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風攪動我孤獨的帆,直到退潮時河岸變寬
——盛唐時代的風貌
盛唐是指唐玄宗統治時期,大致相當於八世紀上半葉。此時國家統壹,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既是唐朝的巔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盛唐時期湧現出以李白、杜甫、王維為代表的壹大批詩人。他們壹起開啟了壯麗詩歌的黃金時代。
所謂“盛唐氣象”,重在盛唐詩歌的整體印象,詩歌的風格和時代精神是博大、雄渾、深遠、超然的;充沛的活力,創造的樂趣,全新的體驗;並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音律的結合,形成新的美感——這些共同成為盛唐詩歌區別於其他時期詩歌的特征。盛唐詩人王琬寫了壹首《北堡山下壹泊》詩,受到當時宰相張碩的稱贊,他把掛在衙門墻上的項鏈抄作詩歌的範本。(見銀赫·嶽影·紀靈)這首詩中間的兩句對聯可以用來形容那個時代:“直到退潮的堤岸變寬,無風攪我孤帆。...夜晚現在讓位給太陽的海洋,舊的壹年融化在新鮮。”那三個形容詞:平、闊、直,還有那高懸的帆,那夜深人靜產生的海、太陽,那舊年進入江春,都讓人感受到盛唐的氣息,盛唐的詩風。請看盛唐詩人的歌:“雲夢霧繞嶽陽。”(孟浩然《洞庭湖給國務院總理張的信》)“登上壹層樓梯,視野開闊了三百裏。”(王之渙《在鷺宿》)“我爬到頂上。我調查整個世界,河流不見了。”(李白《廬山謠》)“我們倆都懷著對遠方的思念,想去藍天擁抱明月。”(李白《宣州謝送別學》)“壹旦登上頂峰,壹窺究竟,其他山峰都顯得相形見絀..”(杜甫《望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知君”(高適《別東大》)在這些詩中,有壹種勢不可擋的蓬勃精神,千年後仍能使懦夫變勇敢,弱者變堅強。盛唐詩人也不是沒有愁的,李白經常談到愁的詞,比如“愁病”、“愁臉”、“愁心”、“愁發”、“愁腸”。但是,只要我們把李白與中唐的孟郊、李賀,與晚唐的文聽雲、李商隱作壹個比較,就能感覺到李白的悲愴是有力的、飄逸的。正如他的名言所說:“但既然水還在流,雖然我們用劍砍,但舉杯消愁更難過。”(《宣州謝送別校》)表現了強者的悲哀,悲哀中有壹種敬畏之感。杜甫也寫過愁,愁是憂國憂民的大愁,是對健康的大愁:“愁不能愁。”(《從北京到豐縣,我背500字》)
體現盛唐氣象的詩人,往往是魅力人物。比如那個時代培養的全才王偉,就是這樣的人。他的佛學造詣很深,能把禪融入詩歌。他是書法家、音樂家、畫家,被後人奉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畫,據《宣和畫譜》記載,僅宋代宮廷就有126幅。王維九歲就能寫詩,他寫的政治情懷詩、山水詩、邊塞詩、送別詩都是壹流的。蘇軾說:“詩中有畫,引人入勝;觀其畫,畫中有詩”(《書墨蘭田言於菟》)。李白的魅力無與倫比,他以壹種震撼的力量征服了當時的讀者。他不願意走普通士人的科舉之路,而是靠自己的才華和名聲直接考上宰相。他常常把自己比作大鵬,隨意遊走於天地之間。秘書監何在長安初遇李白,吟誦其《蜀道難》。他被稱為“墮落仙女”,脫下身上的飾物和聖甲蟲,以酒換樂。唐玄宗也下臺迎接,用勺子伺候。杜甫在去長安趕考的路上,遇到了李白,李白離開長安漫遊。他甚至放棄了考試,跟隨李白漫遊了很多地方。之後,杜甫仍念念不忘他,寫了許多詩紀念他,稱贊他“寫了壹首震撼風雨的詩,使他落淚。”還有壹個叫魏宛的人,為了壹睹李白的風采,從宋宋跟蹤李白千裏,終於在廣陵見到了他,盛贊李白“鬼迷心竅”的詩句。盛唐詩人的魅力,既屬於他們個人,也屬於當時。只有輝煌的時代,才能為輝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條件。
作為盛唐精神的反映,盛唐氣象還出現在書法、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門類中。張旭的草書狂放不羈。在《致張旭》中,李傑這樣描述他的寫作風格:“把頭露在床上,叫三五遍。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顏真卿的楷書,莊重工整中透露著凜然不可穿透的氣勢。吳道子的畫在長安引起了轟動。他在興山寺作畫時,“落筆壹掃,若風旋,人皆謂之天助。”(朱《唐代名畫錄》)。在洛陽,吳道子曾遇到書法家張旭和舞劍演員,並要求吳在天宮寺為他死去的父母制作壁畫。武不收金,請沛舞壯靈。“等舞會結束,我就好好寫,壹會兒就到。”張旭還在那裏寫了壹面墻。洛陽人都說:“壹日之內,可以見三絕。”(朱《唐代名畫錄》)當時有擅長畫馬的曹霸、韓幹、魏延。杜甫在《丹青引論》中稱贊曹巴的畫“神滿”。說他是玄宗禦馬的畫像,“後來,妳的龍馬,從天而生,萬代放逐俗馬。”董擅長演奏胡笳,李傑這樣形容他的音樂效果:“四川是浪網,而鳥兒是啞巴,那是歌聲。”(《琵琶行》董劍法了得。當她跳舞時,“觀眾就像迷失在他們之間的山,天和地隨著她的動作來回移動。”(杜甫《看公孫大娘弟子舞劍》)這些藝術家的出現,以及他們借助上帝的藝術,也顯示了盛唐的氣息。
