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經說過:“當今世界百分之九十是由過去造成的。人們只在很小的範圍內搖擺,認為自己是自由的、負責任的。”
那麽,是什麽造就了今天的我們?毫無疑問,是過去的文明,曾經閃耀的經典。
雅斯貝爾斯提出了“軸心時代”。在中國,軸心文明的象征是孔孟。四書五經都和孔子有關。
我們覺得與孔子相處的時間很長,但當我們閱讀《論語》時,我們會發現孔子不僅聰明,而且有說服力。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孔子作為壹個沒有那些神話外衣的人令人欽佩的壹面。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和今天有很大不同。他從來不給學生壹個標準答案。比如“仁”這個詞在《論語》中出現過很多次,每壹次的含義都不壹樣。尤其是有壹次他的學生司馬牛問起“仁”,他半開玩笑地說“仁者也,避之不及”。孔子對司馬牛說,做事慢壹點,就是仁政。其實他了解自己的學生,司馬牛比較魯莽,所以希望司馬牛能靜下心來認真做事。
孔子窮的時候,魯茲看不過去,就問孔子:“君子窮嗎?”子曰:“君子窮;小人橫行。”“君子濟貧”實際上成了後世宣揚貧窮幸福的手段。其實從上下文可以知道,孔子想表達的是,做人要有底線。如果沒有底線,和小人有什麽區別?
正因為孔子從來沒有給出壹個正確的答案,所以給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他們不相信作為聖人的孔子沒有給出壹個標準的答案,於是分成各種派別,互相批判,以至於思想變得僵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孔子看來,學習思維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活動。不幸的是,這個生存活動今天似乎被壹些人遺忘了。
四書五經有什麽價值?經典流傳至今,可以壹代壹代讀下去。就其本身而言,不同的人通過學習和思考,學到了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