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雙
魯迅先生在評價五四以來文學創作的成就時,曾經有這樣壹個獨特而精辟的見解:(五四以來)“雜文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詩歌之上。”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來傑出的散文作家之壹。他獨特而真摯的散文作品展示了“文學革命”的成果,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連忙是其中之壹。“匆匆”用來表達情感的具體形象,是壹個極難把握和表達的虛無縹緲的時間。而作者別出心裁的生花之筆,卻能賦予這個“無形之物”壹個具體的、可感的、生動的形象,並借此表達作者的全部感情。
這篇文章使用了詩歌的開頭方法。“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是謝,有再開的時候。”三句並列句壹氣呵成,詩意十足。有規律可抓、有跡可尋的燕子、楊柳、桃花,去了又回來,又找到了,不著痕跡地襯托出匆匆流逝的“時光”。後面是壹連串的四個問題,有問無答,但讀者稍加錯誤思考就能得到答案。這種表現方法新穎獨特,也耐人尋味。從語言風格來看,也是稍縱即逝,如白馬掠過,如匆匆壹瞥。這段文字清晰流暢,卻又有點朦朧含蓄,開始呈現出壹種主導全文的淡淡意境。
第二段“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天”是在問我自己,自然我就開始把“我”融入正文,寫我的人生。“八千多天”是轉了半圈的記錄。作者生於1898年,寫這篇文章的1922年,* * *度過了24個春秋,壹年365天,* * * 8760天,正是作者所概括的“八千多天”。“像大海中針尖上的壹滴水”是進壹步對比和渲染“匆忙”氣氛的生動比喻。在結尾,作者的內心世界因為時間的流逝和未實現的抱負而空虛憂郁。這是壹種感情的告白,但不是感情的直接表達,而是壹想到時間的浪費就由衷恐懼的表現。“頭上冒汗”是作者對自己浪費時間深感羞恥的極端說法,而額頭上的汗水就像壹張紙條:“眼淚”是作者因浪費時間而毫無建樹而哭泣的標誌。言語代表心靈,形式代表思想。如果外表是這樣,心情自然不言而喻。這段話言傳身教,可以說是不著墨的浪漫。
時間的流逝是每個人親身經歷的,但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司空見慣,視而不見。怎樣才能讓人對這種感覺有壹個具體的形象?於是在第三段中,作者聚焦於“我”的日常生活,從人們必須親身經歷的瑣碎小事入手,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時間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說:“寫文章的時候,要多描寫兩倍於人們忽略的東西,這樣妳在平時的生活中才會有驚喜。”這種描寫是他創作理論的實踐,可以稱之為“雙重”描寫,針法精細密集。請看這些具體而又略顯誇張的描述,比如“從水盆裏過的日子”、“從飯碗裏過的日子”、“從凍眼裏過的日子”,足夠新穎,“翻倍”了,但下面的描述更加瀟灑誇張。“我伸手去捂胳膊的時候,就從被捂著的手旁邊經過了。”“天黑的時候,我躺在床上,他很快越過我,從我腳邊飛走了。”這種描寫,真的讓人從熟悉的生活中“分辨出許多新奇的、不同的味道”。而最後的“我的嘆息被隱藏,新的壹天的影子卻開始在嘆息中閃現”更是出神入化。嘆息只有短短的幾秒鐘,而在這段時間裏,如果妳發呆,如果妳婀娜多姿,遊龍的時間甚至不會被遇見,只會有壹個淡淡的身影閃過。這裏誇張的描述更是加倍的辛苦。而時間稍縱即逝的特性也充滿了魅力。朱自清作品中的“時間”,就像是放在顯微鏡下的觀察。經過幾百甚至幾千倍的擴展,再小的細節都清晰生動。這壹段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為了更清楚地表現時間的快速性,作者壹步壹步、匆匆忙忙地描述。起初,顯示時間流逝的事情持續時間很長,比如早上起床、洗手、吃飯、沈默,對應的時間流逝並不是很迅速,只是“動”和“過去”。接下來,隱喻現象經歷的時間更短了,時間飛得更快了,從“動”“過去”到“穿越”“飛走”“溜走”,直到最後的“閃著影子”。這種越描越急的描寫,既生動地表現了時間飛逝的特點,又使讀者感受由淺入深,體驗由淺入厚,不由自主地進入作品營造的意境,壹種強烈的“驚喜”感油然而生。