?二、盛唐詩歌的新走向
盛唐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參與社會政治的熱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後期,李、、楊、等漢奸頗具政治性。此時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敢於揭露社會矛盾,對國家的責任感,對即將到來的社會危機的焦慮。比如李白在《古風》第二十四回中痛斥宦官和鬥雞子弟,在《十二寒夜答王》中揭露政治腐敗。再比如,安史之亂前夕,杜甫揭露了“朱門酒臭,路上屍骨凍死”這樣壹個尖銳的問題(《從北京到豐縣,我要背五百字》)。盡管如此,他們對社會充滿信心和責任感。六十壹歲時,李白還要求加入李光弼的軍隊討伐安史之亂。盡管杜甫憂國憂民,但他並不是悲觀主義者。寫於安史之亂時期的《北伐》,忠實記錄了戰爭中的民生疾苦,卻依然相信國家會富強。他在西南流浪的時候寫了《登樓記》,壹邊把大唐比作北極星,壹邊感嘆“多難哪”,相信它不會沈沒。他在江漢說:“斜陽猶烈,秋風病。”《鳳凰臺》中說:“光明中的繁華,將洗去哀愁。”《洗兵馬俑》中說:“安得壯士扼守天河,不必洗甲兵。”正是在安史之亂最黑暗的日子裏,他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從詩歌創作來看,盛唐較前代有壹些新的趨向。從這些趨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盛唐的氣象:
首先是面對外界。初唐詩歌的發展是從宮廷路線到個人抒情路線的巨大進步。如果只是沈迷於個人感情糾葛,無法面對外界,還是很有限的。盛唐詩人既沒有用詩來取悅帝王,也沒有把詩當作個人享受的裝飾,而是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普遍的主題中。這個普世主題就是社會政治主題,希望盡我所能,創造壹個長期穩定的局面。李白抱著宏大的理想,要“濟貧”“安國”,“把寰區大,海郡清。”然後和盧忠廉、範蠡、謝安壹樣,退了職(《戴壽山答孟少府調令》)。杜甫突破了“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濟世”的思想。雖然他壹生沒有達到目標,但他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二是展現新的體驗。盛唐的詩歌題材都是老生常談,無外乎情懷、懷舊、歷史、山水、田園、離別、永遠在我心中、邊塞、參軍、宴飲等等。明代,張誌祥的唐詩園收集了65,438+0,472位詩人的28,245首詩,占整個唐詩的五分之三。這本書按照題材分為39類,沒有壹類是以前沒寫過的。可見盛唐詩人的貢獻不是發掘新的題材,而是在原有的題材上發現和表現新的經驗。比如邊塞詩,早在漢魏時期就有,此後壹直沒有中斷。但很多人寫邊塞詩的時候可能並沒有去過邊塞,盛唐邊塞詩大多來自詩人的個人生活經歷。高適以政治家的視角講述邊防得失,王維、以詩人的敏感描寫邊塞奇景,王昌齡以軍人的口吻講述自己復雜的感情。例如:“我們壹半的人在前線被殺了,但另壹半還活著,仍然在營地美麗的女孩為他們跳舞和唱歌。”(高適《葛炎行》)“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王維《邊塞》)“這九月的夜晚,車輪塔上吹著寒氣,山谷間,積滿了啄鬥般的碎巨礫,隨風倒落。”(岑參《西遊記》)這樣真實的詩,以前很少見。第三是大視野,大格局。初唐以精為美,盛唐以廣為美。李白的眼光,簡單來說就是宇宙的眼光。他說,“我會包括大塊,完整和科學。”(《白日出入》)又說:“黃河落東海,萬裏寫在心上。”(向裴十四)他與宇宙平起平坐,也就是說他心中有整個宇宙,以這樣的魄力看待社會和人生。這是壹個全新的視野和格局。正如皮日休所說,李白是“言出天地,思出鬼神。”(《柳藻羌北》)此外,如張九齡的“明月,此時已滿滄海,天涯* * *此時。”(望月思遠)王維“此河貫天地,山色既有又無。”(《望漢江》)王之渙《黃河遠在白雲之上,萬仞山孤城》(涼州詞)杜甫“泰山之威!,壹望無際的綠色橫跨齊、魯兩地,地勢很高..”(《望嶽》這些盛唐絕句,都表現出壹種大視野、大格局,氣勢磅礴。
三。開明開明
-盛唐氣象的基礎
盛唐氣象的形成有其藝術原因,如音律的統壹、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等。這在我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壹書及其他論文中已有多方面論述,限於篇幅,本文不再贅述。
下面只討論歷史文化的發展和當時的社會背景。
