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從不同側面贊美抒寫,取其情。所謂“精神”,本質上是指精神。明代陳繼儒說:“寫梅得骨,寫蘭得姿,寫竹以氣勝。”這裏的“骨、姿、氣”不是指自然的生長形態,而是指精神、氣質的表現。清代查利也說:“不求雷同,而取神韻。”。
“充滿神韻”是藝術家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標準和評價原則。畫梅花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表現梅花的魅力,才能達到藝術的“神”。“不曾見梅花譜,得心應手自有神。不信,但看千樹,東風吹成春。”"筆狂墨舞逐自然,雪越侵越神."詠梅的這些優美句子將啟發我們理解梅花的精神氣質。
梅花的枝幹總是向上彎曲,壹望無際。在梅花的根部或主幹連接處,常畫出幾條挺拔的空氣條,直送天空,能給畫面增添無限生機。明代的梅花畫軸,在“吉”字形構圖的屈折變化中,劃出了幾條嫩條,既豐富了畫面運動的節奏變化,又增加了梅花生命力的體現。清代李有句詩“我愛新枝長直,不知彎向”,表現了老柯心之不畏嚴寒的頑強生命力。
眾所周知,梅花先開後葉。所以梅花盛開時,沒有綠葉相映,越來越悠閑。尤其是這些環境的營造,如靜謐的夜、近水的月色、雪,更是美得令人心曠神怡。到了宋代,林和靖的詩“影橫水淺,暗香浮月暮”因為表達了梅花的清新韻味,把這種美理想化了,成為千古絕唱。王冕的“不誇好色,只留清新空氣滿幹坤”,把梅花的優秀氣質引入了中國幾千年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園。
參考資料:
梅(薔薇科李屬)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