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嶗山風景區有什麽特色?

嶗山風景區有什麽特色?

1、巨峰趙旭巨峰是嶗山主峰,俗稱“老頂”,位於嶗山中部,海拔1127.3米。“雲海奇觀”、“趙旭奇觀”和“彩球奇觀”是巨峰風景中的三大奇觀。尤其是“趙旭奇觀”美麗壯觀,被列為嶗山十二景之冠,被稱為“巨峰趙旭”。清朝乾隆年間,即墨縣令尤曾寫詩贊曰:“振衣直上最高峰,似發扶桑線。只有神仙營的窯洞房子,卻從來沒有人攪過風。山外山鄰,海若隱若現。與代宗相比,應是獨壹無二的,天近雲遠。”

2.龍潭瀑布又名玉龍瀑布,位於嶗山南麓巴水河中遊。灞水在這裏匯入深潭。水如玉龍,景色壯觀。嶗山十二景中,有“龍潭噴雨”之稱。周誌遠作詩贊曰:“淩空濺沫,疑是玉龍飛。白色掛著千萬道彩虹,青山環繞。拋珠落,舞雨霏霏。遊客貪賞,夕陽不忍還。”

3、明霞散從太清宮往北,約3公裏,在竹樹蔥籠中,綠樹掩映下就是明霞洞。這裏石峰聳立,山高林密,正面俯視,山溝幽深。每當晨曦落山,霞光變幻無窮,因此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為“明霞三奇”。清代高密秀才孫鳳雲曾有詩贊曰:“不勞攀階,夕起。藍光拉地陡,海色逼天高。天黏黏的,雪暈暈的。三壺皆似切,俯視靈。”

4、太清水月上個月在太清宮看海,別有壹番情趣。萬籟俱寂,皎潔的月亮被壹團惠今托出海面,溶解的月光灑在海面上,漂浮著,閃閃發光,玉壺是冰鏡。微風掃過岸邊的竹子,海浪拍打著它,景色十分美妙。這就是嶗山十二景中的“清水月”。清代學者林曾作詩贊曰:“相逢遊仙地,今夜留臺青。霧山小月明,靜海夜平。細雨五更冷,新秋留下驚喜。壹個人靜靜地坐著,數著鐘聲。”

5.海稍仙墩海稍仙墩是指嶗山頭南部的八仙碼頭,距太清宮7公裏。它是由海洞組成的獨特的自然特征。嶗山頭以南,由於多年海浪的沖擊,崖岸已如豪宅般坍塌,崖下的海中有十余座高兩米的石墩。據說八仙渡海時曾在此小睡片刻,因此被命名為八仙碼頭。這裏風高浪急,驚險萬分。它被譽為“嶗山第壹奇”和嶗山十二景中的“海上神仙碼頭”。明代的寒山和尚寫了壹首詩贊美道:“混沌鑿通,神力開於此。大海被吞沒,海潮洶湧。董郁現在在哪裏?神仙到底能不能去。蓬萊應借浪,身世甚悲。”

6.羅娜佛洞位於華嚴寺的西部,依山而建,即羅丹巖洞。這個天然洞穴寬7米,高和深分別為65,438+00米。墻壁被切開,洞頂有壹個圓孔,看起來像火山噴口。天窗穿過這個圓孔。據僧人說,羅娜的釋迦牟尼是在山洞裏修成正果的。如此巨大的花崗巖洞穴在中國是罕見的,它被稱為嶗山十二景中的“羅娜佛洞”。清代即墨秀才黃玉虎曾作詩贊曰:“卓Xi何時到?”?那羅延洞穴的存在,東方人知道大致的想法。"

7.雲東盤松白雲洞位於嶗山東部,華嚴寺、太平宮西南3.5公裏處。它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山上。它的風景獨特而美麗。白雲洞由巨石砌成,左邊是青龍石,右邊是白虎石,前面是朱雀石,後面是玄武石。洞巖頂部有壹個名為“蓋華”的古松,它像壹條龍,帶著冉冉的綠蔭,覆蓋了整個洞穴。在嶗山十二景中被稱為“雲洞盤松”。碧水有詩贊曰:“白雲洞深,洞日白雲封。”驚見雲龍,壹孔百年憔悴。"

8.十陵橫雲獅子峰位於太平宮東北。幾塊巨石重疊在壹起,側面看起來像山脊,垂直看起來像獅子。它像壹頭雄獅臥在無邊的雲端,海風吹拂。白雲如遊龍,在陽光的照射下,景色非常美麗。不過,獅子峰最壯美的景色還是“在獅子峰看太陽”。人們可以壹邊在獅子峰看日出,壹邊享受“獅子嶺穿雲”的樂趣,因此被列入嶗山十二景。明代即墨秀才黃宗琛寫過壹首詩《宿獅子峰》:“石上有渾泥,海天有盡月色。晚上到了秋山寺,半風半浪。”

9.花樓石蝶花樓山位於老山水庫南岸,海拔408米。花樓峰是矗立在山頂東面的壹座方形石峰,高30余米。它由壹層層的巖石組成,就像壹座座石頭疊放的高樓矗立在晴空之中,所以被稱為“花樓”,又因石頭的突起不同而被稱為“華表峰”,在嶗山十二景中也被稱為“華表峰”。清代平度文人白永秀曾有詩雲:“小莫李卓碧芙蓉,天下名山第壹峰,開天辟地。戾氣蒸成金液態水,海霞飛過石門秋。”

10、九水益銘北九水分為內九水和外九水,全長9.5公裏,為白沙河中遊。九水* *內外18開間。劍水遇峰便化為深潭,形成各具特色、五彩繽紛的景觀。焦傲誌稱北九水之景:“水如龍,石如虎,曲畫自然。”嶗山十二景中,最美的是“九水明流”。清代即墨文人黃曾作詩贊曰:“石路可封,九曲之河,壹條龍也。溪邊有麻米之嫌,我桃園最重。”

11,巖瀑潮瀑原名魚鱗瀑或玉鱗瀑,因其聲如潮湧,故由1931改名。陰超瀑布是北部九水河的盡頭,四面是懸崖峭壁,東南面的高墻像門壹樣開裂。自此瀑布傾瀉而下,山谷咆哮,聲如怒潮。清代山東府軍崔英傑曾有詩贊曰:“何處?”

12、朱偉全明朱偉寺位於北九水村東北的鳳凰山腳下,海拔550米。朱偉依山而立,松林茂盛,怪石秀麗,溪水音韻,泉水叮咚,清新幽靜,被稱為嶗山十二景中的“朱偉全明”。清代膠州文人王大來曾寫詩贊曰:“詭都近最高峰,石脊尋柴痕。泉聲三裏,杖邊山重千斤。風景無處藏,青松遍仙宮。更喜道人閑得如我,邀看萬木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