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杜甫《月夜憶兄弟》與蘇軾《水貂》在主題、情感基調、意象選擇和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杜甫《月夜憶兄弟》與蘇軾《水貂》在主題、情感基調、意象選擇和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在月夜想起我的兄弟們

杜甫

守軍的鼓聲截斷了人們的來往,邊疆的秋天壹只孤雁在歌唱。

今夜起露變霜,家中月色多明!

兄弟皆散,無壹家可打聽生死。

發往洛陽城的信件經常無法送到,戰爭也經常沒有停止。

翻譯:

駐軍的鼓聲更大,禁止通行;在邊境的秋天,只聽到孤獨的鵝。今夜適逢千禧節,明月如故鄉明。兄弟都走散了,老家無家可歸,不知道親人是死是活。信寄了也經常收不到,戰爭還沒有停止。

這首詩是杜甫在甘源二年(759)秋天在周琴寫的。這年九月,史思明從範陽領兵南下,攻占汴州,西遷洛陽。山東和河南都在打仗。當時杜甫的弟弟們分散在這壹帶,又因為戰亂,沒有交流,這讓他產生了強烈的焦慮和思念。《月夜憶兄弟》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詞中,對親友的思鄉是壹個常見的主題。這類作品要避免平庸和標新立異,僅僅依靠作者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還要在表達上別出心裁。正是在處理這種共同的主題時,杜甫露出了本來面目。

詩歌突兀,參差不齊在壹起。題目是《月夜》,但作者並不是從月夜出發,而是先描寫了壹幅《邊塞秋色》:“遊子聞鼓聲兆仗,雁鳴秋色。”把路斷了妳看到的寫下來;看著鼓聲和鵝叫,寫下妳聽到的。眼見耳聞皆淒涼。沈重單調的鼓聲和天邊寂寞的雁聲不僅沒有帶來壹絲生機,反而讓本已荒涼的邊塞更加荒涼寂靜。《殘破行人》點出了社會環境,說明戰爭頻繁激烈,道路不通。兩首詩渲染了壹種強烈而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平行連接點。“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將是霜”不僅描述了風景,還指出了季節。那是在白露節的晚上。天很清,滿是露水,讓人覺得涼颼颼的。“家裏的月光多亮啊!”同樣是山水畫,但和上壹句略有不同。作者寫的東西並不完全客觀,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明明是天下明月,沒什麽區別。立誌說家鄉的月亮最亮;明顯是我自己的心理錯覺,所以要這麽肯定,毫無疑問。但這種以幻想為現實的手法並不會讓人覺得不可理喻,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凸顯了他對家鄉的感情。這兩句話在煉句上也很有技巧。他們想說的只是“今夜是白的”“故鄉明月”。只是換了語序,語氣就特別蒼勁有力。所以王德臣說:“子美善於運用事物和共同語言,如果她比較孤立或倒置,她的語言就會健康而堅定,她的意思就會深刻而穩定。”(《鳥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能力。

以上四句話是隨便寫的,看似與懷念哥哥無關,其實不然。不僅寫《望月懷古》,聽鼓聲、雁鳴、寒露,都讓作者感到傷感和懷念。其實我記得哥哥的每壹句話,每壹句話都是深情的。

詩歌從圓月到抒情,過渡非常自然。月光往往讓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情。在詩人混亂的今天,在這個寒冷的月夜,自然,他有壹種特別的味道。妳將何去何從焦慮夾雜著憂郁,語氣特別痛苦。“哦,我的兄弟們,迷失和分散,沒有妳們,我的生活是什麽?”,最後壹句說兄弟兩地分居,天各壹方;下壹句說家沒了,生死難料,讀來令人心碎不堪。這兩首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們的共同經歷。

"然而,如果和平時期的信件出了問題,我在戰爭時期還能指望什麽呢?",緊扣五六句,進壹步表達內心的憂慮。親人分散各處,平時卻經常不送書,更不要說戰亂頻仍,生死難料。含蓄蘊藉,無限深情的心結。讀了這首詩,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杜甫能夠寫出“三個月的戰火過後,壹封家書抵得上壹噸黃金”(《春望》)這樣的詩句。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的源泉。