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有兩點值得註意: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國在進士東渡後經歷了200多年的分裂和戰爭。在這壹時期,南北文化表現出相當明顯的差異。在南方,我喜歡老說清楚,註重抽象名和理的論證;儒家經典在北方流行,講究人的行為準則。南方風格雄偉,北方風格古樸。南方的書法多見於帖中,南方帖則典雅;北方書法多見於碑刻,北方碑刻凝重。《隋書文學傳》說:“江左宮貴於清啟;何碩的意思是真誠堅定,比氣質更重要。氣質勝於文字,優雅勝於文字;有深度的在需要的時候方便用,有文化的適合唱歌,這是南北詩人的壹大區別。”顯然,單壹的南方文化或單壹的北方文化都有其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也就無法蔚為壯觀。隋朝統壹全國,大運河的通航,開啟了南北文化互補的進程。唐朝隋朝以後,通過唐太宗貞觀的統治,大大加快了文化交融的進程。南朝的“文”點綴了北朝的“質”,豐富了南朝的“文”。“把兩種長處結合起來,就溫柔完美了。”(《隋書文學》序)壹種融合南北文化之長,適應唐朝政治經濟形勢的新文化,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盛唐氣象是這種新的文化的升華,具有深刻的內涵。如果說戰國是壹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那麽盛唐就是壹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李白有蜀國的浪漫豪情,杜甫有中原的淳樸厚重。王維信佛,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盛唐很多詩人都有過漂泊的經歷,這是國家統壹後才有的可能。南朝的詩人,沒踏足過黃河,沒登過泰山。北朝的詩人看不到南方的奇山怪水。說到眼界,胸襟,見識,就差多了。盛唐詩人可以讀萬卷書萬裏路之行,李白五嶽尋仙,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杜甫也有壹段時間的遊歷很強,黃河上下、長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當時的東越在現在浙江東部,風景秀麗,很多詩人都去那裏探秘,為自己的詩歌尋找靈感。就連隱居在家大半輩子的孟浩然也有壹次浙東之行。至於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他們遠赴東北、西北邊陲,充分體驗了部隊生活,目睹了邊塞風光,眼界更是不同尋常。其次,中外文化的交流。當時的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匯的地方。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世界性城市,在八世紀上半葉有壹百萬人口。有許多外國王子,在唐朝工作的外國人,留學生,佛教僧侶,外國音樂家,舞蹈家,藝術家和大量的外國商人。至於外國使節,更是絡繹不絕。宗教方面,除佛教外,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很流行。《敦煌石窟摩尼教概論》是開元十九年翻譯的中國摩尼教經典。音樂、舞蹈和藝術方面的交流也為盛唐社會註入了新的氣息。
早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就設立了十首曲子,其中四首來自唐朝的少數民族,四首來自國外。在繁榮的唐朝,異國情調的舞蹈也很受歡迎,如著名的胡璇舞。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壁畫和雕塑,以其雄渾的精神、突出的造型和豐富的色彩,遠遠高於其他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打開了盛唐人民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無疑對氣象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盛唐氣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由大壹統局面下的經濟繁榮、政治開放和社會穩定所決定的。我無法想象在壹個民生蕭條,戰亂頻仍,國家四分五裂的時代,天氣會是什麽樣子。關於盛唐時期經濟繁榮的記載很多,比如:“百姓的糧食儲備都是好幾年的。”(元結《問士》三)“四方富民。.....路不拾遺,行者不包食。”據《唐書》、《唐六典》、《通典》、《子同治鑒》、《唐姚輝》等兩部書記載,從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到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短短50年間,人口為3765438人。