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爆發的全國範圍的抗日運動,推動了進步勢力的崛起。當日本實行“文化統治”時,西方文學思潮也進入了韓國文壇。“神創論”、“白潮”、“廢墟”等文學流派將歐洲的唯美主義、頹廢主義、自然主義引入朝鮮。在金(1900~1951)、廉湘銀(1893~1963)、樸鐘浩(1901 ~ 19868)。
1923年,在國內外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壹批文學新秀組織了文藝社團“顏群社”,最早舉起了革命文學的旗幟。他們的作品多描寫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社會的黑暗,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表達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因此也被稱為“新傾向”。著名作品主要有宋穎(1903~1979?)黑暗的村莊(1923)、成長的人群(1924)、崔的故國(1901~1932)。
崔是新潮流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家之壹。他從小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16歲,四處流浪,過著悲慘的生活。這段來自社會底層的經歷,讓他切身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痛苦和不幸。所以他的作品主要描寫勞動人民的苦難和強烈反抗。他的幾十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血痕》(1926)、《紅焰》(1931)。著名的《樸斯通之死》(1925)描述了老婦人因為沒錢在金錢社會上就醫而死於獨生子的詛咒。《饑餓與殺戮》(1925)的主人公朱婧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逼瘋,哭喊著要“粉碎這個鬼世界”。代表作《暴走》(1925)的主人公樸俊善良勤勞。他曾帶著“開辟新生活”的美好願望離家出走,卻依然難以生存。經過五年的痛苦掙紮和尋找,他終於認識到“這個制度只能維護和縱容那些虛偽奸詐殘忍懶惰的人”,“不可忽視”,他終於走上了覺醒和反抗的道路。樸俊的形象很有代表性,所以這部小說也成為了新傾向文學的典型作品。
1925年8月,韓國無產階級藝術聯盟(簡稱“Karp”)成立,該聯盟以具有新傾向的原作家為基礎。早期,“卡普”沿用了原文藝社團顏群社的節目。1927年9月“卡普”改組後,制定了新的綱領,明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無產階級藝術運動,作為無產階級運動的壹翼”。卡普主張以文學創作育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徹底批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朝鮮無產階級文學的萌芽、發展和高漲標誌著朝鮮無產階級文學的建立和重組。這壹時期,出現了壹批無產階級作家,產生了壹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如趙明溪的短篇小說《羅東江》(1927),李基勇的短篇小說《傅園》(1928)和長篇小說《故鄉》(1933),還有《薛漢》。卡普以其強烈的革命色彩激起了日本統治者的仇恨,在1931和1934兩次逮捕和鎮壓卡普的作家。1935“卡普”被迫解散。但“卡普”文學的巨大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在1925年至1935年統治了韓國現代文壇。
趙明溪是卡普文學的代表和重要作家。他寫於20世紀20年代初的抒情詩充滿了感傷和神秘主義。從日本回來後,他寫了劇本《跳舞》(1923)和《春草上的詩》(1924),顯示了他創作思想的進步。65438年至0925年,積極參與組織“卡普”。此時,他的作品主要描寫了朝鮮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苦難和反抗精神。比如短篇小說《去地下》(1925)、《低壓》(1926)、《羅東江》(1927)、《春山》(1928)、《兒子的心》(65438+)。其中《羅東江》是他的代表作,小說的主人公樸成雲是羅東江畔壹個漁夫的兒子。他奮力探索抗日獨立之路,最終從民族主義者轉變為社會主義者。這部小說是20世紀20年代朝鮮人民革命運動和抗日鬥爭的壹個縮影。
30年代末,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朝鮮各方面的統治,進步作家難以公開活動。只有在金日成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詩歌、小說、戲劇、政論等革命文學藝術,才在朝鮮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其中《血海》(1936)、《賣花女》(1930)都是名劇。