全詩條理清晰,自始至終協調壹致,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不打則已,不走則已,望月則憶弟,無家可歸則無法送書,散則生死不明。

安史之亂,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憂國憂民,真是感慨萬千。只要輕輕壹碰,很多東西就會壹起從筆底流出來,於是鄉愁這個共同的主題就這樣被悲傷和挫敗感寫了出來。

水旋律前奏曲

蘇軾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不知道今天是哪壹年。我想乘著風回家,又怕太高冷。跳舞看影子就像在地球上。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不應該有恨,為什麽要離開?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希望人活得長久。

[詩歌翻譯,詩歌]

在陳冰的中秋節,我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上,喝醉了,寫了這首歌(詞),同時也想念(我的哥哥)子遊。

明月何時出現?(我)拿著杯子問天空。天上的仙宮不知道是什麽年代。(傳說仙界只有幾天,地下有幾千年,所以我提問。我想乘風回天(好像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回家”,但又怕玉做的美麗月宮經不起天上的寒氣(據說月中的宮殿叫廣寒宮)。在想象中,對月起舞,與人清影,仿佛乘雲逆風,身在天上,哪裏像身在人間!

月亮轉動著,照耀著宏偉的亭臺樓閣。夜晚,月光透過低矮的雕花門窗,照在心事重重睡不著的人身上。既然月圓了,就不應該有仇恨,可是為什麽人走了還經常會重聚呢?人的經歷有悲喜離合;至於月亮,也會遇到陰、眼、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很少是完美的。我只希望我們都健康長壽。雖然我們遠隔千裏,但我們可以壹起欣賞美麗的月光。

[欣賞]

這首詩是蘇軾全盛時期創作的傑作。全詩酣暢淋漓,朗朗上口,是關於月亮的詩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熙寧九年(1076),蘇軾認識密州已有兩年。那時,蘇轍是周琦(今濟南)幕府的秘書,我哥哥已經六七年沒見過他了。中秋之夜,蘇軾攜賓客登上超然臺飲酒賞月(見《蘇軾詩集》卷十四《周涵在何璐孔門所作兩首詩序》),徹夜暢飲,熱鬧非凡。望著月亮,想著親人,他作詞,唱著歌,生動地表現了這個“破仙”的逃避現實和深邃廣闊的人生思考。

詩的第壹部分寫的是“喝多了,醉了”,第二部分寫的是節日裏思念家人的惆悵。全詩充滿了奇異的想象和優雅的浪漫。令人神往,神清氣爽。詞的意境明顯受李白詩歌的影響,但又有新的發現。那句“明月幾時有?”是源自李白的“明月幾時來青天?”同時又暗地用了詩中“亮如丹絕旁飛鏡,無煙滅”的詩句。月色皎潔逼人,酒香醇厚醉人。東坡不禁想象。“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壹年?”“今夜我將與此情人相會”是詩經的題中之意,贊美與欣賞之情溢於言表,詩人的嫵媚與瀟灑之氣也在此題中。再者,詩人以仙人自居,意欲“乘風歸去”,詩境比李白的“飲酒求月”更空靈。“我怕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而想走又想停,言語中飽含深情。“跳舞找影子就像在地球上?”“我唱的融詩。月亮鼓勵我,我跳舞。《我的影子在後翻滾》在李白的《獨飲明月》中,借用了李白詩中灑脫的意象和明朗的意境,放棄了原詩中孤獨迷茫的心境,表達了蘇軾飄飄然而踏踏實實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瓊樓玉宇,乘風向月,月宮寒,都是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詩人在秋月之夜,得心應手地表達“喜”與“醉”的感情,遊刃有余,不僅寫“喜”,也寫“醉”。