人口爆炸顯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價格下降了。開元初年“米鬥十三價,清齊之爭只在。絲綢200元壹匹。”(《新唐書·食貨壹》)天寶時期,人均糧食達到700斤。杜甫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回想當年開元的鼎盛時期,小城尚有千戶人家。大米肥白,公私倉富。九州的路上沒有豺狼虎虎,是遠行的好日子。..... "除了侯偉、太平公主等腐朽勢力外,唐玄宗還任命姚崇、宋憲祥整頓吏治,改善財政,改革兵制,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有必要提壹下被稱為“救世之相”的姚崇,以及豪爽、崇尚正直、從政憨厚、粗魯的宋瑤崇。開元元年(713),玄宗不顧壹些大臣的激烈反對,決定任命姚崇為宰相。姚崇提出“十言”,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從穩定政局、整頓吏治、改善財政三大方面陳述了自己的施政綱領,得到了玄宗的支持。姚崇在開元四年(716)罷課時推薦了宋任翔。宋大公無私,直言進諫,為效力。在三年多的時間裏,我們繼續執行姚崇的政策,使稅收寬松,刑罰明確,人民富裕。姚崇、宋類人物出現在盛唐,玄宗能夠發現並起用他們,對盛唐安定繁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穩定的局面下,儒釋道可以並用,思想界出現了相對自由的氛圍,這是盛唐形成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壹。儒學在唐代的地位不斷提高。玄宗非常重視官學經學,允許私學弘揚儒學。關於佛教,玄宗在開元初年曾經采取過壹些限制性的政策,但總體上還是比較尊重佛教的,對開元時期傳入的密宗尤其感興趣。玄宗崇道甚於崇儒,科舉設道。在北京建立崇玄博物館;他還親自註釋了《道德經》,並將其呈現於世。在思想自由的氛圍中,詩人可以從各方面汲取營養。李白信奉道教,杜甫推崇儒家,王維推崇佛教。他們不同的信仰對形成各自的詩歌風格起了重要作用。
人才發展空間的拓展是直接因素。由於唐代抑制士族的政策,采用科舉制度選拔士人,打破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使大批中下層平民文人走上政治舞臺。與此同時,文化從少數文人轉移到中下層平民文人。這些在唐朝建國後成長起來的新人們,人生閱歷豐富,對社會現實、政治利弊、民生疾苦有更深的認識。他們有抱負,有見識,有能力,敢於突破舊的藩籬,開創新的局面。其實盛唐的文化主要是這些新人創造的,盛唐的氣象也是這些新人的氣象。
盛唐文人之間存在著健康和諧的關系,這也促成了氣象的形成。
杜甫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回憶開元年間的情形,說“天下朋友皆粘漆”,反映了當時的情形。他們覺得有人受了委屈,就為之仗義執言,忍讓不世故。杜甫替鄭虔訴苦:“各省諸侯登臺,文光先生冷淡。壹等壹的人都吃膩了梁的肉,而先生卻食不果腹。先生有皇帝的出路,先生有宋朝的人才。德尊之輩,往往坎坷,名垂千古。”(《醉歌行》)李白對王不公平十二:“黃金距離學不到鬥雞,坐著哼壹聲吹彩虹。妳不能像舒歌那樣,在青海的夜晚拿刀,在西土石堡穿紫袍。詩不如北窗壹杯水。”(《十二夜答王》)而當他們佩服壹個人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贊美。從何、杜甫對李白的推崇和李白對孟浩然的贊美,可以看出盛唐文壇的良好風氣。杜甫的《飲酒八仙歌》描繪了何、李白、張旭三人醉酒時的瘋狂,欣賞和欽佩之情溢於言表。還有壹個人特別要提壹下,就是張說他是初唐向盛唐過渡的關鍵人物。他的詩還有初唐的拘謹,沒有盛唐詩歌的明艷和輝煌。但他“前後把握三大政策”,朝廷的“巨著”都是他寫的。"全世界的詩人都諷刺他們。"(《舊唐書·張碩傳》)他特別落後,張九齡、何等30多位學者都能夠了解他。其他人,如方和,曾因文學而聞名於,並在日後因其成就而聞名於世。他和張九齡被張提拔,然後受到獎勵,如他之於李白,張之於王維,已經成為壹種傳統。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盛唐文人是多麽的慷慨。盛唐文壇的局面,可以用曹丕《典論雜文》中的兩句話來形容:“賢獨騎千裏,與時俱進。”
總之:開明開放是盛唐的根本。只有豁達才能改變舊布新雲蒸霞,但也只有開放才能讓百川流匯大海。盛唐只維持了50年,國力強盛,氣象壯闊,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亮點,也是世界歷史上值得我們驕傲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