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唐朝最後壹位忠臣司空圖寫的。司空圖是晚唐時期的壹位重要官員。他很有道德。唐朝滅亡後,絕食而死,殉難而死。
那麽,他為什麽要寫這首詩,這首詩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心酸歷史?
自漢武帝開疆拓土以來,中國大多數古代王朝都對西域進行了治理和開發,在長期的融合中,西域成為中國的壹部分。
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戰爭年代,由於中原王朝的力量被削弱,無力控制西部遙遠的城鎮,西域曾有壹段時間脫離中央管轄。
漢唐時期,由於國力強盛,對西部的控制力較強,大量漢人西遷,胡漢融合成為壹種文化現象,這是壹種歷史進步。比如著名詩人李白,他的祖先遷徙到了他出生的破葉城,後來又回到了中原。
唐朝對西域尤其是西域控制力的削弱,是在安史之亂之後。
安史之亂前,唐玄宗設置了“天寶十節”,其中隴右、河西、北庭、安西都是為穩定西域而設,占了唐帝國軍力的壹半。
唐代名將高仙芝、馮長青、哥舒翰等人在西部揚名立萬,功不可沒。當時唐朝民風開放,唐人愛冒險,西域漢人多。胡人和漢人相處融洽,相互交流。
河西走廊、敦煌古城、絲綢之路,這些響亮的名字在唐代達到了頂峰。
然而,公元755年,隨著安史之亂,唐帝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壹度中原淪陷,京城淪陷。
唐朝中央被迫調鎮奉王,平定叛亂。西部軍事重鎮主力陸續轉移到內地,導致駐軍空虛。
敵人利用這個機會,切斷了河西走廊,占領了西域。唐朝有很多人被困在西域。
安史之亂八年後被平定,但其影響卻是長久無法挽回的。
這場動亂,不僅席卷了唐中央的地板,還殺死了無數的精兵,殺死了全國壹半的人口。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政開始,藩鎮割據成為常態,經濟蕭條,政治黑暗。大唐由盛轉衰,壹蹶不振。
在這種情況下,唐帝國即使想恢復西域的疆域也無能為力。曾經繁華的絲綢之路荒蕪了,牛羊成群的河西走廊被占領了。被困西域的唐軍,幾十年來物資匱乏,將士將軍都是白發蒼蒼的老人。網絡短片《大唐漠北最後的轉移》就是這段歷史的反映。
後來,雖然張壹超短暫恢復並開通了西河走廊,但隨著唐帝國的滅亡,西域在隨後的數百年間(主要是宋朝)再次與中國失去了聯系。
司空圖開頭寫的詩叫河湟情,指的是晚唐的局勢。
司空圖憂國憂民,看到唐朝的滅亡,國土的喪失,他很難過,所以留下了這首詩。