接下來的片子,我想念我的家人,但還是扣上了“月”,情緒稍微轉低。“轉諸葛,低窪戶,不眠不休。”月色流轉,人難眠。蘇軾和蘇轍是兄妹。蘇軾在杭州被判滿職時,“邀郡東,真欲近昆地”(《密州解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們還是相距甚遠,很難見面。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夜月明,情不自禁。“睡不著”的人是紫蘇,他和客人們壹起喝了很久的酒,但它也指世界上思念今夜月光的“睡不著”的人。從自己到別人,會有很多漂泊的遊子在月光下輾轉反側,憂心忡忡,輾轉難眠!當月亮是圓的而人不是時,紫蘇不禁抱怨:“不應該有恨。為什麽走的時候要圓?”月亮不應該對世界有任何怨恨吧?可是,為什麽人走了總會聚在壹起?像是故意尷尬。這個問題婉轉誠懇,有獨特的體驗,表現了對人的深切關懷。“人有悲歡離合”三句顛倒,文字的感情又起起伏伏。詩人理性思考,以其獨特的曠達解決自己。既然天地間的壹切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那麽用“但願人長久,千裏* * * *”的美好祝願來結束全詞也就順理成章了。只要“人長久”,雖相隔千裏,卻總能心心相印,共賞滿月;只要“人長久”,雖然今天不相聚,但總有團聚的壹天。此時,心境開闊了,滿月的光輝似乎更加明朗可愛。

該詞富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筆觸蒼勁有力,形象生動。“洗去美艷芬芳的狀態,擺脫未雨綢繆的程度;”使人登高望遠,唱壹曲”(胡寅《酒邊序》)。其清朗曠達的風格與花間、金蓮的婉約風格大相徑庭,讀東坡的豪放詞風,令人耳目壹新。但更有啟發和意義的是蘇軾對人生和物理的睿智思考。宇宙、自然、人生,都有數不清的缺點。花是美麗的,草是綠色的,但有時這種美麗不是永恒的;親情是心心相印,相依相愛,喜怒哀樂是分離無常的;時間是無限的,生命是短暫的;有了天賦和野心,就很難靠運氣了...世界就是這麽奇妙,這麽遺憾,所以才有這麽多惜春悲秋,哀嘆蒼老的詩句。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誌士、哲人受困於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憤憤不平;多少詩人和詞人對這種人生的缺憾感到不解和郁悶。歲月流逝,現在輪到東坡了。他“為當下而努力”,但又不認同王安石的政治觀點,只好在外謀職,在野心難酬時深惡痛絕。中秋佳節,兄弟在齊魯,面對面卻不相見,是親人不得團聚的痛。20歲的我並不迷茫,進入秋天,才漸漸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緊迫。現在是中秋節,霜風越刮越緊,壹切都苦不堪言。懂事的東坡此刻該對人生和物理的不足有多麽深刻的感受啊!所以他的文字裏有那麽多情緒和思想的起伏。但他永遠不會陷入抑郁。他站在更高的樓層,開了眼界,用古今之物解了他的抑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這件事是古老而困難的。“人雖有別離之苦,月也不總是團圓。壹切的美好與匱乏,總是在不可抗拒的循環中。既然如此,何必為滿月和人的分離而煩惱呢?那麽“但願人長久,千裏美不勝收”就超越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千裏之外,有* * *明月”(謝莊《月賦》)。* * *賞月,意味著雙方都活著,都想念對方,這足以讓人感到幸運和解脫。

蘇軾的沾沾自喜和自我解脫,體現了他對人生哲學的思考。蘇軾的思想深刻復雜,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但不排斥佛老,善於將佛老的壹些玄言與儒家學說相融合,來處理行、藏、源、進、退等問題。中國士大夫在處理人生和事業的挫折時,壹般遵循兩條路徑:要麽放棄理想,與世無爭;或者堅持理想,知道自己做不到,哪怕撞了頭,甚至死了。蘇軾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走上了第三條道路。他沒有放棄理想,隨波逐流,沒有采取極端激烈的鬥爭,而是順其自然,力求超脫。事業失意的時候,他用“放棄”的借口,把行裝藏在我身上,那為什麽不清閑的看壹下呢?長而健,卻憂遊而死,爭前者”(《沁園春去密歇根早遊,即刻送子》)。天地無涯,人生苦短。他以享受清風明月為榮,以寄情於山川、融物於我的過程為樂。親人分離後,他以“祝人長久,千裏之外* * * *”的話語獻上祝福...作為壹個近千年前的古人,蘇軾的人生態度並非沒有缺點,但他壹生為人坦誠,處事靈活,隨遇而安,有效地保持了內心的平靜,壹生樂觀開朗,達到了許多人向往而又欲罷不能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歌頭的獨特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