1945,二戰結束,朝鮮人民也迎來了自己的解放。但幾年後,朝鮮和韓國分別建立了兩個國家,於是朝鮮現代文學實際上變成了朝鮮和韓國的現代文學。
朝鮮解放後的40多年來,無論是在解放抗美戰爭時期,還是在戰後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老作家共同創作,把現代文學推向了繁榮發展的新階段。朝鮮的著名作品有:白頭山(1913 ~ 1951),樸色勇(1902~)的敘事長詩。李奇鏞的小說《土地》(1~2卷,1948~1960)和千世峰的小說《奔流的河》(1915~)描寫了土地改革。黃健的短篇小說《燃燒的島嶼》(1952),錢世峰的中篇小說《戰鬥的村民》(1953),施潤吉的長篇小說《時代的誕生》(1964)描寫了祖國的解放戰爭。李北鳴(1908~)的中篇小說《勞動壹家》(1947),全(1925~)和趙白齡(191925 ~)的短篇小說《百日紅》描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千裏馬運動。尹世忠的小說《中考》(1963)和李根榮的中篇小說《第壹次收獲》(1909)等等。這些作品都從不同側面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主義現實的認識和感受。
1948大韓民國是在壹場國難中建立的。長期的日本殖民統治和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在朝鮮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此時西方文學思潮也蜂擁而至,壹批年輕的文學青年形成了80年代韓國文壇的“戰後文學派”。戰後作家的作品主要是發泄戰爭中被壓抑的壓抑,揭露戰爭給人性帶來的破壞;形式上否定文學傳統,試圖學習和模仿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在文學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上有意識地進行大膽變革。戰後文學派的主要作家有(1914~)、社(1922~)、金聖涵(1919~)、徐繼淵(1930~)、何。
孫昌和徐濟源是戰後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孫昌的小說《血書》( 1955)在憂郁壓抑的氣氛中描繪了主人公非人的屈辱和絕望,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在他的作品中,癡女常愛、殘疾軍人軍、失業無望的詩人葵紅,都是麻木、冷漠、變態的棄兒。通過他們在饑餓和死亡線上的掙紮,反映了戰後韓國的社會現實。徐濟源的成名作《深夜的擁抱》(20世紀50年代),既描寫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又通過深入靈魂的書寫,寫出了主人公的覺醒。主人公從戰場上偷偷溜回家去看他垂死的妻子,但他因為內疚而羞於見她。總覺得他奸殺的壹個女生好像是他老婆。終於,他的人性被喚醒,決心回到妻子身邊。
如果說50年代韓國文學的主流是戰後文學,那麽60年代新感覺派的出現也是韓國文學的壹件大事。這壹派作家,在抗戰之後,過於重視表現歷史的傾向,反對“從悲壯的歷史中感傷悲嘆”,主張嘗試“探索現實和未來”。他們特別強調語言技巧,註重語言的感覺、意象的跳躍和心理分析,主張在“無意識”中尋找創作的源泉,盡力表現夢境和幻覺。新感覺派作家主要有金成玉(1941~)、樸泰勛(1942~)、徐廷仁(1936)、金(1940~)等。
金承佑在大學時代發表了第壹部小說《人生練習》(1962),奠定了她在韓國文壇的地位。
他的短篇小說《首爾,1964的冬天》(1965)描述了寒冷的冬天。在首爾的壹家酒館裏,不要臉的英雄“我”和壹個叫安的大學生認識了壹個中年人。“我”因為出身卑微,升學前景無望,覺得當兵當公務員毫無意義;大學生“安”雖然是不愁吃喝的富家子弟,但也感到空虛和迷茫。中年人更慘。他心愛的妻子在醫院病逝。他賣掉了妻子的屍體,得到了壹筆錢。他用這些錢請人陪他聊天,緩解孤獨和絕望。但最終還是沒能擺脫,第二天就在客棧自殺了。在這三個人物身上,概括了當時韓國壹代人的猶豫、悲觀、空虛、失落、厭倦的精神。
70年代後,韓國經濟飛速發展,文壇也是異彩紛呈。這時的純文學、暴露文學、商業文學等。,都異常活躍。小說,尤其是小說,是使用最多的表達方式,受到人們的追捧。
在作家隊伍中,中青年作家思想犀利,不少成為文壇後起之秀,作品更受關註。這些作家分別是:Seok yeong Hwang (1943~)的小說《客居地》(1971);女作家樸李靜(1926~)寫的長篇歷史小說《土地》(1~3卷,1969 ~ 1978);趙世喜(1942~)的12系列小說《小矮人射向天空的小球》(1978),深刻揭示了韓國社會矛盾和悲劇;李凡玄(1920~)的《黑海峽》(1976)和《白烏鴉筆記》(1979)描寫社會底層市民的生活和心理;女作家孫素喜(1917~)擅長心理描寫和抒情夜(1974)和華麗的我們(1978);千贏天下(1938~)的(1974)寫的《黃狗之哀》講述了占領軍的暴虐殘暴。因為這些作品代表了韓國現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所以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