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錢塘江的文章要自創,300到500字左右。
錢塘江湧潮之謎壹般來說,錢塘江上總是有規律地出現湧潮,但有時由於復雜環境因素的影響,它也會偶爾與人“失信”,這也是錢塘江湧潮最讓人難以捉摸的地方。壹般來說,錢塘江上湧潮總是有規律的出現,但有時也會因為復雜的環境因素影響而偶爾與人“失信”,這也是錢塘江湧潮最難以捉摸的地方。錢江潮錢塘江的潮汐景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當湧潮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時候,就像過河壹樣。當湧潮把人直驅到面前時,有千萬馬奔騰的氣勢,雷霆萬鈞,勢不可擋的力量給人以非常強烈的沖擊。農歷每個月有兩次大潮,初壹和十五打雷後的兩三天,上弦月後的兩三天是小潮。陽歷每年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北半球時,新汛期的大潮大於休眠汛期的大潮,大潮時日期總是大於夜潮;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陽向南半球傾斜時,情況正好相反。新汛期的大潮小於汛期,大潮期間的全日潮始終小於夜潮。越接近春分和秋分,差異越小;越接近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差異越大。就全年而言,春分和秋分前後的春潮較大。至於兩個時期哪個是最大的大潮,有壹個19.6年的周期變化,其中春分是最大的壹半時間,秋分是最大的壹半時間,兩者之差由小到大逐漸增大,再由大到大逐漸減小。為什麽潮汐如此有規律?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海潮是由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引起的周期性運動。潮起潮落有壹定的規律,中國人早就知道這種自然現象。東漢王充把湧潮和月亮、河流地形聯系起來,第壹次做出了科學的物理解釋。風對潮汐傳播也有很大的影響。錢塘江湧潮如果用東風或東南風推動會更壯觀。萬壹西風或者西北風,就大大遜色了。所以農歷七月的汛期往往比八月好。俗稱“鬼王潮”。農歷八月初和九月初的大潮也有很多機會超過八月大潮。事實上,壹年中最壯觀的湧潮並不總是在8月18日。宋代陳師道說“壹年之計在於壯觀”,但那只是當時的八月十八觀潮習俗。既然潮汐是天體引力引起的周期性運動,就應該反復進行,決不能延遲。錢塘江湧潮是錢塘江河口特殊地形條件下海洋潮波的特殊表現,這壹規律當然要遵守。但唐代孫承宗在《江來》詩中寫道“妳若與弄潮離婚,今日潮斷妳約;拿我的油罐車去問錢塘。”所謂不誠信,也稱逾期,是指在應該湧潮的時候,卻看不到湧潮,令人費解。洶湧壯觀的錢塘江潮是否已經違背了諾言?早在南宋程春十年(1274),就有“錢塘江潮過時”的記載。德庫二年(1276)二月,元軍初抵杭州。由於不知道湧潮的嚴重性,他們在錢塘江的幹灘上紮營。杭州百姓和宋朝歡騰,翹首盼望湧潮的到來,連元軍都去紮營了。不料潮水三天未至,百姓無不詫異,以為天助元軍,宋朝的日子到頭了。所以吳興華《回望錢塘江》詩中有壹句“鐵家屯江潮未起”。無獨有偶,在元素二十七年(1367),也有“元亡潮未來,江面微漲”的記載。難怪明代的田汝澄發出“潮亡於宋末,潮亡於元末,亦是天之壹”的說法。建設杭州是浪潮,不是喧囂,而是壹種變了的感覺。更巧的是,順治二年(1645),清兵六月進杭州,多多在浙江進步,駐守江岸,敵兵見了,以為潮水會淹沒,不料潮水數日不來,清軍詫異會助。此外,元代鄭錚十二、十三、二十年(1352、1353、1360),明代嘉靖十三、二十六年(1534、1547),清代乾隆三十壹年(65438+)。明人還給它起了個特別的名字,叫“凍潮”、“曬潮”。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浪湧期損失的現象經常發生。不僅在杭州市區,在曬山、喬司壹帶也是如此。杭州附近常年有湧潮傾覆船只,甚至有湧潮沖上岸掀翻汽車的。自1976年以來,錢塘江景觀匱乏,1978年至1979年的持續幹旱使海寧八寶以東的江心沙洲北移,甚至與北岸相連,河道在此處形成大彎。湧潮不僅沒有傳到杭,還大大減弱了海寧嚴觀鎮的湧潮,使中外遊客紛紛前來觀潮。其實只要位置選擇得當,還是可以欣賞到不錯的湧潮的。壹般來說,錢塘江上湧潮總是有規律的出現,但有時由於復雜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會偶爾與人“失信”,這也是錢塘江湧潮最讓人捉摸不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