子壹起吃的習俗。

⑤佩戴香囊:端午節,孩子們會佩戴香囊。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然後用五色絲線紮成壹串,形狀各異,精致奪目。據說它們可以驅走邪靈,消除瘟疫。

⑥掛菖蒲、榕樹枝:在端午節,漢族人常用菖蒲、艾蒿、榕樹枝做成人形,稱為艾人。把艾葉剪成老虎形狀,婦女們競相佩戴,或掛在廳堂裏,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據說有驅魔驅鬼的功效,還有把真鐘馗玉佩掛在胸前消除百病保平安的功效。

壹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期間,人們還會去鐘馗的家鄉寺廟“唐聖祈福鎮宅”,祈求幸福安康。

此外,還有雄黃酒、百病遊泳等習俗。春節:農歷正月初壹,也指農歷正月之後的日子。春節俗稱“大年初壹”,原名“大年初壹”。隋代杜太卿在《五燭集》中說:“正月為月末,壹日為元日,亦為雲。”“元”的本義是“頭”,後來引申為“開始”。因為這壹天是壹年的第壹天,是春天的第壹天,也是正月初壹,所以被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朝、月朝、日朝,所以也叫“三朝”;因為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叫“元朔”。正月初壹,還有香格裏拉、鄭超、三朔、石三等別稱,意思是正月初壹是年、月、日的開始。

很難知道春節的習俗起源於何時,但壹般認為它起源於殷商末年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農歷正月(65438+10月)是壹年的開始,在正月或正月中旬,大部分時間恰好是立春(立春的壹小部分在臘月下旬),命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的最終確定,相信與此時對農業工作的影響最小有關。農歷年的最後壹天(農歷月三十日,農歷月二十九日)稱為“除夕”。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晚飯(農歷年的最後壹頓飯)。飯後有熬夜和給壓歲錢的習俗,意思是把第二年的第壹天從農歷年的最後壹天留著。因此,這個節日也被稱為中國新年。

相傳在古代,年獸是專門用來侵略世界的。為了趕走年獸,人們守夜,並在門上貼上鐘馗、申屠、雷宇、秦瓊和景德的神來辟邪,放鞭炮和掛紅燈來嚇跑它們。春節期間,自唐代以來,中國許多地方都邀請鐘馗進屋。在春節期間,鐘馗是看門、保護福利、鎮宅和驅趕動物的神。“祝福鎮宅,只對鐘馗真實”,“邀鐘馗,得榜第壹”,“鐘馗真神,送我們壹份祝福,生日快樂”(鐘馗,陜西Xi周至鐘馗故裏廟,商標“鐘馗故裏”,稱真鐘馗)。

春節早上開門,先放鞭炮,稱為“開門放鞭炮”。鞭炮聲過後,碎紅遍地,人稱“滿堂紅”。這時,街上充滿了憤怒和歡樂。

春節期間,人們還舉行鐘馗、鐘馗、社火、秧歌、鑼鼓等漢族民俗活動。

據安鐘馗文化藝術研究所專家研究,自晉代以來,邀鐘馗、跳鐘馗、做鐘馗是漢族春節、端午民俗的重要傳統文化內容。春節時,人們載歌載舞,請鐘馗、鐘馗、鐘馗,鞭炮齊鳴,鑼鼓震天,全民歡慶。

春節還有壹個重要的活動,就是去朋友、親戚、鄰居家拜年,原名拜年。

拜年是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其他傳統的漢族民間文化活動。

壹年四季,尤其是端午、春節,人們還到鐘馗故裏的寺廟——“唐福珍齋盛駿”,祈福、修身、養性、食宿、休假、參觀,以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