散文是壹種需要強烈感情的文體。散文敘事風景寫作的目的在於抒情。在上面的段落中,作者用感性的語言詳細描述了時間流逝的痕跡,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他微妙的情感。這是壹些有進步傾向的知識青年不滿現狀,卻沒有找到正確出路的典型思想和感受。他們情緒低落,猶豫不決,但又不願陷入孤獨,希望有所作為。而這種感覺的出現是包含在對事實的敘述中的,也就是所謂的“即事物是感性的現實的道德的”。所以從寫作的角度來說,現實主義和趕時間的寫作仍然是主要內容。
但隨著文章的進壹步發展,作者強烈的感情逐漸由山林中緩緩流淌的涓涓細流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洪濤,噴湧而出。引用也從寫實變成了寫實,字裏行間慢慢流露感情,直接表達出來——感情的洪濤瀑布如泉湧而下。請看,第四段,壹連六個設問,如江河奔騰,傾瀉千裏,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波瀾。這六個反問句是緊密聯系,緊密相連的。第壹句先問“在壹個千家萬戶的世界裏,我能做什麽?”馬上回答:“只有流浪,只有匆忙。”然後他扣上“流浪”問:“除了流浪還剩下什麽?”這其實是壹句“除了流浪,壹無所有”的修辭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憂郁、悲傷的心情。第三句問自己:“我留下了什麽痕跡?”第四句進壹步強調:“我有沒有像遊絲壹樣留下痕跡?”沒有遊絲的痕跡,可見人生平庸。“痕跡”的缺失正是作者郁悶的地方。第五句用了兩個“裸”,更清晰地表現了作者的苦悶和仿徨。而最後的“可是不可能是平的,為什麽這次壹定要白走呢?”但是,卻表現出不願意沈淪在壓抑和仿徨中。因為如果不能這樣生活,當然不能這樣生活,所以當然有希望。
這段話表達了作者嘆息歲月、痛恨平庸的苦悶和憂郁;我希望有所作為,我想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感到真誠和堅強。然而從字面上看,壹連串慷慨激昂,輕而巧地提問,壹字不漏,成功地展示了其感人的力量,卻感人至深,魅力無窮。這段話重在抒發感情,但絕不含糊,而是緊扣引發情感波瀾的具體意象,完全沒有漂浮感。六個反問,都是光在同壹時間快速通過引起的感嘆。而且他在提問抒發感情的同時,還不經意地觸染,生動地描繪了流年。“像蒼蠅壹樣逃跑”是壹個生動的描述,“像壹縷輕煙,被微風吹走;似霧,是楚陽蒸。”也是對事物形狀的生動描述。
全文結尾,我重復第壹段的關鍵句子,點出主題,突出“急”,使文章結構顯得嚴謹細致。
縱觀全文,篇幅極短,總長度只有500字左右,卻生動地刻畫了流年、漸行漸遠的特點。在這段描寫中,作者的內心世界被巧妙地、自然地暴露出來。生動的現實主義和情感表達通過精巧的結構和簡潔清新的語言和諧地融合在壹起,構成了壹種主導全文的“輕靈”之美的意境。整篇文章恬靜自然,卻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確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藝術上值得我們學習,思想上也不是壹無是處。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雖然不高調,比較低沈壓抑,但絕不頹廢壓抑。在表達舊社會青年孤獨淒涼的思想感情中,包含著對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現實的調侃和批判,顯然具有進步意義。而且,通過作家的“雙重”描寫,我們從“普通的身體體驗”中對時間的流逝極為驚嘆,也能得到極大的啟迪。董老說:“古語說‘此日可惜’,要珍惜二陰。”我們讀過這篇文章。這不就是我們學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