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比技術
如“這腰鼓讓冷空氣立刻燥熱,讓寧靜的陽光立刻飛濺,讓沈睡的世界立刻興奮。”
在句子中,“冷”和“熱”,“安靜”和“飛濺”,“困倦”和“興奮”形成鮮明對比。相比之下,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鮮明特色,讓人感受到安塞腰鼓舞蹈的雄渾、豪放、兇悍之美,以及安塞腰鼓舞蹈所蘊含的力量和魅力。
(2)並行性
它的作用是表達語言中最強的氣勢,提高表達感情的效果。在安塞腰鼓中,排比是最多的修辭手法,它關系到作者要表達的安塞腰鼓的氣勢和音樂美。
像“陣雨”,是急促的鼓聲;像旋風,是飛舞的流蘇;像青蛙壹樣,是跳躍的腳步;像火花,是閃光的瞳孔;像打虎壹樣,是壹種強大的魅力。運用這種對比,展示了陜北青年腰鼓的精神風貌和藝術特色。
(3)反復操作
如反問句“安塞腰鼓是什麽”在文章中反復出現,它采用的是間隔重復的形式,這不僅是文章的主旨,也是貫穿全文的作者思想感情的主線。
《好壹個安塞腰鼓》的反復出現,不僅強化了讀者的情感並內化於讀者的腦海中,更讓讀者感受到陜北文化的厚重和深刻,以及黃土高原人民的豪爽和豪邁。
擴展數據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的散文。最早發表於1986年6月3日《人民日報》,收錄於八年級課本第三課(子君讀)。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壹絕,其粗獷、渾厚、動感的風格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地理特征、民俗風情等融為壹體。還有壹點挺有意思的:是人和鼓的結合,沒有壹種樂器能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達到像它這樣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樂器“表演”完全交融在壹起,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現就是人借鼓勢,鼓借他人之力,酣暢淋漓,精氣精氣暢通無阻。小品《安塞腰鼓》正好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個特點。
創作背景
80年代初,中年人劉成章先生放棄了他熟悉的詩歌、歌詞等創作形式,找到了壹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散文。其實,他散文的生命內核依然是扣人心弦的浪漫,或者說是“信天”的旋律。
當他來到遠離家鄉的省城時,那沖破歲月、吞噬山川的“安塞腰鼓”的壯美景象在他腦海裏壹閃而過,高原上無聲爆發的鼓聲還在他耳邊盤旋。
面對80年代祖國改革開放的日新月異,他怎能不心痛?他怎能不為此歡欣鼓舞呢?這種情況轉化為劉成章日復壹日所意識到的,即“安塞腰鼓”,在那壹刻呈現出理智與情感的復合體。
他必須用“安塞腰鼓”這個具體的形象來傳達他對生活和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生活的詩意理解!
百度百科-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