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枯萎了,捧著雨水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菊花的花枝還傲立著抗寒霜。
好年景壹定要記住,是橙橙的。
古人寫秋景時,大多充滿了對秋天的傷感,而這首詩卻壹反常態,表現出昂揚的生命力。荷花和菊花壹直是詩人筆下的美麗風景。出水的荷葉明艷動人,菊花幽幽更顯淡雅。但是東坡先生的詩是關於枯蓮斷菊的,文筆完全不同。然而蓮花已經枯萎,荷葉已經落下。在這個秋末冬初寒風蕭瑟的季節,菊花依然傲然挺立在風中。雖然是深秋初冬的料峭,但也有橙橙綠,碩果累累,成熟收獲的壹面。
蘇軾的這首詩既是對劉京聞的贊美,也是對自己的抗爭。希望我們倆都能珍惜好時光,樂觀向上,不懈努力。即使在環境慘淡失意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消沈,不能妄自菲薄。
對於大多數詩歌來說,禮儀已經到了基本可以拋開的程度。但是,對於這首詩來說,遠遠不夠。在這首詩中,劉京聞不是壹個有著簡單經歷的背景人物。在他身上,可以說是曾經背負著極大的不公。要理解蘇軾的這首詩,我們必須深入挖掘劉京聞的生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它。
這首詩寫於1090年,當時宋哲宗在位,蘇軾任杭州刺史。對於蘇軾來說,那是他坎坷壹生中相對平靜的壹天。而劉京聞,當時同時擔任浙江和浙江兩地軍事力量的監獄,彼此欣賞,關系非常密切。劉京聞很有才華,也很有抱負,但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仍然不能被重用。蘇軾多次稱贊劉京聞為“天下第壹政治家”,對劉京聞十分敬重。他還極力向朝廷推薦劉京聞,並寫下這首詩鼓勵他。
如果說蘇軾壹生都得不到重用,原因就是蘇軾太專壹(或者說太有原則),所以在朝中受到了新黨和舊黨的排擠。那麽,為什麽劉京聞多年來壹直不受朝廷重視呢?
這就要更多地了解劉京聞的人生經歷了。
劉京聞自己的簡歷非常簡單。早年做過饒州酒監之類的骯臟小官,後來又熬了壹輩子,最後成了武官。如果是出身貧寒的普通人,掌管軍馬也不錯,但出身名門,其父曾在當過太尉。就這樣,劉京聞壹直抑郁了壹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